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神廟公園是位於北京的一座廟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窯神廟公園
- 地理位置:北京
主要景點,歷史發展,現狀,
主要景點
來到門頭溝圈門就能看見雕刻著“門頭溝之源”那方巨大的石碑,看見經過重新修繕過的大戲樓、過街樓,以及書寫著“窯神廟公園”的高大的石牌坊。
歷史發展
窯神廟公園這地方,上世紀50年代伊始,是圈門中國小校區。而今,在地區新城建設和棚戶區改造中,不僅重新修繕了破損殘缺的大戲樓、過街樓,恢復重建了窯神廟。而且,把大戲樓、過街樓、窯神廟規劃建設為一個花草蔥蘢、樹木繁茂的公園。公園裡的參天古樹,窯神廟的青磚灰牆,展現了採煤、稱煤、運煤、售煤等煤業的六個銅質雕塑,讓我們重新看到圈門乃至京西門頭溝地區煤業歷史文化,也了解了昔日煤窯窯主、商人與廣大窯工、百姓截然不同的社會生活情形等。
筆者在門頭溝生活了幾十年,五六歲記事以後,耳濡目染了父輩那代人在門礦、西山礦工作的許多事情。像他們去井下工作乘坐的罐籠,下井採煤用的尖兒鎬,頭上戴的頭燈,運煤的翻斗車,井下巷道里的頂板、窯柱、溜子板這些東西,他們經常說給我們聽。“文革”那段時間,有的單位停了產,門礦、西山礦卻沒停。不光運煤的火車每天還在門礦和城子火車站之間不斷地往返;礦工們也是照樣夾著飯盒去上班,換上工服戴上頭燈下井作業。那時候的好多礦工,是解放初從河北、山東等地來到門頭溝的幾個煤礦掙錢養家的,一般家庭有四五口、六七口人,工資收入普遍四五十塊錢,勉強夠一家人花銷。礦工家庭比非礦工和農民家庭能多享受的一個“待遇”,就是每月有個煤條。你別小看那個煤條,那年月對老百姓來說,等於解決了取暖做飯問題。不過,礦工家庭也有擔心問題。擔心什麼?擔心井下出事兒。誰家在井下上班的到點沒回來,一準會坐臥不安地左等右盼。特別是聽到救護車“烏拉烏拉”的聲音,就更擔心了,生怕……
說到井下出事兒,筆者馬上想起電影《礦燈》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元北京礦務局門門頭溝煤礦的泥塑展覽。這兩個文化產品,講的全是礦工民眾在舊社會被奴役被壓迫的情形。就以門礦泥塑展覽為例,那個展覽分為5個展室,幾十組群雕、上百個人物雕像,造型逼真,活靈活現。展室里漆黑冰冷的井下巷道,黑心的把頭用腳往罐籠里踹礦工,巷道里礦工光著脊背彎著腰刨煤拉煤,河灘上野狗撕咬死亡礦工,以及礦工百姓迎接解放軍進駐煤礦,政府和解放軍、礦工民眾審判惡霸把頭等情形,至今還留在那代人和廣大參觀者的記憶里。很遺憾,那個泥塑展八十年代初給拆了,參觀過的人只留下些印象。
說到井下出事兒,筆者馬上想起電影《礦燈》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元北京礦務局門門頭溝煤礦的泥塑展覽。這兩個文化產品,講的全是礦工民眾在舊社會被奴役被壓迫的情形。就以門礦泥塑展覽為例,那個展覽分為5個展室,幾十組群雕、上百個人物雕像,造型逼真,活靈活現。展室里漆黑冰冷的井下巷道,黑心的把頭用腳往罐籠里踹礦工,巷道里礦工光著脊背彎著腰刨煤拉煤,河灘上野狗撕咬死亡礦工,以及礦工百姓迎接解放軍進駐煤礦,政府和解放軍、礦工民眾審判惡霸把頭等情形,至今還留在那代人和廣大參觀者的記憶里。很遺憾,那個泥塑展八十年代初給拆了,參觀過的人只留下些印象。
現狀
今天的窯神廟公園綠樹成蔭,花草蔥鬱。但其背後是圈門地區的煤業歷史與文化,是清康熙到乾隆再到民國那幾百年的幾家歡喜幾家愁。史料記載,進入民國後,每年臘月十七日窯神生日當天,窯神廟都舉行祭祀活動。祭祀活動上,窯主在窯神面前擺上酒肉饅頭等貢品,對著窯神和煤窯窯口燒香磕頭,假借祈禱窯神“保佑煤窯平安,保佑大家平安”,讓窯工百姓分享到一時的少量的酒肉饅頭等(貢品),獲取窯工百姓的信任,實則是為了榨取窯工更多血汗錢,致窯工永遠身處“兩塊石頭夾一塊肉”惡劣處境下。
歷史永遠不會褪色。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更難忘掉曾經的被奴役被欺凌與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日子。就像今天我們漫步在窯神廟公園裡,或多或少你都能感知到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情形,感知到勞動者“今天”和“昨天”的差別。雖然這裡已然見不到幾處煤窯的影子、見不到面向窯神三叩九拜。但是,窯神廟公園承載的已經逝去的一段段斑駁滄桑的煤窯史,還留下很多值得後人思考的問題。
歷史永遠不會褪色。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更難忘掉曾經的被奴役被欺凌與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日子。就像今天我們漫步在窯神廟公園裡,或多或少你都能感知到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情形,感知到勞動者“今天”和“昨天”的差別。雖然這裡已然見不到幾處煤窯的影子、見不到面向窯神三叩九拜。但是,窯神廟公園承載的已經逝去的一段段斑駁滄桑的煤窯史,還留下很多值得後人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