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論(魯迅散文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立論》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這首詩作者通過夢中老師所講的一個故事和老師對於學生問題的回答,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中的欺瞞膽怯、明哲保身、圓滑世故等劣根性,並挖掘出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來自中國的思想教育;表達了作者對怯弱而又巧滑的中庸主義哲學的深惡痛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立論
  • 創作年代:1925年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
  • 文學體裁:散文詩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內容賞析,藝術手法,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立論
我夢見自己正在國小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么,老師,我得怎么說呢?”
“那么,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詞語注釋

⑴此篇最初發表於1925年7月13日《語絲》周刊第35期,後收入作者散文詩集《野草》。
⑵Hehe!he,hehehehe:象聲詞,即嘿嘿!嘿,嘿嘿嘿嘿!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1925年7月8日。
民國十三年,即1924年暑假,陝西督軍劉振華氏,代表西北大學向北平各大學校教授及各報記者,請求前往西北大學講演。當時作者魯迅便是被聘請中的一位。魯迅因從來沒有去過西北,很想藉此機會,去看一看。當時同去的,京報社代表是該報記者王小隱。據魯迅回來時形容,王小隱一見人面,總是先拱手,然後便是哈哈哈。無論你講的是好或壞,美或醜,是或非,王小隱是絕不表示贊成或否定的。總是哈哈大笑混過去。魯迅當時說: “我想不到,世界上竟有以哈哈論過生活的人。他的哈哈是贊成,又是否定。似不贊成,也似不否定。讓同他講話的人,如在無人之境。”作者有感於此事,寫了這篇《立論》。

作品鑑賞

內容賞析

這是一篇獨特的寓言式的篇章。作者以一個“夢”的形式,用諷喻的筆法揭露和抨擊了當時社會黑白不分、真假不辨的醜惡現象。
全文採用對話的形式,以“取類型”的寫作技法,來針砭社會的醜陋與痼疾,進而傳遞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憤憤之情,“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這是何樣的社會。
“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這是出自於阿諛諂媚者之口;而直言者則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然而,阿諛諂媚者得到了感謝與恭維,說真話者卻遭了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這自然是作者所痛恨的。但作者並沒有對此滿腹牢騷,大罵一通,而是巧妙地藉助於師生的問答,揭示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中國人的“哈哈主義”。怎樣才能“既不謊人,也不遭打”,要做到這點,就只能採取逃避態度,採取“哈哈主義”。文章也在一連串“哈哈”的象聲詞中結尾。這樣的結尾方式感受到獨特的藝術魅力,既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因為這“哈哈主義”才是作者諷刺與批判之鋒芒所向。
這“哈哈主義”實際上就是一種“不敢直面”、“不敢正視”的怯懦的處世態度,是幾千年的“老好人哲學”的體現,是封建社會統治之下形成的國民“劣根性”的一種表現。作為戰士的魯迅,自然要對這種毫無獨立人格的市儈風氣進行強烈的批判。
文章語言質樸凝練,在質樸中蘊含著一種冷眼旁觀的鄙夷與憤憤不平的正氣。

藝術手法

首先,在敘述的角度上,採用了多重敘事。第一層,作者說他寫的是一個夢,給出了一個夢的認識;第二層,夢中的老師在講述一個故事,給出了一個故事的內容;第三層則是夢中人物的對話,這又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故事內容。這三層敘事呈現倒三角形形態。第三層敘事是對於事物表層現象的展示,它是原生態的,它讓讀者認識到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最一般特徵;第二層敘事,則是第三層現象根源的揭示,它使第三層的存在有了依據。但第三層和第二層也都只能依據第一層而存在,這就使作品的主體性得到昭示。作品中的夢的主體既是夢的主體,又是夢中的人物,這樣就使作者這一主體具有了雙重身份:他一方面受封建社會思想的教育,使他也很為中國的劣根性所影響,在他的身上也殘留著中國文化劣根性的污跡,另一方面,由於他生活於封建社會中,他對於封建社會時期中國文化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由此,他才能深刻的揭示出中國封建文化的最深刻的劣根性,讓更多的人能夠認清自己的處境和形成自己劣根性的根本原因。他成為中國文化病痛的揭露者。由於作者主體身在其中,又身受其害,所以他的揭露更為深刻,又更為真實,對讀者就能產生更大的震撼力。
其次,作者通過中國社會中一個最普通也是最重視的生小孩之事,將中國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徵寓含其中,從而使平凡中見深刻,在淺層里藏豐富。
再次,作者採用對照手法,通過真話與假話、認真與世故在中國社會中的不同結果,鮮明的揭示出中國社會非人性的本質,同時,從反面提醒人們,在中國講真話是多么重要,否則的話,中國的社會真的要成為一個非人間的社會了。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馮雪峰:“《立論》所諷刺的是有普遍的典型性和深刻的社會意義的現象。”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片山智行:“《立論》並非一定要借夢的表現來描寫無序的世界,應該說是具有諷刺性的寓言作品。”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魯迅像魯迅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