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塤,鐵道工程專家,資深教授。長期從事鐵道工程科學技術研究及教育工作。是中國鐵道工程學科建設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鐵道線路養護維修實現現代化的積極倡導者。他注重實踐,解決工程難題,豐富教學內容。編寫了《鐵道工程學》等多部教科書。為鐵路工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大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
簡介,生平,出生,附中學習,大學畢業,任教期間,病逝,主要成就,注重實踐 解決工程難題,促進學術交流 增進國際友誼,主要論著,
簡介
童大塤,教授。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193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土木系。1937年獲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工程碩士學位。曾任湖南大學、交通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同濟大學教授、路橋系主任,上海鐵道學院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長期致力於鐵道軌道結構的教學和理論研究,尤專於軌道力學。編著《鐵路軌道及路基》、《鐵路曲線及土方》等。2011年2月11日22時37分因肺部感染引起全身各器官衰竭,經搶救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
生平
出生
童大塤,1911年8月25日出生於上海市崇明縣。家庭世代以小商販、手工藝為生,薄有田產,兄弟姊妹9人,他為長子。因不善經營,家道中落,加之人口眾多,入不敷出,生活相當困難。 1915年,4歲的童大塤即進崇明橋鎮初級國小就讀。1919年畢業後考入創建於1896年的上海南洋公學附屬高級國小預備班就讀。學校以勤、儉、敬、信為校訓,要求學生把“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尊敬師長、誠信待人”作為為人處事的座右銘。附小十分重視師資陣容,講課清晰而有條理,為他以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附中學習
1923年,童大塤直升附中學習。附中學制為4年,所設的各門課程均較其它同類學校為艱深,任課教師均為國內知名人士,要求非常嚴格,這為他日後進大學聽外籍教師授課、閱讀外文書籍以及出國留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期間,上海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他參加了遊行,並走在隊伍的最前列,行經南京路時,隊伍被逼後退,親見十多位愛國志士倒在血泊之中。經過這次血的洗禮,他進一步認識到國弱受人欺和帝國主義的猙獰面目,增強了發奮學習、富強中華的意志。 1927年,童大塤直升大學本部。當時正值北伐勝利,南京政府成立鐵道部,南洋公學改名為部屬上海交通大學。他原來的志願是學習電機,後回響政府號召,改學土木工程。他學習刻苦、勤奮,成績優異,曾獲民六獎學金,還利用課餘時間在附近正風中學兼課,所得酬金,用於繼續攻讀,藉此也鍛鍊他的教學才能。
大學畢業
1931年7月,童大塤大學畢業,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分配北平平綏鐵路局工作。先被分配至第一工務段西直門工程處實習,期滿後升工務員,改調張家口工務段工作。 1934年春,童大塤參加了在北平清華大學內北平試區舉行的第二屆中英庚款留英公費生考試,當時報考鐵道工程的人數很多,而錄取名額僅一名,競爭相當激烈,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錄取。童大塤在英國留學三年,前二年半在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就讀,進工學院土木系當研究生,這是一所歷史悠久、舉世聞名的高等學府,導師是頗負盛名的A.J.S.Pippard教授。享有英國皇家學院院士(F.R.S)的榮譽稱號。1937年春,童大塤通過答辯,獲帝國理工學院校長授予的工程碩士()學位。結束三年學習生涯後,經駐英大使館及駐德大使館介紹,先後在英國各鐵路公司及德國各鐵路局參觀考察,獲益良多。
1939年春,湘鄂吃緊,湖大西遷辰溪,師生星散,被迫停課,前平綏鐵路局長沈昌出任昆明敘昆鐵路工程局局長,邀童大塤前往共事。童大塤只得告別教育工作,於1939年秋攜眷赴昆明,先後任敘昆鐵路工程局副工程師,歷任滇緬鐵路工程局正工程師、重慶交通大學土木系教授、中央設計局交通組專門委員及昆明滇緬公路油管工程處副處長等職務。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童大塤進教育部任高等教育司幫辦之職,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為止。
任教期間
童大塤於1956年在同濟大學任教期間,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先後擔任上海同濟大學民盟支部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員。常務委員,現為民盟上海市委顧問。1959年12月,童大塤被提名為上海市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以後又被選舉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從第七屆委員會開始,改任上海市政協之友社理事,現為該社名譽理事。1980年上海市鐵道學會成立後,童大塤被推選為第一屆及以後各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現為該會榮譽理事。 此外,童大塤曾被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聘任為第三及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及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還曾先後被聘任為上海市高等學校土建學科教授職稱評審組成員及工科院校辦學水平試點專家組成員等。
童大塤於1987年9月在上海鐵道學院辦理退休手續,退休後被土木工程系返聘為教授,仍兼輪軌系統研究所名譽所長職。1995年,上海鐵道醫學院與上海鐵道學院合併,改稱上海鐵道大學,童大塤又被指派為校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0年4月27 日,上海鐵道大學併入同濟大學更名為同濟大學滬西校區。
他先後為《辭海》(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土木工程卷》(北京)、《土木建築工程詞典》(上海)、《現代科學家傳記》(北京)編寫有關條文和文章。
童大塤於1977年被評為上海市科技先進工作者。1992年由國務院頒發證書,享受政府發給的特殊津貼。
病逝
2011年2月11日22時37分因肺部感染引起全身各器官衰竭,經搶救無效,童大塤教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2月19日下午,童大塤教授告別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原上海市委統戰部部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毛經權、同濟大學校長裴鋼、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方守恩、上海鐵路局局長龍京等領導及童大塤教授家屬和親朋好友、同事、學生等參加了告別儀式。 告別大廳莊嚴肅穆,童大塤教授遺體安臥在鮮花叢中,兩側輓聯上寫著“庚款留英海歸著書傳後代,教書育人千萬學界留英名”。大廳左側排放著上海市政協、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委合作交流辦公室、同濟大學、上海鐵路局、上海鐵道學會、上海鐵路局同濟校友會、華東交通大學、上海套用技術學院等單位敬送的花籃。大廳右側排放著中共中央紀委副書記張惠新、全國人大常委馮之竣、鐵道部黨組書記盛光祖、同濟大學黨委書記周家倫、同濟大學校長裴鋼、同濟大學副校長鄭惠強、上海市委合作交流辦公室黨委書記鹿金棟、上海鐵路局局長龍京、華東交通大學校長雷曉燕、上海套用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祁學銀等敬送的花籃。童大塤教授生前的親朋好友、學生同事也敬送了花籃。
主要成就
注重實踐 解決工程難題
童大塤大學畢業後在北平平綏鐵路局工作,平綏鐵路是原京張鐵路的延伸,當時已通車至包頭。京張鐵路是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築的不依靠外援,全部自力更生的一條鐵路。其中關溝段之險及勘測設計構思之巧,常為世人稱道。在上級領導的熱情鼓舞下,童大塤不僅努力做好工作,還業餘走遍鐵路沿線調研,完成2篇論文。一是“平綏鐵路沿線鋼板梁橋的加固問題”,二是“鐵路沿線的坡度削減問題”,受到路局的重視,經評審,分別獲得全路最高一等獎和三等獎,並頒發獎盃作為紀念。時隔60餘年後的今日翻開童大塤的舊作,當年論文關注的鐵路沿線鋼板梁橋的加固問題依然存在,所提出的加固方案也還有現實意義。童大塤收集了大量現場資料,指出鐵路路基不需要“儘量”加寬、邊坡不需要“儘量”減緩,應該有一個合理寬度以及根據路基填料的內摩擦角決定的邊坡坡度,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投資。
童大塤認為從事土木工程的人,除了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外,必須有實際的經驗,他教導同學要下到生產第一線,向生產工人學習,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在同濟大學講授鐵道工程課時非常注重課程實習,無論條件多差,每次實習他都帶隊前往,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給學生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現場工作的技術人員許多是他的學生,但他從來不擺老師、教授架子,平易近人地和大家一起討論,耐心地解答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每次帶學生實習都細心地觀察施工人員的操作,了解施工現場的具體情況,鑽研新的施工工藝,認為參加學生的實習對他自己也是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聽過他課的學生和老師都說他的講課永遠是“新鮮”的。
促進學術交流 增進國際友誼
1982年10月,童大塤應美國鐵道工程協會的邀請,赴美參加該會在紐奧良城舉行的年會,並在會上作題為“焊接長鋼軌的縱向溫度應力分布”的學術報告。當時,鐵道部科學研究院、一些鐵路高校與現場合作對此一課題進行了大量研究與試驗,取得了不少為國際矚目的成果。為了寫好這篇文章,童大塤花費了近半年時間,參考國內外有關文獻,幾經易稿,還拍了大量照片,如長鋼軌的焊接、儲存、運送以及養護、維修的全過程,有的照片須深夜在現場拍攝,工作非常艱辛。 為了取得良好的發言效果,童大塤反覆推敲,力求言簡意賅,口齒清楚,時間不超過20分鐘。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後,童大塤在台上作報告時非常得心應手,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美國鐵道工程協會執行董事施奈札先生還親自授予該會大型重金屬會徽一枚,作為紀念。報告全文刊登在該會1983年第692期會刊上,並被邀請為該會的海外會員,在此期間,童大塤還受鐵道部的委託,出席在Colorado Springs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重載鐵路會議,並承留美同學戴忠及舊金山聖荷賽大學Venuti教授的邀請和陪同,先後訪問了有關大學和試驗基地,既開拓了眼界,又結識了一批新老朋友。
1994年5月,童大塤應日本友人岡田宏的邀請,偕同夫人一起赴東京參加法政大學舉辦的一次高速交通研討會,並在會上作了中國高速鐵路發展前景的發言。現在,由岡田宏和日本法政大學廣岡治哉教授共同發起的中日高速交通研討會,自1995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輪流在上海鐵道大學及東京法政大學舉行,成為制度,對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主要論著
1 鐵路曲線及土方 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1年
2 鐵道工程學 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51年
3 隧道工程學 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52年
4 俄華土木工程辭彙 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53年
5 鐵道線路業務及機械(上)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
6 鐵道線路業務及機械(下)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
7 蘇聯鐵路員工技術手冊五卷三冊(中譯本)人民鐵道出版社,1955年
8 蘇聯鐵路員工技術手冊五卷五冊(中譯本)人民鐵道出版社,1956年
9 軌道力學及軌道工程(中譯本)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