競爭性區域構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2008年由王勇所著,該論文認為區域競爭優勢越來越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競爭性區域的構建過程體現為集中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戰略政策要點和與此相配套實施的多級治理措施的高效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競爭性區域構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 論文作者:王勇著
  • 導師:杜德斌指導
  • 學科專業:人文地理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8年
  • 關鍵字:區域經濟 產業集群 競爭力
  • 館藏號:F061.5
內容簡介
競爭是動態的,它有賴於創新和尋求戰略上的差異。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交通通訊設施的日益便捷,生產要素競爭強度在不斷減小,對東道國產生強大的競爭性壓力、隱現的壓力以及持續不斷的比照壓力,從而使當地創新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
當前,創新過程的基本要素已跨越了國界,成為全球性或區域性的要素。區域集聚為基於創新的學習型經濟以及知識創造、傳播和學習提供了最佳環境。
隱性的知識創造和技術學習都已成為本土化和區域化的,而創新體系最重要的潛力也取決於地理位置上的鄰近和技術上的接近,區域為技術交流、外部知識及學習機會提供了良好背景,因此,區域實際上已成為體現國家競爭力的主體。由此,研究如何構建競爭性區域對於巨觀和微觀層面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經濟全球化不能完全消除區域的獨特性,更不會消除創新所造成的地方異質性。
區域的獨特性會保留下來並被各地區加以保護、挖掘和改造以提升區域自身的競爭力。與此同時,由於創新能力在區域之間是不均衡分布的,經濟全球化將導致區域生產專業化。因此,區域的創新潛能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國際上無法流動的生產要素,各區域故而都專注於培育其內生的知識基地和相對優勢,形成以不可移動要素為基礎的區域獨特創新競爭優勢。
競爭性區域是擁有獨特“地方品質”的區域,以創新和知識作為其發展的催化劑,因而成為了國家乃至全球最具發展活力的區域。區域間的多樣性和相異性是創新的不可或缺的源泉,它們直接推動著區域競爭力的增強和鞏固。
基於此,資訊時代國家間的競爭在空間上已濃縮為匯集一國要素精華的大都市區域的競爭,大都市區域的競爭力強弱直接決定了國家間利益博弈的成敗,因此,如何構建競爭性區域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
本文在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競爭相關理論評述的基礎上,立足於全球,明確劃分出國際競爭性區域的主要類型,對其成功培育的歷程加以凝練和理論升華;系統梳理出競爭性區域孕育、形成和持續發展的戰略政策體系及與之配套的多級治理框架圖景;提出特色產業集群是催生競爭性區域的高效催化劑,同時從特色產業集群內在運行機理分析入手,測度出其對區域競爭力提升的驅動效應;之後,著重系統解析出特色產業集群的空間培育運行過程。
作者通過創設大學——企業——政府區域三螺旋互動模式而形成包括知識空間、創新空間和趨同空間在內的區域三螺旋空間而培育形成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其中,創新政府營造孕育特色產業集群的區域三螺旋支撐環境;競爭性企業通過擴展其吸收能力的邊界來創造自身的核心動態競爭能力;創業型大學基於自主發展戰略方向而與政府和企業開展契約式合作,逐步發展成為推進區域三螺旋運行的推進器。
本文認為區域競爭優勢越來越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競爭性區域的構建過程體現為集中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戰略政策要點和與此相配套實施的多級治理措施的高效統一。各地區政府在將政策重點逐步轉向契約制的同時,日益重視對授權政策的實施。與此同時,特色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區域經濟成長、區域競爭力提升乃至競爭性區域衍生的催化劑和發動機。
而競爭性區域實質上是以學習型產業區作為外在表現形態而存在的微型區域創新系統。 上海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最早和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中國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最密集的前沿基地,是中國乃至遠東地區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和商業中心之一。楊浦區、閔行區、嘉定區和崇明縣作為上海都市區最具特色的分支點,在產業發展結構上具有顯著的梯度遞進性和“雁行式”排列特點。
這些分區特有的資源稟賦共同匯聚成上海獨特的“區域品質”。未來上海將崛起成為遠東舉足輕重的世界級競爭性大都市區,必須基於對其獨特的地方品質的挖掘提升而充分發揮各分區資源整合集聚效應來加以推進,最終打造成以“知識楊浦”創新區、“航天閔行”主體功能區、“汽車嘉定”產業區、崇明現代化生態研創島區為主體的國際競爭性大都市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