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蓋奈爾起義

穆蓋奈爾起義

穆蓋奈爾起義(Intifadan al—Muqanna') 中亞河中地區反對阿拔斯王朝和當地大封建主的農民起義(776~783)。亦譯“穆康那起義”、“粟特農民起義”。起義領袖為哈希姆·伊本·哈金(Hashim ibn Hakim)。因其經常用綠布蒙面,據說是因凡人不能忍受他臉上的聖光,時稱“穆蓋奈爾”(即蒙面先知),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蓋奈爾起義
  • 別稱:穆康那起義
  • 領導者:哈希姆·伊本·哈金
  • 地點:中亞河中地區
簡介,起義,圍剿,

簡介

哈希姆生於波斯呼羅珊首府木鹿附近,原為漂布工人。747年,曾參加艾布·穆斯林領導的起義,並擔任書記。756年又參加呼羅珊辛德巴德領導的起義,被呼羅珊總督逮捕,監禁於巴格達長達15年。從監獄逃出後,到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以胡拉米派教義為號召,宣傳和組織起義。他宣稱,艾布·穆斯林死後,他就是神的化身。他的使命就是剷除一切暴虐和壓迫,平分土地,實現人間平等和正義。
穆蓋奈爾起義

起義

776年,哈希姆以中亞渴石(Kesh,今沙赫里夏勃茲)附近的賽納木堡為基地,領導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發動起義。起義者身穿白衣,以白旗為幟,以示與黑衣黑旗的阿拔斯王朝相對抗,故又稱“白衣人起義”。起義者採取游擊戰術,多次打敗哈里發軍隊,先後占領許多城鎮和堡寨,進占撒馬爾罕城。後在突厥遊牧部落的支持下,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哈希姆趁哈瓦利吉派在呼羅珊暴動,阿拔斯王朝無暇北顧之際,占領整個河外地區。起義民眾奪取本地封建主和阿拉伯貴族土地,分配給農民。
起義路線起義路線

圍剿

782年哈里發馬赫迪下令派重兵分幾路圍剿起義軍,各地封建主組織武裝配合王朝軍隊參戰,起義軍先後失陷納爾沙赫、撒馬爾罕等重要軍事據點。783年,哈里發軍隊攻破起義軍據守的賽納木堡,哈希姆服毒自殺,起義軍均遭殘殺。關於穆蓋奈爾起義的事跡,成為後來愛爾蘭詩人托馬斯·穆爾(Thomas Moore,1779~1852)創作的《呼羅珊蒙面先知》一劇的主題。
(楊克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