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汝川

童汝川(1879~1962),名益臨,字季樵,安徽省望江縣沈沖鄉人。曾任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機要秘書兼理泗縣司法及保全司令部軍政處法官。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童汝川出生書香世家。幼年聰穎過人,能一目三行,觀後不忘。由於家道中落,二哥稚樵已先期入學,父親無力同時供兩個孩子讀書,只好將他送到石隆山(今新壩鄉)學裁縫,不到半年便辭師回家,在四叔童問渠師塾邊做炊事員邊讀書。童問渠見他聰明好學,力勸他父親讓他正式入學就讀。這時至德縣的許世英慕他四叔大名前來求學,許、童兩人遂成為同窗好友,互勉互勵,學業大進,16歲與二哥稚樵同科考取秀才,18歲考入敬敷書院(院址在今安慶師範學院內),與許世英和桐城的光明甫、房秩伍同為院中的高材生。21歲選為拔貢。同年在北京考取高等法官,從此步入官場。
清朝末期汝川先後擔任過奉天學務處一級科員、東三省日報館總理、奉天高等審判廳典簿、推事及庭長。民國元年任直隸都督府秘書、法務部秘書兼總檢察廳書記官?長。民國3年任閩侯縣知縣。民國4年任內務部顧問,民國6年任津浦鐵路天津總務處長。民國11年任北京繕後會議籌備處高等顧問、國民政府行政院高等顧問,並當選為安徽省國民議會議員。“九·一八”事變後回皖,任蕪湖萬頃湖地方專員辦事處秘書。民國21年任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機要秘書兼理泗縣司法及保全司令部軍政處法官。任閩侯縣知事時,秉公執法,解決了許多長期懸而未決的爭訟案件,深受民眾愛戴,人們在祖堂上供奉“長生祿牌位”來祝福他。在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公署和泗縣署任職期間,設繕狀堂,配專職錄事為民間訴訟寫狀文,並親自坐堂,公開辦案。一時泗縣地區訟風糜平,人心安定,紛紛稱他為“童菩薩”。
汝川平生不貪財利,不事積蓄,樂於施捨,獎掖後輩。居官期間許多鄉人前去找他介紹工作,他都熱情款待。他知人善任,對德才兼備者都都儘量予以安置;對一些學業未成,尚不能供職者,則贈送書籍,給以路費,勸勉他們回鄉好好讀書。有人一時找不到工作,競在他家閒居三月半載。有人不滿意所介紹的工作,復請轉介,他也不嫌麻煩,竭力相助。
民國26年日軍大舉侵華,國土淪喪,汝川告別官場,退隱蕪湖。故人中有叛國投敵者,常以名利為誘餌,以宴請敘舊為名,企圖拉他變節,他憤然離開蕪湖,流離上海、南京、安慶等地。民國27年除夕,曾賦抒懷七律一首云:
五十九年逢此夕,百千萬劫痛餘生。山河空灑新亭淚,骨肉同傷異地情。
隔院笙歌疑臘鼓,漫天風雪對孤檠。楚囚未忍南冠易,憂國思鄉坐到明。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統區政治腐敗,他不願同流合污,毅然於民國34年冬回鄉隱居。他為官幾十年,回到故里時卻是兩袖清風,一身瘦骨,數隻書箱,幾捲鋪蓋。故園也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族人用公堂租谷供他生活,收拾學堂供他住宿。他在住所門楣上自書“問竹軒”匾額。
翌年春節後,他在“問竹軒”開館講學。不論貧富貴賤,不計奉薪厚薄,他都收為弟子。許多家鄉學子都慕名前來。他誨人不倦,教學有方,深受學生及家長信賴和愛戴,自己也樂在其中。七十壽誕,學生家長和鄰里親友相約為他祝壽,送上“洛社耆英”壽匾。
1951年夏,經房秩伍推薦,被聘為省文史館員,移居安慶。他如枯木逢春,精神煥發,致力於文史資料的蒐集整理。1959年春在大街上被一板車撞傷致殘,1962年春病逝於安慶寓所,終年84歲,臨終前撰自輓聯云:
游跡遍南北東西,過眼雲煙,到此際好尋歸路。
世味飽甜酸苦辣,醉心錦繡,願他生再作勞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