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構造

穹窿構造

穹窿構造(dome structure)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發育在地台蓋層上的背斜,形態大致呈圓形,中部呈穹窿狀。

是有利的儲油構造,因而對其平面輪廓和最高點的研究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常用組成穹窿的某個標誌層的構造等高線圖(見地質構造圖)來表示其詳細的形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穹窿構造
  • 外文名:dome structure
  • 又稱:等軸背斜
  • 平面形態:大體呈渾圓形
  • 長寬之比:小於3:1
  • 屬性:特殊的背斜構造
簡介,形態特徵,分類,岩漿侵入穹窿,構造拱曲穹窿,岩鹽底辟穹窿,

簡介

長與寬之比小於3:1的褶皺稱為等軸褶皺,平面形態呈渾圓形,其中等軸向斜又稱構造盆地,而等軸背斜即為穹窿構造(dome structure)。這類構造有時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穹窿構造發育地區變形一般比較微弱,地層產狀平緩,常伴有放射狀或環狀高角度斷層。大的穹窿直徑可達幾十公里,小的只有數米。大型穹窿一般發育在穩定的克拉通地區或造山帶前陸地區,通常是由於岩漿侵入或者方向直交的褶皺運動互相干擾而造成的。在構造變形強烈地區出現的成串排列的穹窿構造盆地相間的構造,則常是兩次變形疊加的產物,這種穹窿中的岩層產狀常較陡傾,且內部構造複雜。

形態特徵

穹窿長與寬之比小於3:1,平面形態呈渾圓形。外部是沉積岩蓋層,內部是變質結晶岩基底。
穹窿頂部的岩層首先被侵蝕掉,古老的結晶岩出露形成複雜的山叢,其外圍常形成環狀單面山,陡坡朝向穹窿中心。在穹窿形成初期水系呈放射狀,在深受侵蝕的穹窿上,形成環狀水系
例如,我國的南嶺山地就是由五個花崗岩侵入體形成的穹窿山,濟南的千佛山也是由穹窿構造形成的。

分類

按照成因可將穹窿構造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岩漿侵入穹窿

岩漿侵入穹窿是岩漿侵入沉積岩中,沉積岩上拱而成。在結構上外部為沉積岩,核部為岩漿岩。穹窿山發育初期,即沉積岩層尚未遭受嚴重破壞時,呈孤立的山地,水系呈放射狀發育。當外部沉積岩層被剝蝕後,核部的岩漿岩就會暴露,發展成為山叢。但是。外圍原有的河流仍然保持放射狀,沉積岩層則出現多重的環形單面山或豬背山以及環狀水系。

構造拱曲穹窿

由於構造運動,使局部沉積岩層上拱而成。

岩鹽底辟穹窿

由於岩鹽粘性流體式的上涌,可使上覆岩層隆起成穹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