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竇蔻
- 出生日期:1994年10月20日
- 代表作品:《竇蔻流浪記》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個人作品,成就及榮譽,社會評價,個人其他信息,日常瑣事,在爭議中成長,一家人的出書熱潮,
個人履歷
竇蔻 6歲半,進入一家私立學校住讀,一入校就直接跳到五年級。出版《竇蔻流浪記》。7歲半,轉學,就讀於江蘇丹徒三山中心國小六年級。《竇蔻流浪記》在台灣冠以《我給老鼠換個胃》出版。8歲,嘗試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日記。8歲半,出版《竇蔻的年華》。迄今已有一百多家媒體報導過,英國記者稱他是“全世界最小的作家”。
人物生平
竇蔻,4歲半開始寫日記,至今已經寫了24本大約3000篇。由普通日記到靈感日記再到童話、科幻作品和長篇文學專著。5歲開始發表童話詩歌繪畫作品,至今已經發表童話30多篇。6歲寫作並出版自傳體長篇《竇蔻流浪記》,8歲出版《竇蔻的年華》,10歲出版長篇小說《童年的眼睛》。如今12歲的竇蔻已經創作完成了又一部長篇文學作品《嗚呼少年時》(待出版)。
竇蔻6歲半上學直接讀國小五年級,斷斷續在學校三年。由於竇蔻語文功底深厚,對其它各科理解力強,觸類旁通,2006年6月,不到12歲就完成了全部中國小學業,在上海某高中畢業。在學校期間,小小年齡的他對現行教育體制深有感悟,積極思考,寫出了研究探索性著作《教育大改命宣言》(待出版)。
個人作品
《竇蔻流浪記》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0
成就及榮譽
他6歲就出版了第一本長篇自傳小說,被譽為全世界年齡最小的作家。年僅12歲的他已學完了高中課程,並有3部小說出版。他的名字曾頻繁出現在央視、《人民日報》、英國《泰晤士報》、日本《讀賣新聞》等多家海內外媒體上。
這個小男孩從哪兒來?他為什麼不上課?這么冷的天,他趴在馬路邊寫什麼?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少年。
社會評價
“你好,我叫竇寇。”27日,在中州渠邊的寒風中,少年大方地自我介紹。
出現在眼前的竇寇穿著一套樸素、有些灰舊的藍黑色運動服,淡青色毛衣,在深冬顯得有些單薄。可能因為長期寫作和患有腎炎的原故,他的臉色略有些蒼白,兩頰泛著潮紅。交談時,他的思維敏捷,談吐老練而有條理,成熟得不像個12歲的孩子。
竇寇說,他寫的《教育大革命宣言》共分11章,前10章的內容主要介紹“中國現行教育體制各種不合理的現象和改革辦法”。最後一章是他自己起草的三部“法律”——“學生權利保護法”、“親職教育法”和“超常教育法”。
一個孩子寫書談教育制度改革,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然而,6年前,他也是這樣拿著自己第一部小說《竇蔻流浪記》的手稿,獨自走進《揚子晚報》編輯部推銷自己的處女作。歷經無數專家、學者、老師的質疑,最終,這本書由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沒想到,這本書發行後,引起了台灣出版界的關注。台灣高富國際出版集團隨即購買了《竇寇流浪記》的著作權,將其改名為《我給老鼠換個胃》,向世界華人地區推廣發行。竇寇因此書一舉成名。
8歲,他出版了第二部小說《竇寇的年華》;9歲出版了《童年的眼睛》。
竇蔻說,除了已經完成的《教育大革命宣言》,他還在創作兩部國中校園文學作品,寫作也已接近尾聲。
竇寇6歲半時,從未進過校門的他直接上了國小5年級,又用一年時間上完了國中。到今年6月,他學完了全部高中課程。竇玉明說:“如果不是因為竇蔻的腎炎病情時好時壞,中間多次間斷學習進行治療,他可能兩年前就高中畢業了。”
“如果睡得晚早上就晚起,如果睡得早早上就早起。現在住的老房子光線太暗了,我每天吃完早飯就來這個小花壇呼吸新鮮空氣,寫我的書、日記,有時候也去圖書館看看書,寫累了就鍛鍊一會兒。有時候下午也來寫作、鍛鍊,晚上一般在家上網。”竇蔻這樣介紹他現在的生活。
個人其他信息
日常瑣事
竇蔻的父親竇玉明今年52歲,是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的普通農民;母親楊葉紫37歲,洛陽市老城區人。夫妻二人在武漢相識,多年四處打工為生,竇玉明曾在木工廠和食品廠做過小工、拉過廣告,還經營過旅遊工藝品和圖書;楊葉紫推銷過圖書、做過公司文員、還當保險員。只要能掙錢餬口的活,他們都乾。他們家徒四壁,2001年,《揚子晚報》記者到他們家採訪時,發現屋除了3000餘冊圖書和基本的生活用品外,別無他物。
竇蔻5歲的時候,有一次,老鼠咬了竇寇的手。小竇寇就想,如果能給老鼠換個胃,讓它只吃青草,不吃糧食,它就不會咬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竇寇寫了自己的第一篇童話《我給老鼠換個胃》,隨即發表在湖北的《小畫家》雜誌上。
平時父母打工不在家,小竇蔻就被父母丟到當地的圖書館裡,有時一呆就是一整天。在這裡,竇寇看到其他一些小朋友寫的長篇小說,如南京13歲的劉冬陽寫的自傳《雪球滾太陽》、山東10歲的趙瑞東寫的童話《奇奇咪咪》,竇蔻就想自己也出一本書。
經過短時間的醞釀,竇寇就開始動筆寫作。以前老房子很昏暗,他就在紙上畫了很多太陽,貼在牆上,說這樣家裡就亮堂了;父親的鬍子老是扎竇寇的臉蛋,竇寇說將來要給爸爸發明一種“吃鬍子的蟲子”,只要在臉上爬幾圈,就把鬍子全吃掉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被竇寇寫了下來。
這樣斷斷續續寫了近5個月,竇寇奇蹟般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小說《竇寇流浪記》。
在爭議中成長
6歲兒童出書迅速引起了各大媒體的關注。短短几個月內,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香港《明報》、台灣TVBS等國內百餘家媒體先後對竇寇進行了採訪。英國《每日電訊報》的記者聽說這件事後,專程趕到中國,找到了竇蔻在鎮江的家,對竇蔻出書進行了報導,隨後,一些境外媒體也相繼轉載、報導。
隨著媒體的跟進,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竇蔻,“天才”、“神童”的稱呼也隨之而來。美國邁阿密大學從事天賦教育研究的教授黃全愈慕名找到竇蔻,與之交談後拍案驚奇。一位印尼華僑在看到竇寇的節目後,不僅打來電話鼓勵,還匯來1萬元錢資助竇寇,並捐贈給竇蔻一台電腦。國內一些知名高校的教授也開始關注和談論這個孩子……
與此同時,質疑聲四起:“一個乳毛未退的娃娃,又能認識幾個字……6歲的毛孩子幾乎還是穿開襠褲的年齡,能坐得住10分鐘嗎?”有網民甚至批評說:“竇蔻完全是家長拔苗助長的產物,是出版社在炒作……”
竇玉明說,竇蔻告訴他們要寫《竇蔻流浪記》時,夫婦倆都不太相信,甚至起初還反對。但他們後來看到這是竇蔻興趣所在,就開始予以鼓勵,但從來沒有幫竇蔻寫過哪怕一個字。竇玉明說,對於公眾的懷疑,他們能理解,畢竟6歲的孩子出書太少見了,但他們反感各種惡意的中傷。
在一路質疑和爭論中,竇寇仍堅持每天寫作。“我非常喜歡寫作,”竇蔻說:“我將來要當作家和編劇家。”
一家人的出書熱潮
然而,連續出版發行3本書卻並沒有改善竇寇一家人的經濟條件,一家人的生活仍然十分清苦。
竇蔻的父親說:“主要是出版社給的稿酬非常低,再扣除個人所得稅,竇蔻所得並不多。3本書的稿酬總共不過幾千元,根本不夠他今後上學的費用。”
但是,竇寇一家的生活似乎仍在不可避免地被改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