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
草本,乾時不變黑或微微變黑,老時尤其下部多少木質化。根圓錐形,常有分枝,長可達8厘米,強烈木質化。莖有時單一而植株稀疏,或常自根頸發出多條而使植株顯得叢雜,側生者傾臥或彎曲上升,全不分枝或在更多的情況下上部多分枝,莖枝老時均堅挺,後者4條輪生,均中空,略作四稜狀,或有時下部完全方形,沿稜有毛線4條,節上毛尤密。葉基出者至開花時多不存在,多少蓮座狀,較莖葉為小,柄長13毫米,有密捲毛,葉片橢圓狀長圓形,長約20毫米,兩面被毛,羽狀深裂,裂片長卵形,邊多反卷,時有胼胝;
莖生葉多4枚較生,各莖3-6較,中部者最大,柄短,約達10毫米,扁平有狹翅,被毛,葉片多變,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狹披針形,其長與寬的比例為2:1-7:1,最長者達7厘米,最寬可達13毫米,上面疏布短白毛,背面脈上有較長的白毛,基部廣楔形,端漸細而頂尖微鈍,緣邊羽狀淺裂至深裂,裂片9-20對,卵形至長圓形,多少帶三角形,後緣稍長於前而緣略偏指前方,緣有具刺尖的鋸齒,有時極多胼胝。
穗狀花序生於莖枝之端,長可達12厘米,僅下部花輪有時間斷;
苞片下部者葉狀,中上部者為菱狀卵形而有長尖頭,基部竟而膜質,前方有齒而綠色,長於萼,有長白毛,齒常有胼胝;萼短而鐘形,長約3-4毫米,前方僅微微開裂,全部膜質透明,主脈5條最粗,另外還有次脈2-4條,管部常在主脈近端處有網脈,有時下部沿主脈亦有斜升支脈,惟不網結,
萼齒3枚,後方一枚三角形銳頭而小,餘4枚各邊兩兩結合成一短三角形鈍頭之寬齒,兩邊不等,向前方的一面邊緣徐徐斜下以組成萼的裂口,長於另一邊2-3倍,在進化較不完全的植株中兩寬齒之端有微缺,以代表原來的兩個,齒中有明顯的網紋;
花冠紅色,長12-18毫米,管在萼口向前方以直角或相近的角度膝屈,下段長約3毫米,上段約6-7毫米,向喉稍稍擴大,盔指向前上方,長僅3-4毫米,基部稍寬,額高凸,下唇長於盔2-2.5倍,長約6-10毫米,中裂較小,倒卵形,較斜卵形的側裂小半倍;
雄蕊花線一對有毛;柱頭稍伸出。
蒴果長6-7毫米,狹卵形,下線稍彎,上線強烈向下弓曲,近端處突然斜下,斜截形,端有刺尖;種子僅5-6枚,長達2毫米,臍點明顯凹陷,切面略作三稜形,背面寬而圓,兩個腹面狹而多少凹陷,端有尖,均有極細的蜂窩狀網紋。花期7-9月,果8-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俄羅斯、中國、聖誕島、日本、朝鮮半島、蒙古。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生於海拔1500-2600米的草地,溪流旁及灌叢中。
繁殖方法
10月份種子成熟後有大量種子自然脫落,第2年春季便有大量種子自然萌發,成片生長,且長勢良好。
層積處理:穗花馬先蒿果實達到形態成熟時,種子外露脫落。此時種胚尚未發育完全,處於休眠狀態,採用層積處理的方法,促進種子內部物質的轉化,有效地打破了種子休眠,具有促進種子萌發的作用,從而提高了種子發芽率。將穗花馬先蒿種子在-1~5℃低溫條件下用濕沙層積。濕沙以手握成團,鬆手即散為佳。經過60-90天的層積處理後,發芽率可達85-86%。
水浸處理:在20℃的水溫條件下浸種24小時,達到浸種時間後撈出沖洗乾淨,待播種到育苗盤中。
育苗盤的選用:育苗盤規格為25厘米×40厘米內有2厘米×2厘米×2厘米的播種穴120個。育苗盤全部用 0.5%的
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
營養土的配製及消毒:將草炭、蛭石、河沙按照1:1:2的比例混合均勻,用5%的綠亨1號溶液噴霧攪拌,然後填裝在消過毒的育苗盤中,並填滿壓實,再用噴壺澆透。
播種:將經果水浸、層積處理過的種子播種在育苗盤的播種穴中,每穴2粒。種子全部點播完後,覆蓋一層2毫米厚的營養土。
播後管理:播種後噴1次水,並覆上地膜。以後依營養土墒情及時補水。將育苗盤放在光照充足、溫度為15°C且相對濕度為70-80%的發芽箱中培養。
下級分類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Pedicularis spicata subsp. spicata)。
顯苞穗花馬先蒿(
Pedicularis spicata subsp.
bracteata P. C. Tsoong):這一亞種的不同,在其苞片在花後強烈增大而作扇形,長達10毫米,寬達8毫米;花絲毛較少。該亞種僅見中國河北省的小五台山。
狹果穗花馬先蒿(
Pedicularis spicata subsp.
stenocarpa P. C. Tsoong):該亞種的不同在於蒴果較細瘦而長,長約8-40毫米,披針狀卵形,上半部強烈向下彎曲而有長尖。僅見中國河北省西靈山與東靈山。
主要價值
宜在產地布置花壇、花境,或成片種植於草坪一隅,園路一旁,也可盆栽觀賞。
全草入藥。味甘,微苦,性溫。大補元氣,生津安神,強心。主治氣血虛損,虛勞多汗,虛脫衰竭,血壓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