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均質空間論”“關於‘部分和整體的邏輯’的再構建”“邊界論”“空間圖式論”“從功能到形態” “‘非而非’與日本的空間傳統”6個小論文構成。本書中,作者將“空間”以哲學思維進行闡述,描寫了探索“空間”語言的旅程,提出全新的“場”的概念,以建築學、數學及圖形學為基礎,以哲學為軀幹,研究了21世紀建築學的發展方向。
基本介紹
- 書名:空間——從功能到形態
- 作者:[日] 原廣司
- 譯者:張倫
- ISBN:978-7-5537-8137-2
- 頁數:224
- 定價:45.00 人民幣
-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5
- 裝幀:簡裝
- 開本:16
編輯推薦,圖書簡介,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
1986年,原廣司帶領研究室的學生完成“明尼阿波利斯模型”等模型之後,開始在堆滿哲學書籍的辦公室
撰寫文字,以求將在項目中間探尋可能的空間模型用語言記錄下來,通過項目去追求具有喚醒力的語言和理論。其成果就是本書《空間——從功能到形態》。
該書於1987年3月出版,自出版以來,在日本學術界反響強烈,並於2007年再版,在日本暢銷40年!
本書採用佛教的思想理論,與黒川紀章的《共生思想》有共同之處,西歐哲學與東洋思想都能在書中感受到,是認清從近代到現代建築的轉化點的好書。
建築是一種得了失語症的哲學。原廣司曾毫不猶豫地預言——以建築為代表的藝術,將會取代哲學,因為21 世紀,是“空間的時代”。 在書中,原廣司立足於“空間是一種權宜的解釋”的立場,對各種現象做出解釋,在“辯證法”和“非而非”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東西,創造出無限的理論裝置,與之相輔相成。
作者花了近20 年的時間,走遍世界的聚落,終於參出“形態”這一詞,得以匯成此書。《建築的可能性》一書講的是關於“關係”的理論,而本書將闡述“形態”理論。這其中的對比,直觀展現了近代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差異。
撰寫文字,以求將在項目中間探尋可能的空間模型用語言記錄下來,通過項目去追求具有喚醒力的語言和理論。其成果就是本書《空間——從功能到形態》。
該書於1987年3月出版,自出版以來,在日本學術界反響強烈,並於2007年再版,在日本暢銷40年!
本書採用佛教的思想理論,與黒川紀章的《共生思想》有共同之處,西歐哲學與東洋思想都能在書中感受到,是認清從近代到現代建築的轉化點的好書。
建築是一種得了失語症的哲學。原廣司曾毫不猶豫地預言——以建築為代表的藝術,將會取代哲學,因為21 世紀,是“空間的時代”。 在書中,原廣司立足於“空間是一種權宜的解釋”的立場,對各種現象做出解釋,在“辯證法”和“非而非”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東西,創造出無限的理論裝置,與之相輔相成。
作者花了近20 年的時間,走遍世界的聚落,終於參出“形態”這一詞,得以匯成此書。《建築的可能性》一書講的是關於“關係”的理論,而本書將闡述“形態”理論。這其中的對比,直觀展現了近代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差異。
圖書簡介
本書由“均質空間論”“關於‘部分和整體的邏輯’的再構建”“邊界論”“空間圖式論”“從功能到形態” “‘非而非’與日本的空間傳統”6個小論文構成。本書中,作者將“空間”以哲學思維進行闡述,描寫了探索“空間”語言的旅程,提出全新的“場”的概念,以建築學、數學及圖形學為基礎,以哲學為軀幹,研究了21世紀建築學的發展方向。
原廣司去了40 個國家調查聚落,設計了約15 座建築,也進行了少量的數理研究,曾寫下了相當大量的文字,可以說,他撰寫的大部分文字,都是為了探求“形態”這一辭彙的概念。
“均質空間理論”一章,像是深處谷底的一種抗議,他從在20 世紀70 年代至80 年代反覆論述書寫過的關於“萬物皆為整體”,還有定家的詩歌、“非而非”等文章中,選擇了一些相對概括的內容,融匯到本章。
“關於部分與整體的邏輯的再構建”一章以叫作“關於表現方式和學問之間——部分和整體的邏輯”這篇論文為基礎,闡述部分和整體的理論緣何如此重要這一問題,並點綴了一些曾在歷史上留下光彩的考察片段。
“邊界論”一章,以邊界自身為主題所做著述。聚落論之所以難,是因為對於邊界的解讀,它無法統一於一個意義。對聚落考察多年,他深知記述聚落形態之艱辛,基於這樣的體驗撰寫了這篇論述。
“空間圖式論”曾收錄於《場·空間·時間》,它指出了空間圖式的所在之處。本章只是題目發生變更。
“從功能到形態”這篇小論專為本書最新撰寫,但從內容上來看,算是對之前寫過的幾篇文章的匯總。這篇文章以在格拉茨建築展展出的方案、具體設計為軸心,主要對多層構造進行了論述。
“‘非而非’與日本的空間傳統”一章中,他將空間特性的意義用一種隱喻的方式進行了描述。
原廣司去了40 個國家調查聚落,設計了約15 座建築,也進行了少量的數理研究,曾寫下了相當大量的文字,可以說,他撰寫的大部分文字,都是為了探求“形態”這一辭彙的概念。
“均質空間理論”一章,像是深處谷底的一種抗議,他從在20 世紀70 年代至80 年代反覆論述書寫過的關於“萬物皆為整體”,還有定家的詩歌、“非而非”等文章中,選擇了一些相對概括的內容,融匯到本章。
“關於部分與整體的邏輯的再構建”一章以叫作“關於表現方式和學問之間——部分和整體的邏輯”這篇論文為基礎,闡述部分和整體的理論緣何如此重要這一問題,並點綴了一些曾在歷史上留下光彩的考察片段。
“邊界論”一章,以邊界自身為主題所做著述。聚落論之所以難,是因為對於邊界的解讀,它無法統一於一個意義。對聚落考察多年,他深知記述聚落形態之艱辛,基於這樣的體驗撰寫了這篇論述。
“空間圖式論”曾收錄於《場·空間·時間》,它指出了空間圖式的所在之處。本章只是題目發生變更。
“從功能到形態”這篇小論專為本書最新撰寫,但從內容上來看,算是對之前寫過的幾篇文章的匯總。這篇文章以在格拉茨建築展展出的方案、具體設計為軸心,主要對多層構造進行了論述。
“‘非而非’與日本的空間傳統”一章中,他將空間特性的意義用一種隱喻的方式進行了描述。
圖書目錄
02 中文版序
04 序
目錄
020 均質空間論(1975 年)
072 關於“部分和整體的邏輯”的再構建(1980 年)
108 邊界論(1981 年)
146 空間圖式論
172 從功能到形態(1986 年)
200 “非而非”與日本的空間傳統(1986 年)
04 序
目錄
020 均質空間論(1975 年)
072 關於“部分和整體的邏輯”的再構建(1980 年)
108 邊界論(1981 年)
146 空間圖式論
172 從功能到形態(1986 年)
200 “非而非”與日本的空間傳統(198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