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甌江

穿越甌江

簡介:

本書是麗水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同志們的心血結晶,它全面記錄了八百里甌江的來龍去脈,可以讓你充分領略甌江流域的風光、風情、風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越甌江
  • 圖書編號:2054401
  • 出版社:浙江西泠印社
  • ISBN:780517968
  • 作者:徐國躍主編
  • 出版日期:2005-01-01
書籍信息,圖書目錄,該書前言,圖書後記,圖書摘錄,

書籍信息

定價:38.0
版次:
開本:大32開

圖書目錄

甌江紀行
甌江素描/002
挺進源頭/004
生態環境第一縣/005
世界香菇之源/007
廊橋之鄉/009
"進士村"大濟/011
小梅古渡/012
龍泉今昔/014
青瓷之路/016
名劍出龍泉/019
大美鳳陽山/020
一枝紅杏出牆來/022
八千里路雲和月/023
畫屏疊翠雲和湖/025
散落甌江的明珠/026
客家風情駐大源/028
走進古堰畫鄉/028
飄零話盡《千秋歲》/036
玉虹飛架南明山/038
麗水古蹟尋蹤/040
閱盡滄桑古城牆/042
景觀大堤繞城郭/043
深谷幽蘭/045
洞天仙境石門洞/046
"國師"劉伯溫/048
君子章乃器/051
異域風情鶴城鎮/052
玲瓏剔透青田石/054
田魚"驚動"聯合國/055
水中熊貓看大黿/056
古榕入畫來/057
潮湧溫溪/058
東甌名城溫州/059
橋頭紐扣"走"天下/060
浙南少林稱甌渠/061
雁盪山水天下秀/065
山水詩人謝靈運/067
千年孤寂江心嶼/070
金湯拱衛有餘暉/073
大河之畔出好瓷/074
纖絲毫髮繡大千/076
葉適與永嘉學派/077
繁華商業五馬街/078
擁抱大海/080
松蔭溪紀行
古香古色松蔭溪/084
探訪好川文化/085
千迴百轉神龍谷/087
登高眾妙一齊收/088
千年一夢湯顯祖/090
閒步鄉村說歷史/092
舊治當數古市鎮/094
西屏蘭若向溪流/095
"東方斜塔"延慶寺塔/098
庭院深深鎖玉娘/099
浙南桃源石倉古民居/100
千米高山杜鵑奇/101
宣平溪紀行
漸行漸遠宣平溪/104
斗拱奇巧延福寺/105
工筆重彩潘潔茲/106
"湖畔詩人"潘漠華/108
"宣平二絕"今安在/110
竹柳新橋三月三/111
鐘鼓對峙東西岩/112
"恐龍之地"白前村/113
好溪紀行
名山列障好溪東/116
柳暗花明又一村/117
自古繁華是壺鎮/118
黃帝旌旗去不回/120
厭看西湖看鼎湖/122
獨峰書院憶朱熹/124
溪山雨後說石城/126
望族田園河陽村/127
括蒼古道穿雲過/129
小溪紀行
畲家風情漫小溪/132
景寧--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133
浮傘仙渡過大均/134
茶葉飄香在惠明/136
時思道場憶孝童/137
楠溪江紀行
悠悠楠溪江/140
清清楠溪水/142
奇岩聳立楠溪江/144
"山中宰相"陶公洞/145
康樂後人樂蓬溪/146
"文房四寶"蒼坡村/148
鄉村園林麗水街/150
漫話甌江
滄海桑田說甌江/154
又泛小舟到括蒼/166
甌江戲曲八百年/175
山珍海味品甌韻/181
能使江山似永嘉/190
甌越尋舊俗/207
風雅甌江/217
綠谷文化/229
後記

該書前言

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古名慎江,全長384公里,流域內居住人口469萬。甌江是麗水的母親河,她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甌江兒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綠谷文化。
《穿越甌江》是麗水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同志們的心血結晶。它全面記錄了八百里甌江的來龍去脈,可以讓你充分領略甌江流域的風光、風情、風俗。2004年,麗水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的同志們歷經春夏秋冬,一路跋山涉水從甌江幹流及各支流的源頭順流而下,以人文的視野,用電視鏡頭真實地再現了美麗的甌江山水,真情地詮釋著一個個古村落、古民居、古廊橋……這種職業精神值得嘉許。
涓涓細流,一旦匯流成河,就代表一種洶湧澎湃的生命力,奔騰不息。實踐證明,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希望全市廣大文化工作者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創作出更多的文化精品,進一步展示綠谷文化的豐富內涵,為推進麗水跨越式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虞紅鳴(中共麗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圖書後記

秋高氣爽的一個日子,當我們沿著浩浩蕩蕩的甌江向溫州灣的出海口前行時,當看到甌江水不顧一切地奔向大海時,我心中的感覺就如同涓涓細水忽然匯成了滔滔江水一樣澎湃不已。這份感覺只有從幾百里遠的高山源頭一路下來才會有真切體悟,穿越甌江確實不容易。
甌江是浙江第二大江"是麗水、溫州人民的母親河,母親河是一個流域人民的精神象徵和情感寄託。作為文化大省的浙江,迄今未對這條流域所蘊涵的獨特文化作一個全景性的發現。2004年早春,麗水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滿懷激情策劃穿越甌江,試圖全面挖掘甌江所孕育的獨特文化和人文精神。這是繼"重訪當年好新聞""東南西北家鄉行"等創意報導之後又一個充分體現"三貼近"原則的大型原創策劃。
"穿越甌江"成為2004年經濟生活頻道的_面旗幟,活動歷時9個多月,5個攝製組輪番出發,爬高山、探源頭、過溪水,涉及甌江沿岸的近百個鄉鎮,探尋了甌江的整條幹流和五條主要支流,整個行程上萬公里,連續發表了190篇報導。
"看一部生動可感的電視地理,聽一段原汁原味的鄉村新聞",這是"穿越甌江"系列報導所推崇的理念。事實表明電視人的理念與追求,我們已努力做到了。今天,在甌江流域走出物質貧困並開始走向文化復興的時候,我們結集出版《穿越甌江》,希望對甌江鄉土文化身份的認同作些努力,希望對如何繼承與弘揚綠谷文化作些思考。考慮到電視解說詞與書面文字的不同,我們對紀行部分作了濃縮提煉,同時為了增強書籍的資料價值,編著了甌江史話、航運、民俗、名勝古蹟、美食、戲曲、詩詞及綠谷文化等內容。
這本書最終得以出版,是集體的心血結晶。參加"穿越甌江"採訪拍攝的人員有徐國躍、呂煥錄、管智勇、馬麗紅、葉筠、張啟法、陳艷、方向民、尹雄偉、沈嘩、趙穎、王金瑾、葉昕飛、丁莉、陳麗友、藍振波等。徐國躍、管智勇、趙剛、葉筠、麻育恭、鐘美娟、鄭瑾參與了本書的編輯加工和資料編著工作。王培權、陳曉華、趙剛、張啟法提供圖片。有些文章還參閱了其他資料,這裡一併致謝。
甌江是我們的母親河,穿越甌江是傾聽母親心跳的歷程;穿越甌江是我們尋找文化認同,抒發甌江情懷的發現之旅;穿越甌江的結束是我們心靈獲得又一次提升的開始。唯願源遠流長的甌越文化如同浩浩甌江水,兼容並蓄,奔騰不息。
徐國躍 2005年仲夏

圖書摘錄

2004一年春季里連綿陰雨之後的一個晴天,麗水電視台《穿越甌江》採訪組一行從龍泉市小梅鎮出發,經過兩個多鐘頭的汽車旅程,終於來到位於鍋帽尖山腳下的南溪村,然後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向甌江源頭鍋帽尖行進。
山路崎嶇,蜿蜒起伏。沿路聽得溪流淙淙,兩岸桃花隨處可見,星點翠綠四處散落,繽紛春色絡繹不絕。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翻山越嶺,我們終於來到了鍋帽尖,來到了甌江源頭。身處其中,跟它有了零距離的接觸。
當地村民告訴我們:龍泉市境內多山,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730多座,其中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浙第一高峰。處於龍泉市與慶元縣交界洞宮山脈的鍋帽尖海拔有1700多米。由於鍋帽尖是甌江流程最長的梅溪的發源地,所以被專家認定為甌江源頭。
雖然已經是陽春三月,但放眼望去,鍋帽尖的草地還是一片枯黃。在枯黃的深處,我們還是感覺到旺盛生命力的存在。於是我們就走向草地的中心,沒走多遠,從雙腳傳來的信息表明,我們走的或許就是高山濕地。撥開枯黃的亂草,我們真的可以看到春天的新綠。在新綠的旁邊,就是靜靜流淌的水流。水流是這樣的安靜祥和,是這樣的溫柔細膩。它悄無聲息,但它又義無反顧。每一滴降落在鍋帽尖的雨點,似乎都懷有對汪洋大海的嚮往和眷戀。
雲往高處涌,水往低處流。我們平時看到的波濤洶湧浩浩蕩蕩的甌江,在它的最上游其實只不過是這樣一條條的涓涓細流。從鍋帽尖流下來的這一條小溪,它是這樣清澈,又是這樣歡快。它好像肩負使命,因為它總是不屈不撓,目標堅定。
橫跨甌江有許多座橋,我們從源頭下來看到的第一座橋是由三根杉樹捆綁而成的木橋,雖然這座橋跟雄偉不沾邊,踩上去有些搖晃,但是感覺還結實。多少年來,它獨處山中一隅,默默無聞地承擔著方圓幾十里地村民來往穿越行路的使命。就在這座橋的邊上,我們發現了一條廢棄的運輸通道,同行的村民向我們介紹說這橋是搭起來運木頭的,以前村民的收入大多來自山上的木頭。
可謂山重水複,柳暗花明,從鍋帽尖而下,又走了近一個小時的山路,在下午三點鐘的時候,我們終於回到了南溪村。南溪村村民毛明章告訴我們,前些年賣木頭大家賺了不少錢,現在不行了,木頭不能砍了。但這兩三年間,村里已遷走了19戶人,目前在村裡的常住人口還不到100人。2001年以後,南溪村被劃入保護區了,砍木頭的禁令高懸在那裡,他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住在甌江源頭,應該保護森林資源。現在全村村民的最大願望就是下山脫貧。不知道南溪村村民下山脫貧的願望什麼時候能實現。假如有朝一日移民計畫得以實施,南溪村最終將留下一片廢棄的房屋,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