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是日本的雕塑藝術最發達的時代。著名的佛像雕刻家運慶和尚(貞應二年生,公元1223年歿)就活動於這個時期。他幾乎影響著整個一代藝術,當時社會上有運慶樣之稱。所謂運慶樣,其主要特點是擺脫從前的死板程式,加強佛像的運動性,使雕像不論是佛還是神,都具有人的生理與情感特徵(與此同時,一種為日本能樂服務的面具,稱之為能面,也具有同樣的特徵,即面具生動多變,充滿著人性)。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有關描寫,評價,
基本資料
【原屬】日本 這種宗教觀念,使人們從幻想的彼岸極樂世界中擺脫出來,從而敢於直視現實人生。從人倫道德觀上講就是關心現實中的種種罪惡(即穢土)。它使為之服務的宗教雕刻也增強了寫實主義精神。有趣的是,這時日本的肖像藝術開始得到發展。著名的高山寺畫僧惠日房成忍在一次給其師傅明惠上人繪製肖像時,認真地記下了師傅的眼、耳、口、鼻等部位的尺寸。這一尊《空也上人像》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範例。
有關描寫
《空也上人立像》作者康勝。此像原置於六波羅密寺內。它創造了一個當時已擺脫坐禪,改為雲遊四方的行者僧的僧人形象。人物性格非常鮮明,藝術手法是很典型的。雲遊僧著一身襤褸的僧衣,胸前掛著一面金鼓,右手捏鼓槌,左手持鹿角杖,嘴上叼著供祭祀用的蠟制小菩薩。因為長期的漂泊生活,他顯得瘦骨嶙峋,而精神卻是積極樂觀的。他神色詼諧,眯縫眼睛,念念有詞,似乎在念他的六字真經(南無阿彌陀佛)。顯出他並沒有因為現實社會的艱辛而喪失對生活的希望。從木雕的整體結構來看,這位藝術家的木雕技藝是相當高超的。比如,垂掛在胸前的那面金鼓的質感與花木架上的一條背帶的質感,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因連線木架的帶子是棉絮制的,這裡充分顯示了這種棉質的柔軟感。空也上人那消瘦的前胸,與他身上的襤褸不堪的僧服,構成了強烈的對比。人們會從中感受到這一切的無比真實性。從木雕的細部來看,作者對各種不同物質的質感刻畫的十分逼真,例如雲遊僧草鞋上綁腳草繩清晰的編織痕跡,都被表現得活靈活現,對比鮮明,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充分顯出作者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和高超技藝。
藝術家對生活的觀察如此細膩,這在日本鎌倉以前還從未見到過。佛教藝術一直被日本古代社會視作上品。它被規定了好多戒規。到了鎌倉時代,由於人們更多地關心現實世界,藝術上這種寫實性傾向必然會滲透在製作者的創造之中。可見,藝術本來是與人們的經濟生活與精神生活密切聯繫著的。
鎌倉時代從幕府建立的 1192 年開始,到日本南北朝統一的1392年結束,是日本雕塑藝術最發達的時代。在這一時期,政治動盪不安,使得人們的宗教思想也有所轉變,不再過度追求死後的極樂世界,而是提倡人本身的價值。這種觀念的轉變,使人們擺脫了對”極樂淨土“的幻想,轉而更加關心現實的人生。在雕刻藝術上則反映為寫實主義成份的增多。
評價
這件作品人物性格刻畫鮮明,藝術手法獨特,是鎌倉時代寫實主義作品中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