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可濤

穆可濤

穆可濤,男,回族,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學附屬同濟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2011級博士研究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可濤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 職業:附屬同濟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 主要成就: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
  • 出生地安徽
個人簡介,感恩胸懷,

個人簡介

穆可濤,男,回族,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學附屬同濟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2011級博士研究生。穆可濤從2005年以來,累積無償獻血33次,獻血量達24800毫升;獲得由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總後勤部、衛生部共同頒發的2006~2007年度、2008~200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並加入中華造血幹細胞骨髓庫,成為其中的一名志願者。
第一次獻血成了他的成年禮
2004年,剛上大學的穆可濤只有十七歲。他第一次走進獻血車時,因為年齡不夠而被委婉地拒絕,那時的他心裡有一百個不服氣。一年後,在他十八歲生日的當天,他參加了無償獻血,捐獻400毫升全血。對於那次獻血,穆可濤至今記憶猶新,因為獻血必須驗明身份,他差一點因為沒有帶身份證而再次被拒絕,還好有學生證才讓他勉強過關。當他看到自己紫紅的血液緩緩流進血袋時,心靈深處頓時感到無比激動欣喜。“現在回憶起來,當時的想法是多么的單純,還並不了解獻血有何用途和意義,他只知道只有身體健康的成年人才有資格獻血,成年人就該做成年人該做的事。”那一次獻血成了他的成年禮,他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已經成年,從那時起,他開始思考著該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了。
一個醫學生的獻血之路
“真正能體會到獻血重要性的人有兩類,一是需要用血的人,另外就是醫生。”穆可濤總結出這樣的話來自於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如果說剛開始的獻血是出自於年輕人的意氣風發,那么後來的每一次獻血則源於一名醫者的職業精神。作為一名醫學生,他深刻地明白無償獻血的重要性。生命離不開血液,輸血是搶救危重病人的一種重要醫療措施,許多危重病人正是在等待血液的過程中逝去。他親歷了許多“因為缺血,手術不能做”的無奈,他也曾經看到很多病人因為缺血而絕望等待死神降臨的悲慟場景。基於對醫學知識的掌握,他知道,一個身體健康的成年人獻血不超過總血量的10%也就是大約400毫升,不僅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且還能夠增強人體的造血功能,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在目前人造血液尚不能完全代替人體血液的技術條件下,臨床用血只能依靠健康人體的捐獻,於是他毅然選擇這條獻血之路,而這一走便是七年。
獻血“其實就那么簡單”
七年中,穆可濤無償獻血達到33次,平均每年獻血近五次,這對於常人來說是一件很難堅持的事,但是在穆可濤眼中“其實就那么簡單”。實事求是地說,獻血絕不是“就那么簡單”,這一點穆可濤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這33次的獻血中有30次是獻成分血,了解獻成分血的人會知道,其操作過程很複雜,技術要求也很高,國家對成分獻血把關非常嚴格。每獻一次成分血需要兩個小時,獻血者將會靜靜地看著自己體內的血液被抽到體外進行過濾,截取需要的成分,再將過濾後的血液輸入體內,如此反覆兩三次才能完成一次獻血過程,所以每獻一次成分血的血液總量是800毫升。“真不是什麼品德高尚,而是很自然的事,因為血液中心距離我們學校很近,他們隔一段時間會打電話過來說某醫院急需用血,我只要有時間就去了”,對於這么多年的堅持,穆可濤描述得如此雲淡風清。他把經常獻血的原因只是歸結於“血液中心距離學校很近”,這樣簡單的理由讓我們感到羞愧,有多少人曾經對街上的獻血車熟視無睹。也正是這樣簡單的回答讓我們對他更加肅然起敬,他不為自己的善舉戴上一頂高高的帽子而屹立於道德的制高點,這是一個真正的善者,每做一件善事就如同穿衣吃飯那樣簡單,沒有複雜的心理過程,也沒有太多的理由,僅僅是因為理解病人的需要。

感恩胸懷

他始終恪守“胸懷寬廣,心懷感恩”的做人準則,不為世俗所動,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這一點父母對他的影響很大。他出生在安徽一個普通而和睦的家庭,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從小母親常常對他和兩個姐姐說“能幫到別人就幫一幫”,也正是這來自父母教誨的樸實家常話,深深地影響著穆可濤。
對待父母、鄉親、老師、同學和周圍其他的人,他總是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他堅信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雖然當前的社會不乏反面典型,雖然很多人對於“無償獻血卻高價用血”頗有微辭。在醫患矛盾突出的當下,作為一名準醫生,他沒有因為諸多不良現象而動搖自己的醫者仁心。“身體髮膚,授之父母”,只有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才會捐獻自己最珍貴的血液,也只有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才會義無反顧地堅持長達七年的獻血之路。他說只要自己身體健康,只要符合國家獻血的標準,他就會將獻血一直堅持下去,為需要血液的病人、為醫療事業、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患者捐出自己的一份愛心,讓需要用血的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