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澤林村,與黃石毗鄰,歷史上先後屬武昌縣(今鄂州)和大冶縣所轄,因古時為沼澤葦林之地而得名。每年梅雨季節前後,豸毒叢生,當地百姓就扎茅船放進澤林河“送瘟神”,驅瘟辟邪,祈願平安。
康熙《大冶縣誌》卷一記載:“五月五日,觀競渡之戲”,“十八日,為龍舟之會……至期迎至青龍堤火之,謂為送瘟雲。
乾隆年間,人們改扎茅船為旱龍舟,以龍舟廟會(亦稱“太平船會”)的形式舉行陸地巡遊。建於乾隆己亥年間(1779年)的興隆寺仍是旱龍舟廟會活動集中祭祀場所。 鄂州有大小
端陽之俗。
光緒《武昌縣誌》卷三云:“……初五日為小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
民俗內容
”旱龍舟是澤林鎮澤林村每年大端午節舉行的傳統節俗。活動期間,村民燒艾蒿熏瘟,熬藥湯飲服,灑掃沐浴滌毒,扎送茅船驅邪,以示百惡消除,太平興旺。
每年農曆五月十五至十八澤林旱龍舟廟會活動期間,要舉行多種驅瘟祈願儀式和活動。由當地工藝師從農曆二月開始扎制旱龍舟,其製作有著嚴格的制式規格。龍舟全長5.33米,寬1.4米,高4.17米,為三層梯形結構,分舟頭、舟身、舟尾三部分,舟身又分前、中、後三艙。
澤林旱龍舟節期間,大約300到600名鄉親走上澤林街頭,按照傳統的習俗,游旱龍舟、舉彩旗,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地前進。一時間,澤林街煙火升騰連天接地,鞭炮鼓樂震天動地,家家花酒、茶葉灑向龍舟艙祭送屈原,整個出遊時間約2個小時。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澤林旱龍舟是典型的、代表性的、民間活態傳承的“送瘟神”習俗,它從一種祭送瘟神的遠古儀式到一種凝聚人心的端午文化,承載著當地民眾的生活智慧、生活情趣以及祈福求祥的善良願望,具有歷史學、民俗學、民間藝術學、節日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劉桂生,男, 漢族,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鄂州市申報。項目名稱:端午節(澤林旱龍舟)。劉桂生老人自學製作手藝,藉由對祖父制舟的記憶,他一個人邊做邊摸索。祖父曾做了40年的龍舟,也曾留下制船古書,然而由於戰亂古書被毀。劉老以自己的摸索經驗為基礎,一本新的龍舟製作圖冊已經繪製完成。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端午節(澤林旱龍舟)”項目保護單位鄂州市民眾藝術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6月,首屆旱龍舟文化旅遊節在澤林舉行。
文化影響
澤林旱龍舟已成為鄂州的一大文化品牌。澤林每年“大端午”農曆五月十五至十八舉辦文化旅遊節,致力於打造依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鄂州旅遊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