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空降主要用於作戰、航空救生、搶險救災、航空娛樂和商務活動。包括傘降、機降、空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降
  • 外文名:Airborne Operation
簡述,歷史沿革,定義,步驟,技術,分類,傘降,機降,場降,混合式空降,程式,空降編成,空降編組,空降開始時刻,空降時機,空降持續時間,空降距離,空降縱深,空降著陸,空降集合,地域,航路,機群,裝載,導航,套用,

簡述

空降空降
空降主要用於作戰、航空救生、搶險救災、航空娛樂和商務活動。包括傘降、機降、空投。空降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降迅速發展。隨著航空裝備和空降技術的不斷發展,空降方式將更加多樣化,使用範圍更加廣泛。使用降落傘將人員或裝備、匙勸精物資從空中降落於地面的空降行動。人員傘降稱為跳傘。裝備、物資傘降稱為帶傘空投。其中,跳傘按性質通常分為戰鬥跳傘、訓練跳傘、任務跳傘;按行動分為主動跳傘地習記和被迫跳傘;按降落點的自然地理條件,還可分為山地跳傘、森林地跳傘、水網稻田地跳傘、炎熱地區跳傘、寒區跳傘、水上跳傘和高原跳傘等。戰鬥跳傘是空降兵遂行戰鬥任務時進行的跳傘。訓練跳傘是空降兵為掌握和提高跳傘技能進行的訓練活動。任務跳傘是除戰鬥、訓練跳傘以外,執行其他專項任務的跳傘。用航空器裝載人員、裝備、物資直接(或間接)降落於地面的空降行動。特點是集結和進入戰鬥的時間比傘降短,更利於達成戰鬥的突然性。按使用的航空器類別,分為運輸機機降、直升機機降和特種機機降。機降可以減小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機降人員得以越過地形障礙,繞過敵方占領的地域,攻擊、消滅或奪取敵方縱深的重要目標。實施機降時,空降地域應滿足航空器著陸標準。民間商務機降稱為航空運輸。用航空器將裝備、物資從空中投送到指定地點的方法。是空降作戰、訓練、試驗、搶險救災及緊急情況下後續補給物資的重要手段。分為帶傘空投和不帶傘空投。帶傘空投可減緩空投物在空中的下降速度,保證空投武器裝備的精良度和降低空投物資的損壞率。不帶傘空投受風向、風速影響小,空投散布面積小,空投準備時間短,提高了航空器的使用效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帶傘空投、地面遙控空投、自動尋的空投等廣泛套用於空降領域。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歷史沿革

空降是並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自18世紀80年代載人氣球問世,便開始有了空降活動。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國曾使用氣球將人員送進被敵包圍的巴黎城。這是最早用於戰場的空降。19世紀初飛機的研製成功,戰場上開始出現使用飛機進行的空降。1916年10月,德軍使用轟炸機空降2人到敵軍戰線後方破壞鐵路,而後又用飛機接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運輸機、滑翔機、降落傘的出現和裝備軍隊,空降進入實用階段,在戰場上得到日益廣泛的運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有40餘萬人次通過空降投入作戰,進行大小規模不同的空降作戰150餘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後,由於直升機的大量裝備陸軍,空降有了新的發展,直升機機降越來越普遍,逐步成為地面軍隊機動的重要方式。20世紀60年代後槳遙戰烏的各次局部戰爭中,都廣泛使用了直升機機降,戰場機動日益依賴空中。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參戰的直升機多達1700架,占參戰航空器的48%,平均每70人就有1架直升機,第101空中突擊師曾1次使用300架直升機,載運1個加強營,從13個地點同時起飛,成6路縱隊飛向敵軍戰線後方機降。
空降是空降作戰的一個實施階段,由空降作戰的最高指揮部負責組織實施。空降霉放定霸前要慎密進行準備,制定空降計畫,選定出發機場、空降場及空中航線,組織空中掩護,密切各有關部隊的協同;空降時要組成空降聯合指揮機構,具體擔負組織指揮工作。空降的實施通常包括乘載、輸送和降落等過程。乘載由有空降兵、航空兵指揮員共同組成的機場指揮組負責組織實施;輸送、降落由擔鑽備負空降任務的運輸航空兵指揮員或陸軍航空兵指揮員指揮。
隨著高技術在空降領域的運用,空降將進一步實現普及霸膠循化、精確化。戰場上通過空降投入戰鬥的部隊會越來越多,空降這一機動樣式將逐步成為戰場的主要機動樣式;空降的組織實施將日益簡便,空降的效能將越來越高,空降能在晝夜間各種複雜天氣、複雜地形條件下進行。

定義

空降部隊由運輸機或其他空中輸送工具輸送,從空中降落到作戰地區的行動。是空降作戰的一個重要階段。有時,也泛指人員從空中降落。空降方式分傘降和機降。傘降是人員從飛機上用降落傘降落於地面;機降是人員、裝備物資乘載運輸機或直升機直接降落於地面。傘降和機降可單獨實施,也可結合進行。大規模的空降作戰,通常是傘降和機降結合進行。
空降部隊、空降作戰的出現,使傳統的陸軍和地面戰場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陸軍的行動已不再局限於地面體舉歸而開始向走向空中;地面作戰已不單是平面對抗而日益體現立體爭鬥。毫無疑義這是20世紀陸軍一個最大的進步。到20世紀末,空降部隊已成為陸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空降作戰已成為戰場上的普遍作戰樣式,空降技術已滲透到軍事技術的各個方面。

步驟

空降包括乘載、空中輸送和降落。
乘載,在出發機場根據統一計畫組織實施,要求在最短時間內乘載完畢;為保持隱蔽,通常在暗夜或視度不良的條件下進行。
空中輸送,規模較大時,通常應沿數條航線飛行,以縮短整個編隊的航行和空降時間;並儘可能選擇有利航線,避開核爆區和敵防空火力區。
降落,要充分利用火力壓制效果,多波次地進入,每波進入一次空降完畢,以縮短降落的持續時間。
傘降高度儘量降低,較適合的高度是150~300米,這個高度既能保證開傘,又縮短了在空中降落的時間,減少敵方火力殺傷,有利於密集著陸。組織實施空降,應選定空降出發地區和空降地區。空降出發地區,包括空降部隊的集結地區、待運地區和出發機場,通常選在前線航空兵部隊的配置地域附近,要求有足夠數量的機場,良好的道路條件,便於隱蔽部隊的地形。空降地區包括若干個空降場。空降場應儘量選在便於奪占的預定目標附近,有明顯的地標和良好的地形,敵地面防禦和防空火力薄弱,附近無敵集結的部隊特別是坦克部隊,有利於空降著陸和組織戰鬥。為了保障順利地實施空降,通常由上級組織可靠的空中掩護和對地面目標進行有效的火力壓制。空中掩護由殲擊航空兵負責,以保障空中編隊的安全。火力壓制由強擊、轟炸航空兵以及地面炮兵部隊實施,在瀕海地區,還需有海軍艦艇部隊參加,以壓制航線上和空降地區的敵防空火力,消滅空降地區及其附近的敵軍,阻止敵坦克部隊接近空降地區。

技術

直接運用於空降領域的技術科學和套用技術。包括空降技術裝備研究、生產所涉及的科學技術,空降技術裝備的操作使用、維修保管技術,以及組織實施空降活動的指揮、控制、管理技術等。當前,空降技術已是部隊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空降技術是隨著人類航空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自從1783年載人氣球問世,便開始有了空降技術的研究。當時研究解決浮空人員在氣球失事時安全落地的問題,1797年研製了在氣球上使用的降落傘,以及使用降落傘的技術。20世紀初飛機研製成功後,便產生了通過飛機實施機降和傘降的技術。此時降落傘的研究、試驗、製造得到快速發展,在一些國家建立了降落傘工業,降落傘從救生傘擴展到投物傘、傘兵傘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的需要,空降技術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降落傘的研製、使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並出現了滑翔機研究、製造操作技術。20世紀60年代直升機的大量裝備陸軍,產生了直升機機降技術。20世紀80年代隨著高技術在航空領域的廣泛運用,空降技術再次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軍隊裝備中有了各種性能、適於人用、物用的降落傘系統,並且開始實現降落傘的智慧型化,能保障人員在各種不同高度上跳傘,能保障各種重型武器裝備準確空投,能保障戰鬥人員在戰場進行廣泛的空中機動,能保障大規模軍隊通過遠距離的空中輸送直接在野戰機場機降。現代空降技術,在軍事套用方面,包括有跳傘技術,空投技術、機降技術等。未來空降技術將廣泛運用於所有地面部隊,成為陸軍的通用技術。

分類

傘降

使用降落傘將人員、物資從空中降落到戰鬥地域。包括跳傘和帶傘空投。傘降受地形限制少,可隱蔽、突然、快捷地將作戰部隊投入敵人後方。真正的傘降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1930年8月,蘇軍在一次演習中,首次傘降10人及武器彈藥,著陸後並演練了攻防戰鬥動作。這次傘降帶來了蘇軍空降兵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場上出現了大規模的傘降,傘降成為當時主要的空降樣式。1944年9月美、英軍在荷蘭阿納姆空降戰役中,傘降2萬餘人及大量武器裝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進行的150多次空降作戰中,有80%以上是以傘降或傘降機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直升機的廣泛使用,傘降逐步減少,20世紀70年代,一些國家一度對傘降的作用產生懷疑,認為傘降將為直升機機降所取代。但以後的實踐證明,傘降有它自己的特點,仍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空降樣式。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翼形傘的投入使用,戰鬥人員可在已方上空離機,通過空中滲透,隱蔽、準確地在預定地點著陸,能發揮更大的突然襲擊效果;在翼形傘上安設遙控裝置,可使空投物按地面指令,準確地投放到預定地點,使傘降發揮更大的作用。現代美、俄等軍事大國的空降兵部隊,即為具有傘降作戰能力的部隊。

機降

機降指不通過降落傘而直接將空降單位或貨物投出機艙。固定翼飛機一般機降貨物和補給品等對摔打不敏感的物件;直升機則可以直接懸停繩降或短暫降落投送空中突擊單位;滑翔機也可以機降。

場降

指戰機降落到機場上投放空降單位。嚴格意義上場降作戰不是“空中突擊作戰”,而是經空中突擊開闢野戰機場或奪控既有機場後的後續作戰。

混合式空降

傘降機降在一次作戰中同時進行的空降。大規模的空降作戰,大多是採取混合空降的方式。通常是突擊梯隊傘降,後續梯隊機降;或突擊梯隊中一部分人員傘降,一部分人員機降。進行混合式空降,有利於發揮各種空降方式的優勢,使更多的部隊能用於空降作戰。

程式

空降編成

空降階段空降部隊的輸送程式和編排組成。目的是按照戰鬥要求進行空降,以便著陸後迅速形成戰鬥隊形。空降編成由空降部隊指揮員與運輸航空兵指揮員共同商定,主要根據空降部隊的作戰任務、兵力部署、空降方式及航空運輸條件等確定。要求首先空降突擊梯隊,爾後空降後續梯隊及重型武器裝備。其序列以遂行任務的先後順序而定。

空降編組

空降階段將部隊人員進行臨時性的編排組合,以便著陸後能立即執行戰鬥任務。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進行不同的編組。如實施破襲時要編突擊組、破壞組、火力組、支援組、警戒組、掩護組等。完成當前任務後,編組隨即進行調整,以便於遂行新的任務。

空降開始時刻

傘降時第一個空降單位離開航空器的時間;機降時第一架航空器著陸的時間。亦稱空降開始時間。空降開始時刻也是空降作戰開始的時刻,通常以此為基準時間,組織協調參加空降作戰各軍、兵種的行動。空降開始時刻由組織實施空降作戰的最高指揮員確定。當空降開始時刻尚未確定或必須保密時,即以“零時”作為時間的基準,以此計畫部隊的行動。空降開始時刻前,對時間用“零時一T”表示,空降開始時刻後的時間用“零時十T”表示。

空降時機

能最充分發揮空降作戰效果的空降開始時間。空降時機由組織指揮空降作戰的聯合戰役首長根據空降作戰規模、企圖和任務而定,目的是達到對正面部隊最好的配合,以取得最佳的作戰效果。

空降持續時間

在一個空降場或一個空降地域一批次空降或多批次空降所用的時間。簡稱空降時間。傘降時指第一個空降單位離開航空器至最後一個空降單位著陸所用的時間;機降時,指第一架航空器著陸至最後一架航空器著陸所用的時間;混合空降時,指第一個空降單位離開航空器或第一架航空器著陸,至最後一個空降單位或最後一架航空器著陸所用的時間。

空降距離

空降出發機場至空降場的空中距離。主要根據所使用航空器的有效活動半徑、機場條件及作戰需要而定。空降距離近,縮短了航空器在空中的暴露時間,但出發機場靠近前線;空降距離遠,出發機場位於我深遠後方,能隱蔽地完成作戰準備,但航空器在空中暴露的時間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降距離一般為數百千米,甚至可達數千千米。1979年前蘇軍入侵阿富汗,空降距離為3500千米;1975年以色列偷襲烏干達機場,空降距離4000千米。

空降縱深

空降部隊在敵防禦中的使用深度。即戰鬥接觸線至空降地域之間的距離。空降縱深由組織指揮空降作戰的聯合戰役首長確定。

空降著陸

作戰部隊傘降或機降抵達地面的過程。如傘降高度100—200米,人員從離機到著陸的時間約為20—30秒,1個營約需3—4分鐘;

空降集合

空降部隊著陸後按照預定計畫或臨時命令快速向一個位置聚攏。目的是恢復建制,形成戰鬥隊形。集合位置通常選在空降場靠近預定攻擊目標的一側,並有良好的隱蔽地形和接近目標的道路,以及有便於識別的方位物。

地域

軍隊傘降、機降著陸和著陸後投入戰鬥的地域。空降作戰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空降地域包括一至多個空降場及便於軍隊展開的有利地形和道路;軍或師的空降地域並應有小型機場或可供運輸機起降的場地。空降地域的大小,根據空降作戰規模及任務性質而定。
空降目標地域 空降部隊著陸後遂行地面戰鬥任務的地域。亦稱空降戰鬥地域。包括空降場和作戰行動地域。目標地域根據空降作戰總的企圖確定。選擇目標地域的要求是:既是敵人的要點,也是敵人的弱點;能最大限度地達成空降作戰企圖;能在完成任務後及時與地面部隊會合;能得到航空兵及地面遠程炮兵的有效火力支援;有利於完成任務的地形道路等條件;便於組織協同及各種保障;符合空降部隊的實際作戰能力。對遂行奪取、扼守戰鬥任務的目標地域,既要具有快速奪取目標的良好條件,也要具有能憑險組織扼守的有利地形;對遂行破襲戰鬥任務的目標地域,既要有能快速隱蔽接近目標的有利地形,也要有能快速安全撤離的道路,或供直升機空降接運的場地。目標地域的大小,根據目標性質,投入兵力、地形條件等而定。

航路

空降航路 從空降進入點到空降場的一段飛行航線,俗稱“五邊”。
空降航線起點 航空器由一個機場或若干機場進入航線的開始點。通常選在導航台、機場、明顯地標或方位物上空。
空降航線終點 飛機或飛行編隊脫離航線進入各自目標的散開點。亦稱散開點。通常選在明顯地標、方位物的上空,或設有無線電導航設備的上空。
空降進入點 運輸機進入空降航路的起點。正確選定進入點,才能從空中及早發現空降場,保證準確空降。
空降分航點 運輸機編隊飛行航線中設定的一個點。以地面明顯方位物為標誌。進到該點後,運輸機分別飛向各自預定的空降場空降。
空降集合點 運輸機實施空降後,在空中重新集合與編隊的位置。
空降批次 搭乘空降兵並組成飛行隊形的運輸機按批編成的次序。亦稱空降波次。一批即一波。通常作為飛行順序使用,依次編排為第一批、第二批等。前蘇軍條令要求,大規模空降作戰,通常分為數批次進行。蘇軍1967年9月的“德涅伯”演習,1個空降師分4批次空降:第1批為選遣支隊,第2批為第一梯隊傘兵,第3批為重裝備及戰鬥車輛,第4批為空降部隊主力。隨後開始機降師屬炮兵、工兵及補給品。
空降波次 見空降批次。
空降架次 空降時計算運輸機、直升機出動量的單位。1架飛機出動1次為1個架次,4架飛機編隊出動2次為8架次。
空降梯次 空降行動中運輸機、直升機按時間或位置前後區分的行動次序。如梯次出動、梯次進入、梯次配置等。
空降航次 空降行動中運輸機、直升機出航的次數。1個航次指保障空降的航空運輸工具出動1次。一般要求,空降兵以1個航次空降完畢,只有當運輸機不足或機場數量不夠時,才以數個航次實施空降。

機群

空降機群 由載運空降兵遂行同一任務、受統一指揮的若干空中編隊或單機組成的空中集群。飛機和編隊之間不固定距離、間隔和高度,只需保持目視聯繫或戰術聯繫。
空降飛行編隊 兩架以上裝載空降兵及直接保障空降的飛機相互保持距離、間隔、高度差而組成的空中戰鬥集體。大規模空降作戰,在每一條航線上,一般都編有基本編隊和保障編隊兩部分。基本編隊由運載空降兵的飛機編成;保障編隊由擔任偵察、引導、掩護和電子干擾的飛機編成。偵察飛機在基本編隊前30—60分鐘的距離上飛行,引導飛機在基本編隊前5—7分鐘的距離上飛行,干擾飛機在基本編隊前2—3分鐘的距離上飛行。基本編隊在航線上的飛行高度為3000—7000米,時速500—600千米;傘降時飛行高度為600—800米,時速250—600千米。通常採用蛇行、梯次、疏開、單機跟進等隊形。運輸機起飛後,在到達航線起點前完成編隊,通過航線終點後直接飛往各自的空降場。
空降飛行隊形 裝載空降兵的運輸機在空中的編隊形態。通常分楔隊、梯隊、縱隊、蛇形隊形等。楔隊為3機以上編隊,僚機分別位於長機後方兩側;梯隊為僚機配置在長機後方一側,分左梯隊、右梯隊;縱隊為單機間按一定的距離沿縱向排列;蛇形隊為僚機按一定的間隔、距離交錯配置在長機左、右後側方。
單機跟隊空降 若干單機沿同一航線,以一定時間間隔和同一速度,跟進飛行進行的空降。
機流隊形空降 俄軍事用語。空降時運輸機按高度梯次配置,前後時間間隔為1—2分鐘的單機跟進隊形的空降。

裝載

空降裝載 泛指空降行動中人員、物資按計畫登機。有時將人員乘機稱乘載,物資裝機稱裝載。通常在起飛前2—4小時開始,起飛前20—30分鐘結束。為保持隱蔽,要求在夜暗及視度不良條件下進行,保持無線電靜默,對機場實行封閉,嚴密對空防護。
裝載方案 運輸機、直升機裝載人員、物資的具體方案。裝載方案要根據任務的性質和要求,人員、物資的數量、重量,使用運輸機、直升機的型別、架數,科學安排每架運輸機、直升機乘載的人員、物資,以及裝載的方法和順序,達到合理進行乘載編組。
標準裝載 根據運輸機、直升機的性能和任務,規定運輸機、直升機的標準載重量。確定標準裝載的目的是便於進行兵力計算。
最大裝載 按照運輸機、直升機的設計要求確定的最大載重量和相應的裝載方案。最大載重量按最大起飛重量除去載油量及機組、裝卸設備等重量進行計算。最大裝載方案根據飛機、直升機機體強度及重心分布面確定。
超載裝載 超過最大載重量的裝載或超過標準的裝載。
裝載計畫 組織實施裝載的方案、安排。亦稱乘載計畫。計畫內容通常包括每架飛機的號碼、停放位置和乘載位置,每架飛機乘載的人員、物資以及所使用的運輸汽車數量和車號,乘載開始時間和信號規定,以及乘載的組織指揮等。乘載計畫由空降兵分隊指揮員根據分配的飛機型別和數量,分隊人員、物資的數量和重量制定。
裝載編組 空降時安排每架飛機的乘載人員和物資。亦稱乘載編組。乘載編組的原則是:儘量保持各分隊建制,力求每架飛機的乘載人員有獨立戰鬥能力;同級指揮人員不同乘一架飛機;一件武器不拆散分裝數架飛機;使用中、小型飛機時,同一類重要物資分裝數架飛機;使用技術兵器的人員與其技術兵器同乘一架飛機。
運輸機可變重量 指運輸機裝載的油料和貨物二者的重量。運輸機運載能力的標誌。其重量可互相變換。根據需要,可少加油多裝貨物,或少裝貨物多加油。貨重與油重的比例視飛行距離而定。航程遠可減少貨重增加油重;航程近可減少油重增加貨重。可變重量通常分正常起飛重量時的可變重量和最大起飛重量時的可變重量。
運輸機不變重量 亦稱飛機基本重量。包括飛機淨重及空勤組、隨機工具、設備、潤滑油等的重量。
空降巡航速度 空降行動中,運輸機選定的適於長距離或長時間飛行耗油量較少的飛行速度。巡航速度大小,通常根據兩地飛行所需時間、距離,載重量的要求,飛機發動機和其他設備的耐久性、經濟性、氣象條件等而定。巡航速度不同於傘降速度。

導航

空降導航 利用地面導航設備保障載運空降兵的飛機準確航行。地面導航設備包括無線電導航設備和目視導航設備。無線電導航設備有定向定位系統、著陸系統等,目視導航設備有各種發光、發煙器材及信號等。
空降引導 在地面引導運輸機、直升機進入空降場實施空降的保障行動。包括測報氣象資料,設定信號標誌,建立對空聯絡,指揮傘降機降,以及為空中打擊指示目標等。通常由引導分隊擔任空降引導。空降引導分隊在空降開始前從空中或地面進入引導位置,可在空降場內實施引導,或在空降飛行航線上進行引導。空降引導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第空降戰役,美、英3個空降師在空降前一小時降下26支引導隊,保障了突擊部隊的準確傘降。此後空降引導得到推廣,成為空降時必須的一項保障行動。

套用

空降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德軍曾空降人員到俄軍戰線後方破壞鐵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降迅速發展,德、蘇、美、英等國軍隊,都曾組織實施大規模空降。如1944年6月,美、英軍隊在諾曼第的空降,使用運輸機2390餘架,滑翔機800餘架,空降3個空降師。戰後,隨著大型運輸機、直升機的發展和空降技術的改進,空降能力有了提高。今後,使用直升機、短距起落運輸機的機降,將成為空降作戰中普遍空降方式。
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由於地震災區多處於道路不便的山區,再加上地震發生後出現山體滑坡和土石流,使道路阻塞。在這種情況下,空中救災發揮出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也成為建國以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次大規模參與救災行動,國家和相關部門一定會對此次空中救援的效果和經驗很好地加以總結,在今後發生災害時,會更好地利用這種便捷、高效的方式。
隨著高技術在空降領域的運用,空降將進一步實現普及化、精確化。戰場上通過空降投入戰鬥的部隊會越來越多,空降這一機動樣式將逐步成為戰場的主要機動樣式;空降的組織實施將日益簡便,空降的效能將越來越高,空降能在晝夜間各種複雜天氣、複雜地形條件下進行。

定義

空降部隊由運輸機或其他空中輸送工具輸送,從空中降落到作戰地區的行動。是空降作戰的一個重要階段。有時,也泛指人員從空中降落。空降方式分傘降和機降。傘降是人員從飛機上用降落傘降落於地面;機降是人員、裝備物資乘載運輸機或直升機直接降落於地面。傘降和機降可單獨實施,也可結合進行。大規模的空降作戰,通常是傘降和機降結合進行。
空降部隊、空降作戰的出現,使傳統的陸軍和地面戰場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陸軍的行動已不再局限於地面而開始向走向空中;地面作戰已不單是平面對抗而日益體現立體爭鬥。毫無疑義這是20世紀陸軍一個最大的進步。到20世紀末,空降部隊已成為陸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空降作戰已成為戰場上的普遍作戰樣式,空降技術已滲透到軍事技術的各個方面。

步驟

空降包括乘載、空中輸送和降落。
乘載,在出發機場根據統一計畫組織實施,要求在最短時間內乘載完畢;為保持隱蔽,通常在暗夜或視度不良的條件下進行。
空中輸送,規模較大時,通常應沿數條航線飛行,以縮短整個編隊的航行和空降時間;並儘可能選擇有利航線,避開核爆區和敵防空火力區。
降落,要充分利用火力壓制效果,多波次地進入,每波進入一次空降完畢,以縮短降落的持續時間。
傘降高度儘量降低,較適合的高度是150~300米,這個高度既能保證開傘,又縮短了在空中降落的時間,減少敵方火力殺傷,有利於密集著陸。組織實施空降,應選定空降出發地區和空降地區。空降出發地區,包括空降部隊的集結地區、待運地區和出發機場,通常選在前線航空兵部隊的配置地域附近,要求有足夠數量的機場,良好的道路條件,便於隱蔽部隊的地形。空降地區包括若干個空降場。空降場應儘量選在便於奪占的預定目標附近,有明顯的地標和良好的地形,敵地面防禦和防空火力薄弱,附近無敵集結的部隊特別是坦克部隊,有利於空降著陸和組織戰鬥。為了保障順利地實施空降,通常由上級組織可靠的空中掩護和對地面目標進行有效的火力壓制。空中掩護由殲擊航空兵負責,以保障空中編隊的安全。火力壓制由強擊、轟炸航空兵以及地面炮兵部隊實施,在瀕海地區,還需有海軍艦艇部隊參加,以壓制航線上和空降地區的敵防空火力,消滅空降地區及其附近的敵軍,阻止敵坦克部隊接近空降地區。

技術

直接運用於空降領域的技術科學和套用技術。包括空降技術裝備研究、生產所涉及的科學技術,空降技術裝備的操作使用、維修保管技術,以及組織實施空降活動的指揮、控制、管理技術等。當前,空降技術已是部隊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空降技術是隨著人類航空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自從1783年載人氣球問世,便開始有了空降技術的研究。當時研究解決浮空人員在氣球失事時安全落地的問題,1797年研製了在氣球上使用的降落傘,以及使用降落傘的技術。20世紀初飛機研製成功後,便產生了通過飛機實施機降和傘降的技術。此時降落傘的研究、試驗、製造得到快速發展,在一些國家建立了降落傘工業,降落傘從救生傘擴展到投物傘、傘兵傘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的需要,空降技術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降落傘的研製、使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並出現了滑翔機研究、製造操作技術。20世紀60年代直升機的大量裝備陸軍,產生了直升機機降技術。20世紀80年代隨著高技術在航空領域的廣泛運用,空降技術再次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軍隊裝備中有了各種性能、適於人用、物用的降落傘系統,並且開始實現降落傘的智慧型化,能保障人員在各種不同高度上跳傘,能保障各種重型武器裝備準確空投,能保障戰鬥人員在戰場進行廣泛的空中機動,能保障大規模軍隊通過遠距離的空中輸送直接在野戰機場機降。現代空降技術,在軍事套用方面,包括有跳傘技術,空投技術、機降技術等。未來空降技術將廣泛運用於所有地面部隊,成為陸軍的通用技術。

分類

傘降

使用降落傘將人員、物資從空中降落到戰鬥地域。包括跳傘和帶傘空投。傘降受地形限制少,可隱蔽、突然、快捷地將作戰部隊投入敵人後方。真正的傘降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1930年8月,蘇軍在一次演習中,首次傘降10人及武器彈藥,著陸後並演練了攻防戰鬥動作。這次傘降帶來了蘇軍空降兵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場上出現了大規模的傘降,傘降成為當時主要的空降樣式。1944年9月美、英軍在荷蘭阿納姆空降戰役中,傘降2萬餘人及大量武器裝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進行的150多次空降作戰中,有80%以上是以傘降或傘降機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直升機的廣泛使用,傘降逐步減少,20世紀70年代,一些國家一度對傘降的作用產生懷疑,認為傘降將為直升機機降所取代。但以後的實踐證明,傘降有它自己的特點,仍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空降樣式。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翼形傘的投入使用,戰鬥人員可在已方上空離機,通過空中滲透,隱蔽、準確地在預定地點著陸,能發揮更大的突然襲擊效果;在翼形傘上安設遙控裝置,可使空投物按地面指令,準確地投放到預定地點,使傘降發揮更大的作用。現代美、俄等軍事大國的空降兵部隊,即為具有傘降作戰能力的部隊。

機降

機降指不通過降落傘而直接將空降單位或貨物投出機艙。固定翼飛機一般機降貨物和補給品等對摔打不敏感的物件;直升機則可以直接懸停繩降或短暫降落投送空中突擊單位;滑翔機也可以機降。

場降

指戰機降落到機場上投放空降單位。嚴格意義上場降作戰不是“空中突擊作戰”,而是經空中突擊開闢野戰機場或奪控既有機場後的後續作戰。

混合式空降

傘降機降在一次作戰中同時進行的空降。大規模的空降作戰,大多是採取混合空降的方式。通常是突擊梯隊傘降,後續梯隊機降;或突擊梯隊中一部分人員傘降,一部分人員機降。進行混合式空降,有利於發揮各種空降方式的優勢,使更多的部隊能用於空降作戰。

程式

空降編成

空降階段空降部隊的輸送程式和編排組成。目的是按照戰鬥要求進行空降,以便著陸後迅速形成戰鬥隊形。空降編成由空降部隊指揮員與運輸航空兵指揮員共同商定,主要根據空降部隊的作戰任務、兵力部署、空降方式及航空運輸條件等確定。要求首先空降突擊梯隊,爾後空降後續梯隊及重型武器裝備。其序列以遂行任務的先後順序而定。

空降編組

空降階段將部隊人員進行臨時性的編排組合,以便著陸後能立即執行戰鬥任務。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進行不同的編組。如實施破襲時要編突擊組、破壞組、火力組、支援組、警戒組、掩護組等。完成當前任務後,編組隨即進行調整,以便於遂行新的任務。

空降開始時刻

傘降時第一個空降單位離開航空器的時間;機降時第一架航空器著陸的時間。亦稱空降開始時間。空降開始時刻也是空降作戰開始的時刻,通常以此為基準時間,組織協調參加空降作戰各軍、兵種的行動。空降開始時刻由組織實施空降作戰的最高指揮員確定。當空降開始時刻尚未確定或必須保密時,即以“零時”作為時間的基準,以此計畫部隊的行動。空降開始時刻前,對時間用“零時一T”表示,空降開始時刻後的時間用“零時十T”表示。

空降時機

能最充分發揮空降作戰效果的空降開始時間。空降時機由組織指揮空降作戰的聯合戰役首長根據空降作戰規模、企圖和任務而定,目的是達到對正面部隊最好的配合,以取得最佳的作戰效果。

空降持續時間

在一個空降場或一個空降地域一批次空降或多批次空降所用的時間。簡稱空降時間。傘降時指第一個空降單位離開航空器至最後一個空降單位著陸所用的時間;機降時,指第一架航空器著陸至最後一架航空器著陸所用的時間;混合空降時,指第一個空降單位離開航空器或第一架航空器著陸,至最後一個空降單位或最後一架航空器著陸所用的時間。

空降距離

空降出發機場至空降場的空中距離。主要根據所使用航空器的有效活動半徑、機場條件及作戰需要而定。空降距離近,縮短了航空器在空中的暴露時間,但出發機場靠近前線;空降距離遠,出發機場位於我深遠後方,能隱蔽地完成作戰準備,但航空器在空中暴露的時間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降距離一般為數百千米,甚至可達數千千米。1979年前蘇軍入侵阿富汗,空降距離為3500千米;1975年以色列偷襲烏干達機場,空降距離4000千米。

空降縱深

空降部隊在敵防禦中的使用深度。即戰鬥接觸線至空降地域之間的距離。空降縱深由組織指揮空降作戰的聯合戰役首長確定。

空降著陸

作戰部隊傘降或機降抵達地面的過程。如傘降高度100—200米,人員從離機到著陸的時間約為20—30秒,1個營約需3—4分鐘;

空降集合

空降部隊著陸後按照預定計畫或臨時命令快速向一個位置聚攏。目的是恢復建制,形成戰鬥隊形。集合位置通常選在空降場靠近預定攻擊目標的一側,並有良好的隱蔽地形和接近目標的道路,以及有便於識別的方位物。

地域

軍隊傘降、機降著陸和著陸後投入戰鬥的地域。空降作戰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空降地域包括一至多個空降場及便於軍隊展開的有利地形和道路;軍或師的空降地域並應有小型機場或可供運輸機起降的場地。空降地域的大小,根據空降作戰規模及任務性質而定。
空降目標地域 空降部隊著陸後遂行地面戰鬥任務的地域。亦稱空降戰鬥地域。包括空降場和作戰行動地域。目標地域根據空降作戰總的企圖確定。選擇目標地域的要求是:既是敵人的要點,也是敵人的弱點;能最大限度地達成空降作戰企圖;能在完成任務後及時與地面部隊會合;能得到航空兵及地面遠程炮兵的有效火力支援;有利於完成任務的地形道路等條件;便於組織協同及各種保障;符合空降部隊的實際作戰能力。對遂行奪取、扼守戰鬥任務的目標地域,既要具有快速奪取目標的良好條件,也要具有能憑險組織扼守的有利地形;對遂行破襲戰鬥任務的目標地域,既要有能快速隱蔽接近目標的有利地形,也要有能快速安全撤離的道路,或供直升機空降接運的場地。目標地域的大小,根據目標性質,投入兵力、地形條件等而定。

航路

空降航路 從空降進入點到空降場的一段飛行航線,俗稱“五邊”。
空降航線起點 航空器由一個機場或若干機場進入航線的開始點。通常選在導航台、機場、明顯地標或方位物上空。
空降航線終點 飛機或飛行編隊脫離航線進入各自目標的散開點。亦稱散開點。通常選在明顯地標、方位物的上空,或設有無線電導航設備的上空。
空降進入點 運輸機進入空降航路的起點。正確選定進入點,才能從空中及早發現空降場,保證準確空降。
空降分航點 運輸機編隊飛行航線中設定的一個點。以地面明顯方位物為標誌。進到該點後,運輸機分別飛向各自預定的空降場空降。
空降集合點 運輸機實施空降後,在空中重新集合與編隊的位置。
空降批次 搭乘空降兵並組成飛行隊形的運輸機按批編成的次序。亦稱空降波次。一批即一波。通常作為飛行順序使用,依次編排為第一批、第二批等。前蘇軍條令要求,大規模空降作戰,通常分為數批次進行。蘇軍1967年9月的“德涅伯”演習,1個空降師分4批次空降:第1批為選遣支隊,第2批為第一梯隊傘兵,第3批為重裝備及戰鬥車輛,第4批為空降部隊主力。隨後開始機降師屬炮兵、工兵及補給品。
空降波次 見空降批次。
空降架次 空降時計算運輸機、直升機出動量的單位。1架飛機出動1次為1個架次,4架飛機編隊出動2次為8架次。
空降梯次 空降行動中運輸機、直升機按時間或位置前後區分的行動次序。如梯次出動、梯次進入、梯次配置等。
空降航次 空降行動中運輸機、直升機出航的次數。1個航次指保障空降的航空運輸工具出動1次。一般要求,空降兵以1個航次空降完畢,只有當運輸機不足或機場數量不夠時,才以數個航次實施空降。

機群

空降機群 由載運空降兵遂行同一任務、受統一指揮的若干空中編隊或單機組成的空中集群。飛機和編隊之間不固定距離、間隔和高度,只需保持目視聯繫或戰術聯繫。
空降飛行編隊 兩架以上裝載空降兵及直接保障空降的飛機相互保持距離、間隔、高度差而組成的空中戰鬥集體。大規模空降作戰,在每一條航線上,一般都編有基本編隊和保障編隊兩部分。基本編隊由運載空降兵的飛機編成;保障編隊由擔任偵察、引導、掩護和電子干擾的飛機編成。偵察飛機在基本編隊前30—60分鐘的距離上飛行,引導飛機在基本編隊前5—7分鐘的距離上飛行,干擾飛機在基本編隊前2—3分鐘的距離上飛行。基本編隊在航線上的飛行高度為3000—7000米,時速500—600千米;傘降時飛行高度為600—800米,時速250—600千米。通常採用蛇行、梯次、疏開、單機跟進等隊形。運輸機起飛後,在到達航線起點前完成編隊,通過航線終點後直接飛往各自的空降場。
空降飛行隊形 裝載空降兵的運輸機在空中的編隊形態。通常分楔隊、梯隊、縱隊、蛇形隊形等。楔隊為3機以上編隊,僚機分別位於長機後方兩側;梯隊為僚機配置在長機後方一側,分左梯隊、右梯隊;縱隊為單機間按一定的距離沿縱向排列;蛇形隊為僚機按一定的間隔、距離交錯配置在長機左、右後側方。
單機跟隊空降 若干單機沿同一航線,以一定時間間隔和同一速度,跟進飛行進行的空降。
機流隊形空降 俄軍事用語。空降時運輸機按高度梯次配置,前後時間間隔為1—2分鐘的單機跟進隊形的空降。

裝載

空降裝載 泛指空降行動中人員、物資按計畫登機。有時將人員乘機稱乘載,物資裝機稱裝載。通常在起飛前2—4小時開始,起飛前20—30分鐘結束。為保持隱蔽,要求在夜暗及視度不良條件下進行,保持無線電靜默,對機場實行封閉,嚴密對空防護。
裝載方案 運輸機、直升機裝載人員、物資的具體方案。裝載方案要根據任務的性質和要求,人員、物資的數量、重量,使用運輸機、直升機的型別、架數,科學安排每架運輸機、直升機乘載的人員、物資,以及裝載的方法和順序,達到合理進行乘載編組。
標準裝載 根據運輸機、直升機的性能和任務,規定運輸機、直升機的標準載重量。確定標準裝載的目的是便於進行兵力計算。
最大裝載 按照運輸機、直升機的設計要求確定的最大載重量和相應的裝載方案。最大載重量按最大起飛重量除去載油量及機組、裝卸設備等重量進行計算。最大裝載方案根據飛機、直升機機體強度及重心分布面確定。
超載裝載 超過最大載重量的裝載或超過標準的裝載。
裝載計畫 組織實施裝載的方案、安排。亦稱乘載計畫。計畫內容通常包括每架飛機的號碼、停放位置和乘載位置,每架飛機乘載的人員、物資以及所使用的運輸汽車數量和車號,乘載開始時間和信號規定,以及乘載的組織指揮等。乘載計畫由空降兵分隊指揮員根據分配的飛機型別和數量,分隊人員、物資的數量和重量制定。
裝載編組 空降時安排每架飛機的乘載人員和物資。亦稱乘載編組。乘載編組的原則是:儘量保持各分隊建制,力求每架飛機的乘載人員有獨立戰鬥能力;同級指揮人員不同乘一架飛機;一件武器不拆散分裝數架飛機;使用中、小型飛機時,同一類重要物資分裝數架飛機;使用技術兵器的人員與其技術兵器同乘一架飛機。
運輸機可變重量 指運輸機裝載的油料和貨物二者的重量。運輸機運載能力的標誌。其重量可互相變換。根據需要,可少加油多裝貨物,或少裝貨物多加油。貨重與油重的比例視飛行距離而定。航程遠可減少貨重增加油重;航程近可減少油重增加貨重。可變重量通常分正常起飛重量時的可變重量和最大起飛重量時的可變重量。
運輸機不變重量 亦稱飛機基本重量。包括飛機淨重及空勤組、隨機工具、設備、潤滑油等的重量。
空降巡航速度 空降行動中,運輸機選定的適於長距離或長時間飛行耗油量較少的飛行速度。巡航速度大小,通常根據兩地飛行所需時間、距離,載重量的要求,飛機發動機和其他設備的耐久性、經濟性、氣象條件等而定。巡航速度不同於傘降速度。

導航

空降導航 利用地面導航設備保障載運空降兵的飛機準確航行。地面導航設備包括無線電導航設備和目視導航設備。無線電導航設備有定向定位系統、著陸系統等,目視導航設備有各種發光、發煙器材及信號等。
空降引導 在地面引導運輸機、直升機進入空降場實施空降的保障行動。包括測報氣象資料,設定信號標誌,建立對空聯絡,指揮傘降機降,以及為空中打擊指示目標等。通常由引導分隊擔任空降引導。空降引導分隊在空降開始前從空中或地面進入引導位置,可在空降場內實施引導,或在空降飛行航線上進行引導。空降引導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第空降戰役,美、英3個空降師在空降前一小時降下26支引導隊,保障了突擊部隊的準確傘降。此後空降引導得到推廣,成為空降時必須的一項保障行動。

套用

空降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德軍曾空降人員到俄軍戰線後方破壞鐵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降迅速發展,德、蘇、美、英等國軍隊,都曾組織實施大規模空降。如1944年6月,美、英軍隊在諾曼第的空降,使用運輸機2390餘架,滑翔機800餘架,空降3個空降師。戰後,隨著大型運輸機、直升機的發展和空降技術的改進,空降能力有了提高。今後,使用直升機、短距起落運輸機的機降,將成為空降作戰中普遍空降方式。
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由於地震災區多處於道路不便的山區,再加上地震發生後出現山體滑坡和土石流,使道路阻塞。在這種情況下,空中救災發揮出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也成為建國以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次大規模參與救災行動,國家和相關部門一定會對此次空中救援的效果和經驗很好地加以總結,在今後發生災害時,會更好地利用這種便捷、高效的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