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穆衍傳
- 字號:昌叔
- 出生地:河內
- 主要成就:淳化知縣
原文節選,譯文,
原文節選
穆衍,字昌叔,河內人,徙河中。第進士,調華池令。民牛為仇家斷舌而不
知何人,訟於縣,衍命殺之。明日,仇以私殺告,衍曰:“斷牛舌者乃汝耶?”
訊之具服。
後知淳化,耀之屬縣。衍從韓絳宣撫陝西,遇慶卒潰亂,衍念母在耀,亟謁
歸,信宿走七驛。比至,慶卒嘗戍華池,知衍名,不敢近。時諸郡捕賊兵糧糒無
以給,遂擅發常平倉,且懼得罪。衍曰:“飢之不恤,則吾丘將為慶卒矣。”衍
考課為一路最。元豐中,種諤西征,參其軍事。諤第賞,以死事為下。衍曰:
“此非所以勸忠也。”力爭之。諤還入塞,詔往靈武援渭、慶兩軍。將行,衍曰:
“吾兵惰,歸未及解甲,安能犯不測於千里外哉?”諤乃止。同幕畏罪,陽謝衍
曰:“師不再舉,君之力也。”衍識其意,曰:“全萬眾之命,以一身塞責,衍
無憾焉。”
元佑初,大臣議棄熙、蘭,衍與孫路論疆事,以為“蘭棄則熙危,熙棄則關
中震。唐自失河、湟,西邊一有不順,則警及京都。今二百餘年,非先帝英武,
孰能克復。若一旦委之,恐後患益前,悔將無及矣”。議遂止。改陝西轉運判官,
金部、戶部員外郎。熙河分畫未決,詔衍視之。還言:“質孤、勝如據兩川美田,
實彼我必爭之地,自西關失利,遂廢不守。請界二壘之間,城李諾平以控要害,
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涇原。”明年,遂城李諾,名曰定遠。三遷左司郎中。
紹聖初,以直秘閣為陝西轉運使,加直龍圖閣、知慶州,徙延安,又徙秦州,
未行而卒。年六十三。敕河中官庀其葬,後追錄不棄蘭州議,官其一子。
譯文
穆衍,字昌叔,是河內人,後來遷徙到了河中。考中進士,任華池令。一百姓的牛被仇家把舌頭給割斷了,卻不知道是誰幹的,於是就向縣衙來告狀申訴。穆衍就命令他把牛給殺死了。第二天,那百姓的仇家就來狀告百姓私自殺牛。穆衍說:“割斷牛舌的人是你吧?”審問一下,那傢伙就全部招服了。
後來,穆衍任了淳化知縣,淳化是耀這個地方的屬縣(也可能是說淳化和耀兩地相鄰,因這個與州縣設定有關,我不敢肯定哪一個翻譯才對)。穆衍跟著韓絳一同巡視(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區傳達皇帝命令並安撫軍民、處置事宜,稱為“宣撫”。)陝西,遇到了慶州兵卒潰逃。穆衍想到自己的母親在耀縣,於是急著告假回家,兩天趕了七個驛站。待到到達,慶州兵卒駐紮在華池,他們知道穆衍的名聲,就都不敢逼近。當時各個郡縣抓捕亂賊的兵馬沒有糧食來供給,就私自打開今年常平糧倉,又害怕承擔罪名。穆衍說:“飢餓卻不接濟,那么我們這點地方就將成為潰亂的慶州兵卒了。”穆衍的政績考核成績是一路(路,宋元時行政區域名)之最。元豐年間,種諤(人名)西征,穆衍參謀軍事。種諤評議獎賞,把戰死者作為下等的獎賞對象。穆衍說:“這樣恐怕不是勉勵士兵盡忠報國的做法。”並盡力地為此爭辯。種諤軍隊回到邊塞之內,(皇上?)命令種諤軍隊到靈武去支援渭、慶的兩支軍隊。就要出發了,穆衍說:“我們的兵卒疲憊懈怠了,回來後還來不及解甲休整,怎么能夠到那千里之外的危險之中去?”於是種諤就停止不去了。同僚害怕獲罪,就假裝感謝穆衍說:“我們的軍隊不再出動,都是你的功勞啊。”穆衍明白他說話的意思,就說:“保全了萬眾的性命,用我一個人的生命來承擔責任,我穆衍也沒有什麼遺憾的。”
在元佑初年,大臣們提議要捨棄熙蘭兩州,穆衍同孫路討論邊疆問題,認為“捨棄了蘭州,那么熙州就危險了;熙州丟棄了,關中就震動不安了。唐朝自從失去了河、湟,西邊一有不順,就危及京都長安。而今過了兩百多年,要不是先帝英明神武,誰又能收復這兩處失地呢。如果一旦丟棄這兩地,恐怕以後的禍患更甚從前,那時後悔恐怕也來不及了。”這個提議於是就停止了。穆衍改任陝西轉運判官,工部、戶部員外郎。熙河兩地分畫不能決斷,皇上要求穆衍前去視察那裡。回來後說:“質孤堡、勝如川兩地據有兩川美田,實在是敵我雙方必爭之地。自從西關失敗以來,就廢棄不鎮守了。請求連線兩處堡壘中間,在李諾(“平”不知何意,可能是“平野之地”,不確。)修建城池用來掌控關鍵之地,並在城堡之間都要修建堡壘,用來通達涇原。”第二年,就在李諾建了城,名為定遠。
穆衍三次(多次?)升任左司郎中一職。紹聖初年,穆衍憑著直秘閣(官名)任陝西轉運使,又加官直龍圖閣、治理慶州(慶州知州),又調任延安,又調任秦州,還沒有去上任就死了。享年六十三歲。皇上敕令河中官府具辦他的喪葬。後來追加記錄他當時不丟棄蘭州的提議的功勞,讓他的一個兒子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