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名稱】站在球上的雜技演員
【年代】作於1905年
【規格】尺寸不詳
【簡介】
主要成就
畢卡索初來巴黎只停留了兩個月,旋又返回故鄉。1904年,他決定遷居巴黎,住在蒙馬爾特區。這一帶的居民比較複雜,有各國移民,也有當地的三教九流。畢卡索和這些下層人民經常接觸,這給他開拓了這些下層的生活領域。同時,他又常與法國詩人薩爾蒙(Andre Salmon)、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等人交往;尤其是後者,對他的影響很大。詩人阿波里奈爾是波蘭移民與義大利軍官的兒子。此人對自己的身世諱莫如深,他到巴黎後,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經常出入文人聚會的咖啡館,詩人當時向畢卡索介紹了亨利·盧棱的畫和非洲的雕刻。這位詩人的第一本文學作品是《墮落的魔法師》(1909年)。詩中蘊含著超現實主義的思想,故被稱為歐洲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前驅。但他也對立體派藝術推崇備至。這使畢卡索受到了鼓舞。當然,畢卡索後來從事立體派繪畫主要是與勃拉克有關,但與這位詩人那種組合性的藝術語言也有一定關係。
畢卡索也常和阿波里奈爾、薩爾蒙等人出入梅德蘭諾馬戲場。在觀看馬戲表演時,畢卡索對雜技演員的生活發生興趣,常去後台與演員們交談,日久便深入馬戲班和流浪藝人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家庭及其憂喜。有些流浪藝人終年流動,攜家帶眷,住在供演出用的帳篷旁邊,晚上靠幾盞石蠟油燈來照明表演。這時畢卡索常用粉紅色調子作此類畫,故被稱作"粉紅色時期"。這一幅《站在球上的雜技演員》就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
一個少年站在球上練功,背朝觀眾的一個訓練員身材魁梧,形體粗壯,象個摔跤手,與球上的少年構成強烈的對比。荒涼的背景襯映出雜技藝人的流浪生活的艱苦。遠處有一匹白馬和一條小狗。這是在畢卡索畫上多次出現的細節。而母親領著一個穿紅衣的孩子這一細節,加強了母愛的主題,對比近景上練功的少年,更易發人聯想。 這時,畢卡索沒有運用表現主義手法,他只強調人的體積感,儘可能尋求寫實的意味。畢卡索於1905年畫了許多同類題材的習作和油畫。其中數這一幅最有代表性。
此畫作於1905年,初為俄國收藏家莫羅索夫購得,尺寸不詳,現藏於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