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村謠》是元代詩人楊宏道所創作的一首雜言古詩。此詩起首四句描寫一片戰後的形象;中間四句描寫眼前的景象;最後幾句由物及人,寫戰亂對人的影響。此詩前面直寫所見,故正面用筆,全用描繪性語言;後面進入口述,多用比較之法和比喻之法,比喻既形象又貼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空村謠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楊弘道
- 作者:雜言古詩
- 作品出處:《小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空村謠
淒風羊角轉1,曠野埃塵腥2。
膏血夜為火3,望際光青熒。
頹垣府積灰,破屋仰見星。
蓬蒿塞前路,瓦礫堆中廷4。
殺勠余稚老5,疲羸行欲傾6。
居空村問欲,“何以供朝昏?”7
氣息僅相屬,致詞難遽言8。
“往時百餘家,今日數人存。
傾筐長鑱隨日出9,樹木有皮草有根。
舂磨沃飢火10,水土仍君恩。
但恨誅求盡地底11,官吏有時還到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羊角:旋風名,語出《莊子·逍遙遊》。
2.埃塵腥:是說塵埃中有血腥味。
3.膏:脂肪。
4.中庭:院子。
5.余稚老:只剩下幼兒和老人。
6. 疲羸(léi):疲憊瘦弱。行欲傾:走路搖搖欲倒。
7.供朝昏:度日,過日子。屬:連、續。
8.遽(jù):急。
9.頃筐:斜口的筐子,因後高前低,故稱。頃,傾的本字。長鑱(chán):古代的一種長柄犁頭,用以掘土。
10.舂(chōng)磨:指把樹皮草根搗磨後食用。舂,原指用杵臼搗去穀物的皮殼,這裡即搗的意思。沃飢火:解除飢餓的痛苦。沃,澆。
11.誅求:責求、索要,指統治者對人民的搜刮、剝削。誅,責、求。
白話譯文
悽厲旋風捲地起,村外曠野塵埃腥。
黑夜處處鬼火閃,遠望幽幽螢光青。
廢墟之下理斷壁,破屋之中望殘星。
荒草遍地攔路長,斷磚瓦礫積院中。
難中老幼倖免死,病體瘦弱無力行。
請問在此空村住,“每日以何來度生”?
老文鼻息微又弱,答語艱難時續停:
“過去此為百家村,如今只余幾人存。
清晨提鏟背筐出,尋剝樹皮挖草根,
舂搗為食消飢火,水土所出是皇恩!
只恨租稅逼死人,官吏竟然還上門。”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確定。蒙古貴族在亡金滅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曾經野蠻地推行燒殺搶掠的軍事恐怖政策,使大江南北的中國大地遭到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詩人目睹戰後農村社會的悽慘現狀,從而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蒙古族貴族亡金滅宋時大規模燒殺搶劫,造成農村殘破,生靈塗炭的慘狀。
全詩分為兩部分。自首句“淒鳳羊角轉”至“瓦礫堆中庭”為第一部分,描寫一場劫掠殺戮後,田園荒蕪,村莊毀滅,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頹敗悲慘景象。詩人由遠及近,由曠野到荒村,極富特徵地進行了渲染描繪。先寫捲地而起的悽厲陰風在一望無際的曠野上施威逞狂,傳布著屍血的腥臭味。只此一筆,就把殘酷大屠殺後的悽慘景象和陰森氣氛渲染出來了。三、四句寫夜間荒野上的點點磷火,青幽幽地、忽明忽滅地閃動,這就進一步把淒冷陰森的氣氛造足,令人毛骨竦然。以上四句是對曠野的描寫,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環境的寫照。在這個大背景之上,詩人為讀者展示了荒村的景象:房倒屋塌,荒草漫生,瓦礫成堆,街巷夷平。以上對曠荒景象的描寫,都緊扣住標題中的一個“空”字。
第二部分(“殺勠”句至末句),描寫百家之村唯餘數人的淒清冷落景象。 “殺戮余稚老,疲羸行欲傾”二句,既交代了村中只剩寥寥可數的老者和幼童,又間接寫出屠戮的殘酷程度,更予示出這些劫後餘生者在空村中生活下去的艱難,這就引出了作者與老者的一段問答。“問汝居空村,何以供朝昏?”作者的問語充滿著悲憫同情;而被問的老者卻只有勉強維持喘息的力氣,很難連貫順暢地開口作答了。這一處細節描寫,不但維妙維肖地將空村老者衰敗不堪的形象突現了出來,而且間接地顯示了耆老拮据艱辛的生活處境,為下面的答話作了有力的鋪墊。從老者的答話中,一方面展現了空村稚老以草根樹皮填充飢腸的非人生活,另一方面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不顧人民死活、搜刮民脂民膏的強烈仇恨和辛辣諷刺——老百姓過著剝食樹皮草根的野人般的生活,還說這樹皮草根也是靠了皇恩賜予的;老百姓已是面臨死亡的邊緣,官府的差吏還要不時來敲榨勒索。老者的答話正是對封建統治者的有力控訴。
這首詩為古風體,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形式自由,語言精煉,風格悲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句句積憤,字字滲血,飽含著深沉的民族感情和對掠奪者暴行的仇恨。
名家點評
樂山師範學院教授楊勝寬:此詩不僅精心處理了前後兩部在描寫和敘述上的方式、重點、詳略、人事景物和過渡等的藝術技巧問題,而且在兩部分內部的承接、呼應、程式、角度等細部上也作了巧妙的設計,使全詩成為一個描寫與敘述,情景與事實,詩人與空村人等關係適當搭配構成的整體,它像一粒玲瓏剔透的彈丸,圓轉自如又自成體段,表現了詩人高度的藝術構思才能,難怪屢得當時的一流詩人們的讚譽。(《元明清名詩鑑賞》)
作者簡介
楊弘道,字叔能,號素庵,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平生歷經金、宋、元三代。金哀宗時曾經監麟遊酒稅,避亂走襄漢,仕宋;宋理宗時為府學教諭,攝唐州司戶,不久北遷。 一生流離南北,飽嘗了戰亂生活的苦頭,年八十餘卒。為當時北方的詩人,著有《小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