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功能區劃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空間功能區劃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空間功能區劃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是依託南京師範大學,由陸玉麒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間功能區劃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陸玉麒
  • 依託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主體功能區劃是現階段我國區域空間布局最佳化的重要任務需求,而空間功能區劃則是以市(縣)域為對象,榆備捆在對其進行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要素的綜合性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城鎮區、工業區、耕地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旅遊休閒區等空間功能類型區的劃分,是主體功能區劃的進一步延伸和細化。本項目旨在解決以市縣為對象的空間功能區劃的技術方法問題,滿足國家急需的空間功能區劃的任務要求,補充與完善現有的主體功能區劃理論體系。在此過程中,針對空間功能區劃所涉及到的區域空間結雅套估旬構理論與方法進行技術創新,確立適合於空間功能區劃的理論基礎,構建完整的空間功能區劃的理論與方法論體系,以動態性擴散因子的空間賦值方法的解決為核心解決適合於空間功能區劃的技術支撐體系,提供面向套用的可操作性強的集成性決策支持系統。在此基礎上對區域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進行進一步的凝鍊,以此提升人文轎立想地理學定量化、科學化分析水平。

結題摘要

本項研究以江蘇省阜寧縣為例進行了縣級空間功能單元的劃分,在此基礎上在作為人文地理學基礎理論的中心地學說以及空間數據的離散化處理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 1、在縣級空間功能區頁膠蘭劃方面,確定了劃分的9個指標,即5個自然要素指標和4個人文要素指標(可利用土地資源、可利用水資源、水環境容量、生態重要性、自然災害危險性、人口集聚度、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影響度、交通優勢度)。各個指標類型的賦值方式需要根據要素的自身特點來確定,賦值方式有:空間擴散賦值、面域單元賦值、離散化賦值三種類型。 根據指標項的內在涵義及指標之間的相互關係,將8個指標項分為3種類型:第一類指標包括人口集聚度、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影響度和交通優勢度4項指標,這四個指標從不同的視角刻畫了縣域各項事業的發展狀況;第二類指標包括生態系統脆弱性和生態重要性2項指標,通過這兩項指標的評價可以判斷出區域生態系統應被保護的程度;第三類指標包括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和水環境容量2項指標,這兩項指標反映區域國土凶台空間開發的支撐條件。 在8個單項指標評價的基礎上構建縣域國土空間開發綜合評價指數,以該指數的結果為主要依據進行精確劃分。在指標分類歸併的基礎上,構建出縣域國土空間開發綜合臭尋鍵評價指數,並通過該指數區分出“發展”或“保護”兩類地域主體功能。為了便於管理,最後以行政村為基本行政單元進行空間落界。 2、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作為地理學兩大理論基石之一的中心地學說,由於其無法提供確定的時空參數條件,及其在演化過程模式上的缺失,致使其他空間結構模型無法與其對接,也導致完整的區域空間結構理論體系構建上的困難。本項目深入解析了不同等級中心地產生與演化的過程機理,構建了中心地等級體系的演化模型,推導分析和模擬結果顯示中心地等級體系的產生與演化可分為萌芽期、成形期、完善期、成熟期和提升期5個階段。受空間區位和中心性影響,中心地規模結構和功能結構存在顯著不同,不僅同一級中心地規模可以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低等級中心地規模可以超過高一級中心地,而重歡碑頁位於中央位置的中心地最終可形成中心地集聚區。研究表明基於均質平原假設條件,不僅可以形成均衡性的中心地功能結構,同時還可衍生出不均衡的中心地規模結構,從而完成了從純理論的空間均衡模式的推導向不均衡的現實模式的解釋和論證的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