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性偏差

積極性偏差和暈輪效應,首因效應一樣,屬於社會知覺的偏差。個體在評價他人時,往往更多地對他人作出積極的、肯定的評價,即評價他人時總有一種特別寬大的傾向,這就是積極性偏差,也稱“寬大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極性偏差
  • 外文名:positive bias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解釋,西爾斯的觀點,

解釋

個體在評價他人時,往往更多地對他人作出積極的、肯定的評價,即評價他人時總有一種特別寬大的傾向,這就是積極性偏差,也稱“寬大效應”。對他人做出積極的評價會使被評價者和評價者感到愉快,因此人們寧願積極地評價他人。在缺乏其他信息資料的情況下,認知者一般對人做出寬大的估計。寬大作用的發生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遵循“波利阿納原則”,愉快的事情比不愉快的事情更平常,由於人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大多是好的,即使他們偶爾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他們仍然較好的評價周圍環境,在大多數時間裡對大多數時間做出“高於評價水平”的評價。

西爾斯的觀點

有一種觀點認為,“寬大效應”只在對人的認識時發生。西爾斯(1983)提出對人的積極偏見(person-positivity bias)概念。人們覺得他們評價的人都與他們相似,對人具有同情心,可以認同,從而做出寬大的評價,而對物則不會出現這種現象。西爾斯讓學生對自己所選的課程和任課教師做出評價,對課程的評價主要是教材、考試等非人格方面,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針對教師本身的人格方面。結果發現,96%的教師得到了學生的積極肯定的評價,相反只有19%的課程得到學生積極肯定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