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王國:華德福教育的兒童觀

《童年的王國》是1824年8月的幾天時間裡,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博士對即將在英國開辦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們做了一系列的演講。內容涉及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規律、教育的本質、教師本身的德行品質才是影響兒童的關鍵因素、讓孩子學到如何做一個實在的工作者等等。對關注兒童身、心、靈整體的華德福教育體系做了介紹。

基本介紹

  • 書名:童年的王國:華德福教育的兒童觀
  • 作者:魯道夫·斯坦納 (Rudolf Steiner)
  • 類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095859
  • 外文名:The Kingdom of Childhood
  • 譯者:潘定凱
  • 出版社: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 頁數:149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魯道夫·斯坦納博士一百年前的演講中,就一直在強調如何整體的而不是分離地看待事情;一直在說,教育是一個整體,對兒童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對人真正的了解之上;一直在說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孩子不是學你說什麼,甚至不是學你做什麼,而是學你真正是怎么樣的一個人。這些觀念在今天仍對我們具有意義。作為一種“另類”教育的代表,本書旨在呈現華德福教育的創建人斯坦納博士的兒童觀,並不做人智學概念的探討。其實不管何種教育方法,應該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希望孩子、希望人類有個更好的未來。怎樣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又該如何把活生生的東西帶入教育之中?在各種育兒概念泛濫的今天,這本小書或許能給你帶來更多啟發。

作者簡介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社會改革家、藝術家、教育家,開創了名為“人類智慧學”(簡稱“人智學”,Anthroposohy)的精神科學。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魯道夫·斯坦納出生於奧地利一個小村莊,他從小酷愛讀書,尤其喜愛哲學。18歲進入維也納技術學院接受高等教育,並為一位十歲殘障男孩當私人教師,並成功將其引入正常學校,由此他對殘障兒童教育、醫學都有了深入研究。而後他開始對歌德、席勒的著作產生濃厚興趣,1880到1897年,他來到德國魏瑪,在那裡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出版了《自由的哲學》一書(1894年),奠定了精神科學活動的教育基礎。1931年,他創建了國際性的人智學社團,其中心在瑞士多納赫的歌德大殿。
斯坦納博士非常關注社會及民生問題,一戰爆發後,他提出三元社會結構的社會革新主張,雖由於未找到強大的支持而擱置,但人智學運動仍活躍著,在農耕、醫藥、建築、治療教育、經濟、藝術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以謀求社會創新。這也成為世界性華德福教育運動的種子。

圖書目錄

第一講(1924年8月12日)
第二講(1924年8月13日)
第三講(1924年8月14日)
第四講(1924年8月15日)
第五講(1924年8月16日)
第六講(1924年8月18日)
第七講(1924年8月19日)
問答(1924年8月20)

序言

譯 序
潘定凱
《童年的王國》集結了斯坦納博士對已經有了人類智慧學理念的、即將在英國開辦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們所做的演講。是將近一百年前的演講,他所說的許多概念都有關我們需要整體地而不是分離地看待事情。例如,植物與土地是一個共同有機體這種觀念,如果在百年前就被傳達給孩子,也許就不會有今日的大量伐木和大量挖油,地球也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充滿災害、充滿污染了。他對於“以身作則”的看法更是令人深思。常見到學校和社會教育教的是一套,做的卻是反其道而行的另一套,以為這樣不會影響教育,但是斯坦納博士告訴我們,孩子不是學你說什麼,甚至不是學你做什麼,而是學你真正是什麼樣子的一個人。這些都是我們——不論父母還是老師——在教育孩子時需要隨時反省、時刻警惕的。而他約百年前所論及的孩子過早的腦力活動與成年後心血管疾病或肌肉硬化的關係,在今日似乎也得到了驗證。不過,教育其實還包括生活、飲食、心靈等因素,是一種整體教育。如果孩子有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個性樂觀圓融,則就算腦力開發過早,也不一定會有心血管方面的問題,只是現代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尚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因此,有整體觀的整體教育,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我們目前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呢?如果正確,則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如果我們的社會尚未安和樂利,那么我們目前的教育就應該還有值得改進之處。
華德福教育,可說是一種另類的教育,與主流的教育方法不大一樣。通常另類的方法會為人所接受,都是因為主流的方法無法解決問題。但是華德福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法嗎?目前也並沒有一個定論,因為不論是哪一種方法,都會有理想,但是也會有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做到或是無法做好的情形,而且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因此才會有“因材施教”這句話。在大家都有了“世界觀”的今日,我們更能明白,因為國情、民情不同,所見與理念不同,就有可能產生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義大利語系的蒙特梭利教育法與德語系的華德福教育法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不論是何種教育方法,應該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希望孩子、希望人類有一個更好的將來。所以中醫的《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智者察同,愚者察異。”這句話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為孩子開創一個更好的將來。也就是說,智者應該能觀察到各種教育法相同的部分,不會刻意排斥與自己理念不同的其他教育方法,也不會堅持某一種教育法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孩子,而是會秉持著真心為孩子好的出發點,多方參考,超脫各種教育方法的不同之處,綜合所有教育法相同的部分——“確實能夠利益孩子的那部分”,從而找到在現實環境下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
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讓我們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利益到所有的孩子,早日擁有安和樂利的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