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薔薇(中草藥材)

突厥薔薇(中草藥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馬士革玫瑰(突厥薔薇)大馬士革玫瑰(學名Rosa Damascena,常用名Damask rose,有時也稱Rose of Castile),又名突厥薔薇,薔薇科薔薇屬,屬古典庭院玫瑰,叢生灌木植物,原產於敘利亞,十字軍東征時傳入中歐,14世紀開始在法國廣為栽種,大馬士革玫瑰是保加利亞種植的主要的玫瑰品種,也是世界公認的優質玫瑰品種。葉片為灰綠色,花莖上有硬毛,開重瓣花,花瓣邊緣顏色稍淺,有綢緞般的質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突厥薔薇
  • 類型:中草藥材
  • 藥材作用:降血脂
  • 粉末特徵:淡黃白色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材作用,附方,各家論述,性狀鑑別,粉末特徵,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2米;小枝通常有粗壯鉤狀皮刺,有時混有刺毛;小葉通常5,稀7;小葉片卵形、卵狀長圓形,長2-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邊緣有單鋸齒,無腺,上面無毛,下面被柔毛;小葉柄和葉軸有散生皮刺和腺毛;托葉有時為篦齒狀,大部貼生於葉柄。花6-12朵,成傘房狀排列;花梗細長,有腺毛;花直徑3-5厘米;萼筒有腺毛,萼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外面有腺毛,內面密被柔毛;花瓣帶粉紅色;花柱分離,被毛。果梨形或倒卵球形,紅色,常有刺毛。

分布範圍

原產小亞細亞,在南歐栽培悠久,供制香精原料,經濟價值很高。我國各地近年已有引種栽培。
我國各地近年已有引種栽培,供觀賞及提取香精用。

主要價值

藥材作用

1.抗血栓形成本品對血小板活性、聚集性和血栓形成都有抑制作用。本品總提取液(水提醇沉液)2.4g(生藥)/kg,4.8g(生藥)/kg給家兔靜脈注射,抽血作血栓形成試驗,發現能顯著延長雪暴發生時間和特異性血栓形成時間(CTFT)、顯著縮短血栓長度、減輕血栓濕重和十重,劑量為4.8g(生藥)/(kg·h),可達到沒有可測量的血栓形成,劑量為2.4g(生藥)/(kg·h),作用與阿司匹林20mg/kg相當。離體試驗,本品粗提取物也能產生類似作用,延長雪暴發生時間,使特異性血栓形成時間(CTFT)延長,使血栓長度縮短、濕重減輕,但對乾重影響不顯著,復鈣時間測定,試管內0.0125ml提取液(水提醇沉液)即可延長復鈣時間,0.05ml可使血液人凝。體內試驗在6.4g(生藥)/kg9.6g(生藥)/kg劑量下均可使復鈣時間延長,並使優球蛋白溶解時間顯著縮短。本品總提取液體外試驗還證明具有明顯的抗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2.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薔薇根粗提取物臨床發現有降血清膽固醇和三醯甘油(甘油三酯)作用。實驗用薔薇根粗提取物每隻大鼠2ml/d灌胃,每星期給藥6d,連續3星期,停藥1星期後,每給藥4星期停藥1星期,共給藥126d,可使餵飼高脂飼料的實驗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及動脈組織中膽固醇含量明顯降低,三醯甘油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從薔薇根中分離提取出來的2a,19a二羥基熊果酸葡萄糖酯(薔薇葡萄糖酯rosamultin)和總三萜酸,均在16mg/只劑量時,對異辛基聚氧化乙烯酚(Triton)誘發的實驗性高脂血症小鼠具顯著的降低血清膽固醇和三醯甘油作用。總三萜酸類每日15mg/只灌胃給藥連續7d對高脂飲食引起的高脂血症小鼠有明顯降低血清三醯甘油作用,但對血清膽固醇的作用不明顯。薔薇根粗提物使實驗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乳酸脫氨酶同工酶LDH/1、LDH/2的水平明顯高於不給藥的對照組,而LDH/5則低於對照組。而心肌內LDH/1和LDH/2的水平則給藥組高於對照組。表明野薔薇根提取物對高脂血症大鼠心、肝細胞可能有一定保擴作用。
3.抗實驗性心肌梗死結紮家兔冠脈前降支後標測心外膜心電圖,並經組織形態學證實,野薔薇根注射液靜注能改善側支循環,對缺血性心肌有保護作用,並有抑制心率減慢作用。
4.毒性毒性試驗表明,薔薇根浸膏13.4g/kg,20g/kg,27g/kg分別給小鼠灌胃,每日1次,連續5d或10d,部分動物肝、腎有脂肪變,無組織壞死,停藥後病變可逆。小鼠腹腔注射本品總提取液的LD/50為127g(生藥)/kg。

附方

①治關節炎,半身癱瘓,月經不調,小便失禁,白帶,口腔糜爛:野薔薇根五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小兒遺尿,老人尿頻,婦女月經過多:鮮薔薇根一兩。燉瘦豬肉吃。
③治習慣性鼻衄:突厥薔薇根皮二兩。燉母雞服。每周一次,連服三周。
④治夏天熱癤:突厥薔薇根三兩。煎水代茶。(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⑤治燙傷(未破者):倒鉤刺根、斑鳩毛各等量。煨水洗傷處。
⑥治跌打勞傷:倒鉤刺根一兩。煨水成濃汁,兌酒服。
⑦治吐血或痔瘡出血:突厥薔薇一兩。煨水服。(⑤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別錄》:止泄痢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 2.《日華子本草》:治熱毒風,癰疽惡瘡,牙齒痛,治邪氣,通血經,止赤白痢,腸風瀉血,惡瘡疥癬,小兒疳蟲肚痛。
3.《綱目》:除風熱濕熱,縮小便,止消渴。4.《綱目拾遺》:治肺癰吐膿痰,酒煎服。
5.《浙江民間草藥》:活血調經,清下焦濕熱。

性狀鑑別

花朵大多破碎不全;花萼披針形,密被絨毛;花瓣黃白色至棕色,多數萎落皺縮捲曲,平展後呈三角狀卵形,長約1.3cm,寬約1cm,先端中央微凹,中部楔形,可見條狀脈紋(維管束)。雄蕊多數,著生於花萼筒上,黃色,捲曲成團。花托小壺形,基部有長短不等的花柄。質脆易碎。氣微香,味微苦而澀。

粉末特徵

淡黃白色。①上表皮乳突呈饅頭狀或類三角形,表皮細胞呈類多角形、類方形。②螺紋導管直徑14-25μm。③花粉粒類圓形、橢圓形,淡黃棕色,直徑28-42μm,可見3個萌發孔及1-3個萌發溝,外壁薄,光滑。④草酸鈣簇晶直徑28-42μ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