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封土踢田制度就逐漸被穀祿制度代替了。所謂穀祿制,即不是授予貴族封邑食田,而是按其官職地位的不同授予其相應數量的穀物作為俸祿。《史記·孔子世家》說:"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俸粟六萬。'"可見身為各國大夫的孔子亦無封地,而只取穀物為俸祿而已。
穀祿與封地有本質的區別,這個區別就是封地是田產,是不動產,可以世襲繼承,由此就產生了世襲貴族;而穀祿則不同,穀祿當官則有,去官則無,因此它是無法繼承的動產,一個人一旦不再做官,也就不再有穀祿,因此又復歸於平民百姓。由此可見,隨著土地資源在戰國時代劃分完畢,穀祿制度的廣泛實施,不再會有新的世襲貴族產生,而與世襲貴族相依為命的命氏制度也就必然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