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宇(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陳鴻宇(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鴻宇,男,漢族,1951年8月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1984年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經濟學教授。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鴻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汕頭市
  • 職業:教授
  • 性別:男
個人簡介,個人榮譽,科研成果,學術論著,獲獎記錄,

個人簡介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教授。原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巡視員。兼任廣東省人民政府決策諮詢顧問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轉變政府職能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國延安幹部學院教授、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等職務。主要從事區域公共管理、區域經濟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理論研究,“九五”、“十五”兩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的主持人,在境內外發表論文和理論文章130多篇。

個人榮譽

曾獲“全國優秀教師”(1989)、“全國黨校系統優秀教師”(1995)稱號,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1年被授予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

科研成果

1985年以來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1986年參與撰寫《縣經濟管理》一書,並承擔主要的統稿工作。1990年以後重點研究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和地方政府經濟行為之間的關係,並發表一些相關的論文。1992年擔任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全國百市縣調查”之“惠州卷”的副主編。
1996年以後重點研究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規律和非均衡發展規律等基本理論問題和廣東區域發展差距的表現、成因、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1998年出版了專著《區域經濟學新論》(主編、主要撰寫人)。1996年主持國家“九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廣東區域差距和梯度發展研究”,研究成果為專著《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新探索——廣東區域發展差距和梯度推移發展研究》(主編、主要撰寫人)於2001年出版。
2000年以後,重點研究區域圈層理論和跨區域合作等理論問題。2001年主持國家“十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研究》,專著《空間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研究》(主編、主要撰寫人)於2008年初出版。同年出版專著《區域協調發展五篇》(主編,主要撰寫人),從都市區發展、沿海經濟帶、城鄉協調、產業集聚、區域軟實力等五個方面研究廣東如何借鑑國際經驗,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2008年以後,重點研究如何通過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統籌推進,實現區域協調發展。2012年出版專著《新型城市化與城鄉一體發展》(主編,主要撰稿人),對國內外城市化理論的演化、城鄉一體發展和“新型城市化”的關係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的演化和主持和發布。2009年至2012年連續4年主持並發布《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研究報告》。
2000年以來,所提交的學術論文分別入選“城市化:中國新世紀發展的挑戰與對策”國際研討會(2001,廈門)、第1-3屆“21世紀的公共管理:機遇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2006/2008,澳門),以及省內外的一些學術論壇。.主持並完成以下研究項目:“九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東區域差距和梯度發展戰略研究》;“十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的研究》(01AJY001);廣東省重大決策諮詢研究課題委託項目《廣東社會結構變動趨勢與流動人口管理研究》(2005101)和《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研究》(2006203);全國黨校系統2004-2005年度重點調研課題《工業化中期區域資源的統籌利用問題》;國家行政學院合作基金項目(2005年度)《廣州市灰霾天氣的“悖論”案例研究》;國家行政學院院級重大項目(2006年度)《廣東非政府組織發展和管理調查研究》;廣東省發改委2010年課題《廣東經濟成長潛力和動力研究》;省哲學社會科學委託項目《省哲學社會科學套用經濟學科“十一五”規劃研究》(05T01(1));廣東省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研究課題《廣東在泛珠江三角洲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2006年)》;廣東省環保廳2009年課題《廣東省領導幹部環境績效考核辦法及考核指標研究報告》。

學術論著

主要著作
《區域經濟學新論》(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新探索》(中國求實出版社,2002)、《空間視角下的產業結構最佳化機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五篇》(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
學術觀點
1.在1998年出版的《區域經濟學新論》一書中,探索新古典經濟學和國外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結合點,在對“經濟區域”的內涵及其生成和運行規律、區域產業結構、區域產業布局、區域開發與規劃、區域發展差距等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新的歸納、界定和闡述,試圖以此構築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該書於2003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及多所大學列為區域經濟學專業書目之一。
2.在2001年出版的專著《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新探索——廣東區域發展差距和梯度推移發展研究》一書中,明確提出不平衡增長是區域經濟發展一般形態,非均衡發展戰略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路徑。該書主要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傳統的產業梯度推移理論提出質疑,系統地闡明了梯度推移發展戰略的理論淵源、定義特徵和運行機理,提出梯度推移發展戰略適用於任何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空間,正確運用這一戰略,最終會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協調發展的觀點。該書是省內外較早和較系統研究梯度推移發展戰略的著作。
3.在2008年出版的專著《空間視角下產業結構最佳化機制》一書中,通過對區域經濟梯度發展中的“後核心區”問題和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區域圈層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的分析,闡述了“動態的區域圈層理論”的基本框架,對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動過程、機理、特徵和效應做出了初步解釋,多視角、大跨度地描述了粵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所必需的空間支點、科技進步、人力資本和生態環境等支撐條件。從而豐富了區域經濟梯度發展理論、區域圈層理論和核心—邊緣理論的內涵,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粵港區域經濟問題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框架和比較豐富的資料,對推進粵港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具有明顯的參考價值。該項成果被國家社科規劃辦《成果要報》推介。
4.在論文《後工業化時期區域和產業的雙重再集聚》(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中,以英國區域政策的變化趨勢為樣本,論證區域人口和產業順次經歷工業化成長期的“雙重集聚”、工業化成熟期的“同步擴散”直至“後工業化”時期人口和產業“雙重再集聚的發展軌跡。,提出廣東的區域政策必須原來單一的“區域集聚——擴散”模式,走向人口集聚和產業集聚二者複合平行推進;由原來一般化和粗略的政策目標、政策工具,走向差異化和個性化。對被扭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理念提出了質疑。

獲獎記錄

1.著作《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的新探索》,2003年獲全國黨校系統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研究報告《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研究》,2009年獲第二屆全國行政學院系統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3.研究報告《關於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研究》2010年獲廣東省社科聯評出的“廣東省優秀決策諮詢成果獎”。
4.著作《空間視角下的產業結構最佳化機制——粵港區域產業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研究》,2010獲全國黨校系統第八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5.研究報告《廣東在泛珠江三角洲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2006年獲廣東省統計局頒發的“廣東省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研究課題”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