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波蘭人選舉運動,立陶宛共和國在野黨之一,1994年8月28日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立陶宛波蘭人選舉運動
- 別名:立陶宛共和國在野黨
- 成立時間:1994年8月28日
- 主席:維爾德瑪·托馬舍夫斯基(Valdemar TOMASEVSKI)
立陶宛波蘭人選舉運動,立陶宛共和國在野黨之一,1994年8月28日成立。
立陶宛波蘭人選舉運動,立陶宛共和國在野黨之一,1994年8月28日成立。簡介立陶宛波蘭人選舉運動(Electoral Action of Poles in Lithuania),立陶宛共和國(The Republic o...
第一次瓜分波蘭和1792年波俄戰爭嚴重削弱了波蘭王國王冠領地和立陶宛大公國的支持五三憲法的革命運動。但是在第二次瓜分波蘭後,支持俄羅斯帝國的統治者建立塔戈維查聯盟也被削弱了。承認俄羅斯為貴族民主制的保證者的人在第二次瓜分之後被看做是他們國家的賣國賊,而不是英雄,而且在貴族與市民中,反對他們統治的情緒...
在它的早期,由理想主義構成的薩爾馬提亞主義代表了正面意義的文化運動:它支持信仰,誠實,愛國主義,勇敢和自由。但在最後,它受到了歪曲。後期極端的薩爾馬提亞主義將信仰歪曲為了偏執,誠實歪曲為了天真,愛國歪曲為了自大,勇敢歪曲為了倔強,自由歪曲為了無政府主義。薩爾馬提亞主義的缺陷要為後來18世紀末期波蘭的滅亡...
這一時期,波蘭的國家經濟繼承了大卡齊米日時代(1333-1370)的基礎,在長時間戰爭暫停之後,逐步恢復和發展。局勢的轉變 中世紀的歐洲,自15世紀始,已經逐漸顯現出變革的端倪。世紀初的捷克胡斯戰爭(1419-1434)表明了基督教世界宗教改革的要求再一次自下而上的被提起。而不同於兩個多世紀前的法國阿爾比運動和近一百年...
1772年,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波蘭進行了第一次瓜分。波蘭人民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把革新運動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蘭四年議會通過了《五三憲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決權,這也是歐洲最早的憲法。葉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對波蘭進行武裝干涉。1793年,俄普兩國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
維爾德瑪·托馬舍夫斯基(Valdemar TOMAŠEVSKI),1965年,波蘭裔立陶宛人政治家,立陶宛共和國政黨立陶宛波蘭人選舉運動主席。維爾德瑪·托馬舍夫斯基,1965年3月3日出生於立陶宛維爾紐斯,波蘭裔立陶宛人政治家,在1999年當選立陶宛波蘭人選舉運動(Electoral Action of Poles in Lithuania)的主席,並在2000年首次當選立陶宛...
羅曼·斯坦尼斯瓦夫·德莫夫斯基(波蘭語:Roman Stanisław Dmowski,1864年8月9日——1939年1月2日),波蘭政治家,民族民主政治集團("Endecja")的首席思想家和共同創建者。德莫夫斯基開創的民族民主政治運動在50年的時間內一定程度地左右了波蘭的歷史與政治,並成為戰間期波蘭最強大的政治集團之一。德莫夫斯基雖然...
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Bronislaw Komorowski),波蘭前總統。1952年6月4日出生於西里西亞省奧博爾尼基市。1977年畢業於華沙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1977年11月因參加公民和人權保護運動被捕入獄數月。1977年至1980年在一名為“廣泛言論”的小報社任記者。1980年至1981年在“團結工會”瑪佐夫舍省地區社會調查...
路德教於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產生於德國,不久傳入美國和北歐各國。迄今在挪威、瑞典、丹麥和冰島等國,路德教均為國教。波羅的海三國,尤其是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與北歐各國的宗教淵源,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三國的民族所向。自然資源 立陶宛 沼澤區有大量的泥炭。森林和草地均占土地面積的1/4。有3個天然植被區:...
約瑟夫的父親參與了反抗俄羅斯對波蘭的統治的1863年1月起義。 他的家族對俄羅斯的俄化政策很是不滿。年輕的約瑟夫非常不願意在俄羅斯東正教會任職,並帶著一份不僅僅對沙皇,也對他很了解的文化的不滿離開了學校。1885年,畢蘇斯基在哈爾科夫大學學習醫學,在那裡他與人民主義革命運動中的一個機構,人民意志組織產生...
20歲時,加入了波蘭社會黨左翼。1918年12月16日,波蘭社會黨左翼與波蘭立陶宛社會民主黨在華沙舉行了統一大會,以更好地團結、統一波蘭的工人階級運動,會上兩個黨合併成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1925年後稱波蘭共產黨),貝魯特也隨之成為共產黨的一名活動分子。他還積極參加了工會運動,並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從1919年...
當時示威民眾同時要求改善工人環境,以及給波蘭人更多的自治,2月開始波蘭的大學生加入示威,後來甚至有中學與國小的學生加入,學生抗議俄羅斯化並要求學習波蘭語的權利。沙俄政府向波蘭的民族主義運動作出了讓步,但部份示威民眾尤其是工人仍然不滿,沙俄政府已失去耐性,5月1日在華沙的一場遊行中,沙俄警察開槍鎮壓,有...
1401年,維爾紐斯和拉多姆聯合證實維陶塔斯的身份是次於瓦迪斯瓦夫權位的大公,同時保證大公的繼承人是瓦迪斯瓦夫的後代,而非維陶塔斯的後代:如果瓦迪斯瓦夫無子嗣而死,立陶宛波維爾會選舉一位新君主。由於沒有繼承王位的繼承人,該法案的影響不為人知,但是它令波蘭和立陶宛貴族的關係更為緊密,而且兩國構成了永久性的...
波蘭貴族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薩爾馬提亞主義的影響。它是東西方與本土文化融合所構成的產物。這個流行趨勢對其他國家,譬如匈牙利、摩爾多瓦和斯拉夫地區的貴族文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後來,波蘭文化繼續深受薩爾馬提亞傳統的影響。在受到波蘭啟蒙運動的強烈批判的同時,薩爾馬提亞主義也得到了同時代的...
雖然赫梅爾尼茨基與貴族和權貴之間的個人恩怨影響了他,讓他成為了革命者,但是成為魯塞尼亞國家的統治者才是他的抱負,這也是讓這場起義從單純的暴動發展成民族運動的原因。赫梅爾尼茨基讓他的軍隊在皮瓦夫采戰役中參與一起農民起義,給了微弱不堪,精疲力竭的波蘭軍隊又一沉重的打擊。聯邦利用200000紅古爾登作為交換...
儘管聯邦被擊敗了,護法戰爭也以第二次瓜分波蘭告終,五三憲法依然影響了後來的民主運動。它在波蘭共和國1795年滅亡後,長達123年的瓜分時代里,成為了復興波蘭的標誌。在兩位憲法合著者伊格拉奇·波托茨基和胡戈·科瓦塔耶的口中,這部憲法是“祖國滅亡的最後遺囑與證詞”。背景介紹 五三憲法的產生是由於當時波蘭立陶宛...
1591年,虔誠天主教徒齊格蒙特三世(1587-1632年)的統治與反宗教改革運動對波蘭的非天主教徒帶來一些自由上的限制,其中包括利普卡韃靼人。這導致了1591年蘇丹穆拉德三世對波蘭國王就利普卡宗教儀式自由問題實施外交干預。這是應波蘭穆斯林的邀請進行的,他們曾經陪同波蘭國王的特使前往伊斯坦堡。1672年,為反應宗教自由...
1905年,俄國革命的風暴吹向波蘭。羅莎與約基希斯先後秘密回國,都化名為德國記者。兩人密切配合,與其他同志一進領導著波蘭革命運動。1906年,沙皇當局發現這兩個德國記者竟是領導革命的著名人物,便下令搜捕。3月,他們在同一個夜晚被捕。4月11日,移囚華沙要塞監獄。7月8日,因病交保證金獲釋。12月12日,德國...
亞斯納-古拉的這場戰役也鼓舞了反抗瑞典的波蘭抵抗運動的士氣。1655年12月,支持流亡的約翰·卡齊米日的蒂紹夫采聯盟成立。自發的起義運動在整個國家興起,向散布各地的敵軍發起進攻——輪到瑞典遭報應了。這些起義運動隨後在波蘭軍隊領導人斯特凡·恰爾涅茨基與立陶宛大指揮官揚·帕維烏·薩佩哈的領導下聯合起來,上述二人...
父親為後來的瑞典國王約翰三世,母親為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一世的女兒卡塔日娜,其亦為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二世之外甥。在母親血統的影響下,他於1587年被波蘭貴族議會(瑟姆)的多數派選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新任國王,並在大貴族揚·扎莫厄斯基(時任立陶宛首相蓋特曼)的支持下,派兵攻擊另一位王位競選者——哈布斯堡王朝大公...
在幾個世紀的歷史中,這個地方已經成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臨威脅的象徵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以後,立陶宛被併入俄羅斯帝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兩次反抗俄國的起義,都未能成功。這兩次起義與十字架山的起源有關:由於家人無法找到造反者屍體的位置,他們開始安放象徵性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