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眼優角蚱

突眼優角蚱

突眼優角蚱(學名:Eucriotettix oculatus)是刺翼蚱科、優角蚱屬直翅昆蟲。體中小型,暗褐色;頭略高於前胸背板,頭頂寬略狹於複眼寬;前胸背板側片后角呈片狀擴大,末端具橫向的直刺;前胸背板後突幾到達後足脛節末端;後翅到達或略超過前胸背板後突。體暗褐色。有些個體的前、中足脛節具不明顯的淡色環,後足股節外側上半部具3個明顯或不明顯的淡色斜斑。

突眼優角蚱好生活在陰涼,有水流,石壁上著生苔蘚和地衣,且腐殖質豐富的地方。主要取食幼嫩苔蘚及腐殖質。突眼優角蚱為典型的東洋區物種,廣泛分布於中國南部各省及南亞地區(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Eucriotettix oculatus
  • 別名:眼優角蚱、平背棘菱蝗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直翅目
  • :蚱總科/刺翼蚱科
  • :優角蚱屬
  • :突眼優角蚱
  • 亞種:2 
  • 命名者及年代:I.Bolívar, 1898
  • 中文名:突眼優角蚱
  • 同義學名:Eucriotettix transpinosus 
形態特徵,成蟲,卵,若蟲,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成蟲,若蟲,亞種分化,

形態特徵

成蟲

  • 雄性
體中小型。頭稍隆起。頭頂寬與一複眼寬之比為1:1.3,中隆線在端部明顯,稍向前突出,兩側微凹陷。顏面隆起在觸角間向前突出,縱溝狹,兩側近平行。側單眼位於複眼中部內側。觸角絲狀,著生於複眼下緣內側,中段一節長為寬的6倍。複眼球形,明顯高於前胸背板。前胸背板前緣平截,僅中央微凹入;背面平坦,密具刻點,肩角間稍隆起,隨後在中隆線兩側微凹陷;中隆線全長明顯,在橫溝間稍膨大,側隆線在溝前區近平行,肩部具一對短縱隆線,有些個體不甚明顯;肩角鈍圓;後突長錐形,到達乃至略超過後足脛節末端。前胸背板側葉后角薄片狀擴大,末端具橫向的直刺。前翅長卵形,端部圓,後翅幾到達至略超過前胸背板末端。前、中足股節細長,邊緣完整;後足股節粗壯,長為寬的3.3倍,上緣具微細鋸齒;後足跗節第1節明顯長於第3節,第1節下緣的第3肉墊較第1、2肉墊稍長。
體暗褐色。有些個體的前、中足脛節具不明顯的淡色環,後足股節外側上半部具3個明顯或不明顯的淡色斜斑。
  • 雌性
頭頂寬稍狹於一複眼寬,前胸背板背面較雄性粗糙,產卵瓣細長,上瓣長為寬的5倍。余與雄性同。
性別
體長
前胸背板長
後足股節長
雄性(♂)
8.4-10.6毫米
13.9-16.2毫米
6.0-6.6毫米
雌性(♀)
11.4-14.9毫米
15.9-20.6毫米
6.7-8.3毫米

飼養獲得的越冬雌蟲和第1代雌蟲的卵塊有30-60粒,野外自然狀態卵塊有46-63粒卵。卵粒之間排列緊密,卵塊附著面呈蜂窩狀,側面觀似蒜頭狀結構,端部略微凹陷,基部中央略微隆起;卵塊縱剖面似扇形(圖1G),剛產下的卵淡黃色,外表布滿凸起小泡(圖1C、D)。剛產下的卵塊24小時後開始出現白色絲狀保護膜,隨著時間推移卵塊外保護膜消失,卵塊顏色由橙色變為紅色,卵粒間變得鬆散,光照下可見卵粒端部有2個圓形黑色小區域(即複眼),表明卵即將孵化。飼養獲得的卵塊形狀多樣,有近似等邊三角形(圖1A、B)、近似四邊形(圖1E)、近似圓形(圖1F)和不規則形(圖1J)的似蒜頭狀結構。野外獲得的卵塊形狀有近似六邊形(圖1H)和近似圓形(圖1I)的似蒜頭狀結構。卵塊中心的卵粒相對卵塊外圍的卵粒細長;越往外卵粒越彎且粗短。卵粒長度與直徑的平均值分別為2952.37微米、953.64微米。
突眼優角蚱
圖1 眼優角蚱產的卵
註:A、B,室外同一卵塊;C、D,野外剛產出的第一粒卵;E、H,卵塊孵化後的空殼;G,卵塊縱剖面;F、J,室外卵塊;I,野外卵塊。

若蟲

雄性5齡若蟲:整塊背板隆起且粗糙;刻點明顯且遍布背板以及六足股節;前胸背板側片后角薄且向外突出;背板後突尖且略彎向腹部。
雄性與雌性5齡若蟲對比:雄性前胸背板比雌性的長1.9毫米,雄性肩寬比雌性的寬0.1-0.2毫米;雄性個體各隆線較雌性個體銳利,背板較雌性粗糙,前胸背板側片后角較雌性尖銳。
雌性6齡若蟲:前胸背板長8.8-9.0毫米、肩寬3.0-3.2毫米;體型粗大;刻點明顯且遍布背板以及六足股節;背板明顯粗糙;前胸背板側片后角向外突出;背板後突尖長且彎向腹部。
雌雄腹部節數在若蟲期均為10節;雌雄羽化前均無具翅凹陷和膝前齒,均在羽化後出現;雌雄羽化後,前翅發育成熟且顯現在具翅凹陷處;前胸背板側片后角在羽化後形成銳刺。
若蟲齡的劃分以觸角的節數為標準(圖3)。各齡若蟲在該齡末期,觸角鞭節第1亞節開始出現分節痕跡,但未形成新的亞節,隨著齡的增長,分節痕跡越來越明顯,末齡若蟲幾乎形成新的亞節;每蛻皮進入下一齡後,鞭節亞節數增加1節;如1齡若蟲初期觸角為10節,末期鞭節第1亞節開始出現分節現象,但未形成新的亞節,當剛蛻完皮進入2齡時,觸角明顯增加1節變為11節;其他齡以此類推。雄性羽化後觸角變為15節;雌性由於比雄性多1齡,羽化後觸角為16節。腹部末端在不同齡的形態特徵(圖4)不僅可區分若蟲雌雄,而且還可區分蟲齡。可通過腹部末端的形態特徵、觸角節數、若蟲外形特徵加養殖經驗基本準確地辨別若蟲蟲齡及性別。
突眼優角蚱
圖2 眼優角蚱若蟲和成蟲
註:m1~m5分別為1~5齡雄性若蟲,m6為雄性成蟲;f1~f6分別為1~6齡雌性若蟲,f7為雌性成蟲。

突眼優角蚱
圖3 眼優角蚱各齡若蟲及成蟲觸角特徵
註:m1~m5分別為雄性第1~5次蛻的觸角,m6為雄性成蟲觸角;f1~f6分別為雌性第1~6次蛻的觸角, f7為雌性成蟲觸角。

突眼優角蚱
圖4 眼優角蚱各齡若蟲及成蟲腹部末端特徵
註:m1~m5分別為雄性第1~5次蛻的腹部末端,m6為雄性成蟲腹部末端;f1~f6分別為雌性第1~6次蛻的腹部末端,f7為雌性成蟲腹部末端。

生活習性

突眼優角蚱主要取食幼嫩苔蘚及腐殖質。飼養發現突眼優角蚱具有群居偏好,但未觀察到明顯的求偶行為,飼養6天左右成蟲被馴化,偶見雨前悶熱情況下成蟲會狂躁不安。長時間未加鹽的情況下,成蟲行動緩慢,反應遲鈍,取食食鹽後行動立刻變得迅速。若蟲和成蟲都會用前足梳理觸角後投向口器。
突眼優角蚱好生活在陰涼,有水流,石壁上著生苔蘚和地衣,且腐殖質豐富的地方。飼養發現1齡若蟲喜歡吃石壁上的嫩苔蘚;其他齡的若蟲和成蟲則喜食苔蘚的莖及其他腐殖質。若蟲和成蟲夜裡也活動,一般23:00以後才停止活動。突眼優角蚱在死亡前行動遲緩或停止運動,左右後足或者前、中足間歇式地不停顫抖,直到最後死亡。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分布於浙江(天目山)、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跖平、蒙山鐘山、宮川、環江、宜州、融水、天峨、羅城、河池、防城、金秀、上思、憑祥、龍州、那坡、靖西、武鳴、隆安、忻城)、雲南(鹽津、富源、鎮雄、大關、景東、龍陵、瀾滄、六庫、雲龍、瀘水、隴川、臨滄、騰衝、勐臘、漾鼻、福貢)。

繁殖方式

雄性若蟲為5齡,雌性若蟲為6齡,末齡若蟲齡期最長;雌性羽化時間比雄性推遲6天左右;通常羽化後9天開始交尾,交尾持續1-1.5小時;交尾24小時後開始產卵,1次產卵持續1.5小時左右;每頭成蟲可交尾2-3次,每次產1塊卵,每塊卵30-60粒,卵塊形狀大小不同;非越冬卵發育期平均為13天;雄性和雌性若蟲期分別為31-53天和39-62天。

成蟲

雌、雄成蟲羽化後9天開始交尾;交尾一般在7:00-10:00、12:00-17:00,極少數在夜晚交尾;交尾時的氣溫一般為27.0-29.8℃,露點溫度26.2-27.3℃,空氣濕度85.8-93.3%;一般每頭雌雄成蟲能交尾2-3次,交尾歷時1-1.5小時,通常交尾24小時後開始產卵,也存在假交尾現象。
  • 交配行為
交尾前雄性緩慢接近雌性,慢慢爬上雌性前胸背板,如果雌性拒絕,會不停伸縮左、右後足,趕走雄性,或直接跳離。如果雌性接受雄性,會張開左後足或者右後足;如果張開的是左後足,雄性大部分身體會在雌性的左後足一側;如果張開的是右後足,雄性則在雌性的右後足一側(圖5A)。交尾時,雄性彎曲腹部使外生殖器從雌性的腹面插入雌性的生殖腔;雌性在交尾過程中會不時進食。
  • 產卵
雌性一般將卵產在斜面上,少數在平面上,在產卵瓣協助下把卵產在深度為5毫米左右的苔蘚下的軟泥土中或苔蘚基部之間,這一點與另一種蚱(Potua sabulosa Hancock,1915)的產卵習性相似(Paranjape and Bhalerao,1985)。雌性產卵時將腹部彎曲成“J”型,腹部近似垂直扎入苔蘚下的泥土中,前後左右擺動腹部拱土形成凹槽後,先在凹槽後下方產卵,從左往右產成整齊緊密排列的1排,然後在第1排的上方從右往左產第2排,以此來回產卵;每產1粒卵耗時40-60秒,每產完1粒卵後用產卵瓣反覆按壓卵粒幾次,然後用產卵瓣貼在卵粒上3秒,接著產下1粒,以此循環。產卵時,在無外界因素干擾的情況下,會將所有卵粒產在同一凹槽里,即眼優角蚱一般每次只產1塊卵。
突眼優角蚱
圖5 眼優角蚱交尾及剛孵化的若蟲
註:A,野外蚱交尾行為;B,剛孵化的若蟲;C,剛孵化後的若蟲尾須上的物質。

若蟲

卵孵化時,若蟲頂開卵蓋艱難爬出,單個若蟲歷時約2分鐘,其體淡黃色(圖5B),且都有一小塊半透明膜狀物(圖5C)穿在2尾須上,若蟲都會不斷扭動腹部並用後足將其踢掉;35分鐘後體色變暗為墨綠色,1小時後變為灰黑色;1齡若蟲的腹部相對較長,其餘齡若蟲當腹部明顯變長且超過後足股節末端時,表明即將蛻皮;若蟲大多在斜面上藉助重力蛻皮,蛻皮時頭朝下方,六足緊抓附著物,先腹部收縮使新皮與舊皮分離;分離下來新的腹部以波浪式由末端推向前胸背板,並不停的左右扭動身體,用力擠裂背板中隆線,接著頭頂的舊皮擠開裂,新的個體從背板裂口處擠出;低齡若蟲蛻皮需7-10分鐘,蛻皮後只需幾分鐘即可將其背板伸長,隨著齡的增長蛻皮時間稍延長,每蛻皮後體色均為嫩黃色,1小時左右顏色變深,成為正常體色;若蟲最後一次蛻皮(羽化)平均需要14分鐘,伸展開前胸背板側片后角兩側刺歷時2秒(圖6A-C);蛻皮後,展直摺疊的後翅平均需要12分鐘(圖6D-F),延伸背板平均需要21分鐘(圖6G-J),展後翅與延伸背板可同時進行。剛羽化的成蟲體質柔軟,6足以及前胸背板側片后角兩側刺為嫩白色,約40分鐘後顏色加深,1小時左右為正常體色,一般12小時後進食,48小時後背板基本變為正常硬度。蚱每次蛻皮結束後,基本上立即轉換身體使頭朝向蛻。
突眼優角蚱
圖6 眼優角蚱羽化過程
註:A-C,蛻皮和展刺,D-F,展後翅,G-J,伸展背板。

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突眼優角蚱爪哇島亞種
Eucriotettix oculatus lombokensis
I. Bolívar,1909
突眼優角蚱指名亞種
Eucriotettix oculatus oculatus
I. Bolívar,1898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