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地面作戰

空降地面作戰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戰後,一些軍事家分析了空降地面作戰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一些國家在加強空降兵建設的同時,加快了對空降地面作戰理論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降地面作戰
  • 外文名:airborne corps ground operations
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紅軍多次組織大規模的空降演習,進一步完善了空降地面作戰理論,空降作戰三階段(空降準備、空降、空降地面作戰階段)被正式寫入1936年蘇聯工農紅軍野戰條令。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及戰後,空降地面作戰成為達成作戰目的的重要行動。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組建之初,基本沿用了蘇軍空降地面作戰的理論。1980年,空軍頒布《空軍戰鬥條令》,將空降地面作戰行動作為重要內容進行規範,並在軍事演習中進一步完善。
空降地面作戰具有空中機動、獨立作戰,腹背受敵、環境險惡,作戰行動對正面戰場影響大等特點。基本要求:①以空降地面作戰行動為主,周密組織協同。②奪取並保持制空權,保障空降地面作戰部隊的空中安全。③組織強有力的火力準備與支援,為空降地面作戰創造有利條件。④實施及時的後續作戰物資補給,為空降地面作戰奠定物質基礎。
空降地面作戰是達成空降作戰目的最直接、最激烈的作戰行動。作戰行動須按照集中指揮與分散指揮相結合、依計畫行動與隨機行動相結合等原則組織。當空降部隊著陸後,指揮員應立即發出集合信號,溝通上下級之間的通信,恢復指揮組織;在集結地域清查人員、武器裝備的空降情況;健全建制,補充作戰物資,迅速形成戰鬥力;立即向預定目標接近,並採取各種措施抗敵反空降。當執行奪占敵縱深內重要目標任務時,應在接近目標的同時,以小群多路、近戰殲敵等戰法,勇猛插入敵陣,分割圍殲當面之敵,為轉入扼守創造條件。當預定目標已被基本奪占時,空降部隊應立即轉入扼守。轉入扼守時,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障礙和敵殘存工事,構成對內、對外正面,保障重要目標地區的防禦穩定。當執行與正面部隊會合任務時,正面部隊應快速穿插,儘早與空降部隊會合;空降部隊應按預先協同,做好會合的準備工作,並以部分兵力迎接正面部隊。當執行破襲任務時,空降部隊應按預先計畫,對預定目標以打、炸、燒、毀等手段實施破襲,使其失去作戰能力;完成任務後,迅速撤出戰鬥。
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傘兵戰鬥車、直升機等武器裝備將廣泛套用於空降地面作戰,指揮控制將更加快速高效,空降兵的地面機動力、突擊力與防護力將不斷提高,空降與反空降的鬥爭將更加激烈,手段、措施將更加多樣化。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