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視角下的產業結構最佳化機制:粵港區域產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研究》從新的視角對粵港區域產業結構問題進行了全面地深入地研究。該書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從理論上運用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理論、區域圈層理論和“核心-邊緣”理論等區域發展理論對區域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機理做出比較深入地驗證和闡釋,並從實踐上深化了對粵港產業結構現狀和發展態勢的認識,提出了粵港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思路和對策。這一研究成果深化了人們對粵港“前店後廠”模式的演變及其動因,以及“前店後廠”的內在缺陷和困局的認識。
基本介紹
- 書名:空間視角下的產業結構最佳化機制:粵港區域產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456頁
- 開本:16
- 定價:58.00
- 作者:陳鴻宇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8058528
- 品牌:廣東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一、研究對象:粵港間“前店後廠”格局與粵港經濟區域
二、研究動因:“前店後廠”模式的困局和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最佳化調整問題的提出
三、研究思路、研究架構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理論分析
一、非均衡配置資源: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配置的一般方式
二、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空間形態
三、區域圈層結構的嬗變:空間視角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起點與歸宿
四、簡短的結語和推論
第三章 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總體構想
一、粵港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現狀的總體分析
二、粵港區域產業內部結構的發展趨勢分析
三、粵港區域產業結構內在互動關係研究
四、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構想
第四章 粵港區域製造業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區域製造業的發展現狀
二、粵港區域製造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條件分析
三、粵港區域製造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目標與對策思考
第五章 粵港區域商貿服務業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商貿服務業發展的基本態勢
二、粵港區域商貿服務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目標分析
三、粵港區域商貿服務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基本思路和對策思考
第六章 粵港區域生產服務業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區域生產服務業的現狀
二、粵港區域生產服務產業的互動過程及存在問題
三、粵港區域生產服務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優劣勢分析
四、粵港區域生產服務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目標與對策措施
第七章 粵港區域金融業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區域金融業的發展現狀
二、粵港區域金融業戰略調整最佳化的目標分析
三、粵港區域金融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對策思考
第八章 粵港區域房地產業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區域房地產業的發展現狀
二、粵港區域房地產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目標分析
三、粵港區域房地產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對策思考
第九章 粵港區域旅遊業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旅遊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二、粵港區域旅遊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目標分析
三、粵港區域旅遊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對策思考
第十章 粵港區域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區域農業的發展現狀
二、粵港區域農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目標分析
三、粵港區域農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對策思考
第十一章 粵港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
二、粵港區域高新技術產業調整最佳化的制約因素分析
三、粵港區域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對策思考
第十二章 粵港城市體系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同步調整最佳化
一、粵港區域城市體系結構現狀分析
二、粵港區域城市體系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目標分析
三、粵港城市體系與區域產業結構同步調整最佳化的對策思考
第十三章 粵港區域公共管理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
一、香港公共管理概述
二、廣東公共管理概述
三、粵港區域公共管理協調研究
第十四章 粵港區域人力資源整合與產業結構最佳化
一、粵港區域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二、粵港區域人力資源整合的方向及影響因素分析
三、粵港區域人力資源整合與產業結構最佳化的對策
第十五章 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最佳化與可持續發展
一、產業結構最佳化與可持續發展
二、粵港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
三、粵港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策思考
後記
文摘
4.小結。
綜上所述,香港未來產業發展中,第一產業除了少量漁產品養殖和捕撈仍具有一定發展空間外,受制於地理和資源的限制,在本土發展農林牧漁產業的前景有限。香港也缺乏大規模發展大型和重型製造業的基礎,產業發展的出路不能定位在第二產業上。因此,香港的產業升級必須著眼於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前景的第三產業上。特別是要立足於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交通樞紐和國際信息中心的特殊地位,充分利用香港資本、技術、信息、人才、制度、管理和文化交融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與內地的產業分工合作,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才是重振香港經濟的必由之路。
(二)廣東產業內部結構發展趨勢分析
廣東目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並向成熟期邁進階段。按照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工業化在這一階段的發展,通常會經歷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即製造業從擴張到深化和服務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的過程。廣東也不會例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第二產業比重繼續有所上升,而第三產業比重在個別年份有所下降的現象,正是製造業進一步擴張和深化的結果。在廣東工業化中期向成熟期轉變的歷史進程之中,廣東三次產業內部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1.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發展趨勢分析。
表3-7列出了1997一-2003年廣東第一產業總產值及其內部產值結構狀況。從表中可以看出,與香港第一產業相比,廣東的第一產業數量較大,而且逐年不斷增長。
後記
粵港經濟特別是大珠江三角洲經濟,一直是我們的重點研究對象。國家把“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作為“十五”期間發展經濟的重要政策,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也將“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問題列入“十五”重點課題指南。2000年,我們課題組完成了國家“九五”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廣東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與地區差距研究》之後,由於粵港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使我們萌發了把粵港區域產業結構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想法。2001年底,我們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中報了題為“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問題研究”的項目,獲批准為“十一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批准號:01AJY001)。2002年初,為了掌握粵港兩地產業結構狀況及其相互關係,課題組按照統一設計的提綱和表格,組織收集了粵港兩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經貿關係的時間序列數據和文字資料。2002年3月,課題組按照陳鴻宇教授擬定的《空間視角下的產業結構最佳化機制——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研究》詳細寫作提綱開展寫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2003年6月完成了各章的初稿寫作。其時因全國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CAPA協定、“個人游”等一系列有利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大措施出台;“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起步;廣東產業結構的“輕型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這一切使粵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加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正在開展,廣東產業結構的構成數據還在進行重大調整。我們深感對粵港區域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最佳化問題的研究,需要進一步觀察、思考和分析。為保證研究成果更加貼近實際,更有質量,為此,經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申請批准,延後了課題結項的時間。
序言
陳鴻宇教授的新作《空間視角下的產業結構最佳化機制——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研究》一書,從新的視角對粵港區域產業結構問題進行了全面地深入地研究,該書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從理論上運用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理論、區域圈層理論和“核心一邊緣”理論等區域發展理論對區域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機理做出比較深入地驗證和闡釋。並從實踐上深化了對粵港產業結構現狀和發展態勢的認識,提出了粵港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思路和對策。這一研究成果深化了人們對粵港“前店後廠”模式的演變及其動因,以及“前店後廠”的內在缺陷和因局的認識。
這一研究成果的理論創新價值在於,按照較嚴謹的論證結構,在介紹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上,闡明區域經濟梯度發展中的核心邊緣關係問題和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區域圈層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提出了動態的區域圈層理論和“後核心區”的概念。具體來說表現在,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經濟中心膨脹速度顯著加快,次核心區數量顯著增加,多核多圈的大都市區成為區域圈層結構的主導形態;經濟中心的分布突破地點局限形成相對分散地區布局,與經濟腹地合作層次深化,產業轉移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