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靈與實際是明清之際王夫之論詩時所提出的一對概念。指詩歌創作中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審美關係。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評潘岳《內顧詩》雲;“精爽交中路’,想像空靈,固有實際。”“想像空靈”指主體的創作構思是虛的,“固有實際”指主體的這種想像有實際的基礎,不是憑虛構造。
這一思想包括詩歌創作中虛實的兩個方面“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薹齋詩話》卷二),創作達到既得“物態”義得“物理”的“體物之工”(《薹齋詩話》卷一),即為“固有實際”;達到“天文斐蔚天矯引申之妙”。“意伏象外,隨所至而與俱漉”(《古詩評選》卷一)和“言情則於往來動止縹緲有無之中得靈盞而執之有象”(《古詩評選》卷五),即為“想像空靈”。認為審美具有現實基礎,主體的審美判斷離開客體的實在性就是“空有虛聲”;而審美主體又正是通過虛的想像來達到實際。他評江淹《效阮公詩》說:“空中樓閣如虛有者,而礎皆貼地,戶盡通天。”(同上)又評杜甫《祠南夕望》說:“牽江色’,一‘色’字幻妙。然於理則幻。寓目則誠,苟無其誠,然幻不足立也。”《唐詩評選》卷三)都指出了審美的藝術創作中虛與實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