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營造技藝(地坑院營造技藝)

窯洞營造技藝(地坑院營造技藝)

窯洞營造技藝(地坑院營造技藝),河南省陝州區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窯洞營造技藝(地坑院營造技藝)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南省陝州區
  • 遺產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遺產保護,

歷史淵源

陝縣地處秦晉豫三角地帶,境內三大黃土台階平原,土質均勻,連續延展,地處高敞,排水便利,是地坑院產生和建造的前提條件。
地坑院形成很早,仰韶文化時期的半地穴式民居被認為是其雛形。南宋紹興九年(1139),鄭剛中所著《西征道里記》:“自滎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陝縣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地坑院遺存,20世紀80年代前,這裡95%民居是地坑院,有萬座之多。

文化特徵

陝縣地坑院的營造技藝主要包括以下流程:
1.相地、方院:由風水師勘察地形,按照“後靠前蹬”、“上高下低”的要求,確定宅型;依據“廟正院不正”的原則,方位稍偏,長寬尺寸含五(土)。2.下院、打窯:由人工粗挖,精修刷洗後,形成“嵌斗式”天井;窯洞口呈“抄手式”拋物線狀,“前高后低”、“前寬後窄”。3.飾邊、碾場:用磚、瓦裱、襯砌券口、窯腿、攔馬牆等,挑檐建造包括“一拔二牙三跑四抄五扣”;攔馬牆外用石磙壓實找場坡。4.安裝、粉飾:安裝要“撲門仰窗”;窯壁和崖面分層用麥秸泥粉刷。5.排水、砌炕:靠近廁所打一直徑80厘米,深6米的滲坑排水;窯內炕灶相連,土坯墊層為“灶三炕四”,炕的尺寸含“七”(妻)。
地坑院建造模數范制、技藝要領體現了民俗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環境負荷極小,宜居性較強,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求。

遺產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窯洞營造技藝(地坑院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三門峽市陝州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