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善寺
- 起源:印度的寺廟建築
- 興盛時期:北魏
- 原名:三茅殿
寺廟解釋,寺廟文化,積善網積善寺,廣東潮州積善寺,江蘇武進積善寺,
寺廟解釋
寺: 創字會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確,不容猜疑變化。寺通“侍”(侍候)與“是”,原為皇帝(聖賢位)下的最高—級辦事機構(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處,做事,只需敬順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與改變,差之毫歷,失之千里。佛陀入世中國教化世人的辦事管理機構,系皇帝直接接引並侍服於宮廷,故亦稱佛寺。所以宮延、寺院建築與園林之相,系出—脈。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順理即化。
廟: 世間達賢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廟,如孔廟,二王廟等,皆是敬順真如,仰止賢聖,即得妙法之地,故稱廟,廟通“妙”也。
寺廟文化
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佛教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積善網積善寺
積善網積善寺以悠久歷史文化的為象徵,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而今科技發達的時代,在網上禮佛已經是較為普遍的,積善網積善寺致力是網際網路上拜佛平台,以虔誠之心服務廣大佛子,提供線上抄經、念經和放生平台,擁有全面的佛教文化、寺廟旅遊景點、素食等資訊內容,藏經閣更是擁有豐富的經書供佛弟子抄念,是網際網路上的一片淨土,一個心靈驛站。
廣東潮州積善寺
積善寺位於潮州後隴自然村,該寺已有百年歷史{其前身是齋堂},釋耀賢{任主持},他是已故弘澈大師的高徒、嶺東佛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江西人。 他的師父弘澈大師原是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潮州市第十一和十二屆人大代表、潮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潮州開元鎮國禪寺方丈、廣東省嶺東佛學院院長,饒平雷音禪寺、弘法寺住持。 弘澈大和尚2006年6月4日度生緣盡,安然示寂,世壽七十歲,僧臘二十八載,戒臘二十四夏。
江蘇武進積善寺
積善寺,原是三茅殿,坐落在武進禮嘉鎮北4公里的建設村。
三茅殿始建於清朝末年,相傳為許道士開創。民國13年(1924)重修並立碑,殿4間。1998年批准開放時更名為積善寺,先後建綜合殿、三茅殿、念佛堂和齋堂、寮房、會客室、辦公室等輔助設施,寺內供奉大小佛像46尊,建築面積1216平方米,占地5.2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