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相寺
- 外文名:Kongxiang Temple
- 原名:定林寺
- 又稱:熊耳山寺
- 地理位置:河南省陝縣西李村鄉的熊耳山下
- 榮譽: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城市:河南省陝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建築,歷史沿革,達摩事跡,達摩圓寂,達摩傳奇,評價,
簡介
空相寺位於三門峽市區東50多公里處的陝縣西李村鄉。據《陝縣誌》記載,空相寺是與白馬寺同一時期建造的佛門聖地,是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公元536年,禪宗初祖達摩圓寂後葬在這裡。千百年來,空相寺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禪宗信徒追憶達摩禪師、宏揚禪宗精神的最佳場所之一。寺院鼎盛時期規模宏大,香火極盛,曾與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一同被譽為中原“四大名寺”。
據碑文記載,空相寺原名定林寺,素有“陝郡之聖地、天下之名藍”的美譽。空相寺坐東向西,依山遞升而建,沿中軸線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接引殿、大雄寶殿、達摩殿、藏經閣等,其南邊有南僧院、達摩塔、達摩陵、轉角樓、鐘樓,北邊有北僧院、鼓樓、藏經閣、方丈室等建築。寺院建築布局嚴謹、排列有序,呈現出“清幽古剎名寺院,寶殿巍巍繞玉欄。香菸斷徑徑未斷,松柏鬱郁紫鍾懸。梵門開處金容顯,洞天福地境非凡”的壯麗景觀。
山上的“八大奇景”和“四大絕勝”名甲天下。八大奇景為:龍嘴噴霧、土橋臥虹、井底明月、達摩銅佛、高樓洪鐘、鐵薪燒粥、椿抱翠柏、漢代松林;四大絕勝為:藏兵洞、濯心泉、八仙廟、公孫瓚藏甲處。
建築
達摩塔即菩提達摩的靈塔,由積庵法師於公元538年建造,距今將近1500年。此塔為兩層基座的七級磚塔,塔身呈八角形,通高12米,西南有一拱窗,上層基座塔身腰部有磚雕花卉圖案,每面兩幅,共16幅。現存的達摩塔是明朝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在原址上重修而成。附近村裡的老人說,達摩塔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塔身的磚不完整,不能用於蓋房。
達摩造像碑與靈塔同年建立,碑高1.2米,寬0.5米。碑正中刻達摩大師站像,單線條陰刻,形象逼真,頭罩祥光,寬袍大袖,立意簡刻,用筆流暢。碑右上側刻一偈語為:“航海西來意,金陵語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概括了達摩在中國的行跡。
還有梁武帝撰文碑。此碑碑題為《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梁大同二年立,碑文為南朝梁武帝所撰寫,內容為讚揚達摩大師的豐功偉績。該碑上雕二龍戲珠圖案,龍為四爪龍,龍頭朝向內側上翹,碑額刻有“皇帝萬萬歲”五個大字,碑文共17行,滿行68字,正文開頭有“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下為“梁大同二年歲次丙辰十二月十五日御製”,尾部另起行為“發心弟子洪遠施石併合山仝立”字樣。碑文為楷書,字型瘦俏,講究章法。
歷史沿革
在歷史上,空相寺成為可以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並駕齊驅的四大名寺之一,人們給它編撰了許多神話傳說,在當地還廣為流傳一首歌謠:“龍嘴吐霧在山巔,土橋臥虹升九天。井底明月晝夜顯,杖桃金履往西還。高樓洪鐘音上殿,鐵薪燒粥廚水歡。椿抱翠柏千年茂,漢代松林萬古傳。”這首歌謠使定林寺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相傳,定林寺的鐘樓為3層,高數丈,是寺內最高建築。人們可以自下而上轉著登樓,故又稱“轉角樓”。據說,很早以前山西永濟人和河南陝州人誇耀各自家鄉建築時,永濟人誇張普救寺的鶯鶯塔之高時說:“山西有座塔,離天丈七八。”陝州人說:“河南有座轉角樓,半截插在雲裡頭。”山西人不相信,專門到定林寺觀看後,嘆服道:“樓中之最。”相傳,原來轉角樓上掛有一口神奇的鐵鐘,高兩米,口徑1.5米,可以定向傳音。敲響巨鍾,其聲一直可傳到皇帝的金鑾殿上,所以當地有“和尚敲鐘,傳到京城,驚動皇帝,不得安寧”之說。空相寺在清末民初連遭戰火洗劫,毀壞嚴重。現存的主要遺蹟有:達摩靈塔一座, 石碑十塊。其中最有意義的石碑有兩塊,一是南朝達摩碑,即南朝梁武帝撰寫的《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碑;二是達摩造像碑,此碑為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所立,碑的正中是達摩大師站像,頭罩祥光,寬袍大袖,單線條陰刻,形象逼真,右上側刻了四句偈語:“航海西來意,金陵語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精確概括了達摩大師的生平。
空相寺坐落在林木掩映之間,走進空相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神秘之感油然而生。更因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安葬於此,歷代帝王將相多有來此朝山拜佛,文人騷客舞墨詠嘆。
空相寺新出土唐代碑刻《汾陽王置寺表》,碑通高120公分,寬60公分,厚15公分。共26行,滿行44字。碑首圓額,雙行篆書“汾陽王置寺表”。立碑年代為“唐大中十二年九月”(公元858年)。立碑人為汾陽王郭子儀後人。碑文的大意為,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時,曾到空相寺朝拜達摩聖跡,並許願若達摩禪師福佑,平定叛亂,必當奏請朝廷,“特加崇飾”,給予特別的榮耀。果然,平定安史之亂9年後(公元772年11月),郭子儀即書奏朝廷要求重整寺廟。半年後,朝廷欽賜“達摩禪師宜贈諡號園覺,寺額為空相之寺,塔額為空觀之塔……”據此為證,定林寺易名空相寺乃唐代宗李豫欽賜,並且追加達摩為“園覺”禪師,達摩塔為“空觀之塔”。
《汾陽王置寺表》的出土,對於研究佛教文化史、禪宗淵源仍具重大歷史價值;又為研究佛教禪宗及空相寺興衰史、郭子儀與空相寺的關係、空相寺地理沿革等,提供了更加珍貴的實物資料。唐天寶三年(公元748年),郭子儀曾奉皇命重修空相寺,他親任總監工。工程竣工後,唐玄宗封達摩為“圓覺”,封達摩塔為“空觀”。唐後歷代對空相寺多有修葺擴建,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水陸殿、白衣觀音閣等,其南有達摩塔、達摩殿、轉角樓、南北僧院等,寺院殿舍400餘間,占地50餘畝。離寺院西南約50米處有享譽豫西的塔林,占地30餘畝,有大小靈塔400餘座。整個寺院布局嚴整,古碑林立,晨鐘暮鼓,香菸繚繞。
歷代對該寺也曾數次修葺,有據可考的有: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重修達摩殿和部分殿宇,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重修達摩殿並立“菩提達摩圓覺大碑”,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轉角樓。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兩次重修空相寺,後來乾隆、道光年間也幾經修葺。但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寺院房屋相繼傾倒拆毀,空相寺逐漸衰敗。 建國以後,空相寺內僅存的“達摩塔”、“達摩石刻畫像碑”被列為三門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武帝撰文碑”被列為陝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縣文化、文物部門多次出資修葺加固“達摩塔”,使這處瀕臨倒塌的珍貴文物,至今保存完好。
達摩事跡
達摩圓寂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公元58—75年(東漢永平年間)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公元536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如喪考妣,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達摩傳奇
據有關史料記載,達摩是南天竺國(今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姓剎帝利,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師命,於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渡海東來,在廣州登入。梁武帝信佛甚篤,遂將達摩迎至都城金陵(今南京市)。二人對佛理方面的理解不盡相同,話不默契,不歡而散。達摩毅然離開金陵,乘一葉葦筏漂過長江北上,來到熊耳山下定林寺內,任該寺依法住持,在此講經說法,教化萬民。前來聽他講經說法的達官貴人、平民百姓絡繹不絕,他被譽為“西方聖人,東方活佛”,定林寺因此名揚四海。後來達摩大師漸感悟道不深,需要以修身來悟性才能達到“法我皆空”的境界,便前去佛教聖地少林寺修行了九年。
評價
南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達摩在洛陽禹門千聖寺講經說法期間圓寂,享年150歲,歸葬於熊耳山定林寺。梁武帝聞訊,親自撰文樹碑,對達摩大師創立佛教禪宗的無量功德給予了高度評價。此碑距今已有1460餘年,雖經風雨剝蝕,但碑文還可辨認。達摩圓寂後第二年,由積庵法師修了達摩塔,定名為“圓覺空塔”。現存的塔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青磚結構,七級浮屠,兩層基座,高約12米,塔身為八角形,塔剎為寶瓶式。東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孝靜帝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