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初八日,稱為穀神節。穀神節,中國民間還習慣祭祀五穀神,或是到后土廟祭祖拜神。是日太陽出山時,取五穀雜糧各一份,在田間地頭,迎日揚灑,意喻五穀豐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穀神節
- 時間:農曆正月初八日
- 意喻:五穀豐收
- 存在時間:春秋時代
節日風俗,節日演變,
節日風俗
正月初八日,稱為穀神節。
春秋時代,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曾以“木星”的運行規律紀年。由於木星11.86年運行一周天,接近於十二年,古人便將周天劃分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稱。所以把木星稱為歲星。
中國道教發展後,受“歲星紀年”的影響,認為每年有一個值歲的神靈,職權很大,稱為太歲。以十二地支為序,每十二年循環一次。擴散到中國民間,由“太歲頭上不能動土”,演變成了土地的主人,當然也就是農業豐欠的主宰了。所以每逢穀日,民俗要進行祭星活動。
晉北地區的祭星活動,講究在天地神位前面,燃燈七盞,燒香、焚表。
晉東南地區的祭星活動,一般是在院內向北設案,上置米麵做的餅燈九盞,另置茶水九杯,進行祭奠。
也有的地方,習慣全村會祭。集體籌集祭品、天香、焰紙,在公共場所設燈祭奠,祈求歲星,保護農業豐收。
節日演變
由歲星保護農業豐收,引申為保護眾人安福。舊俗,和尚、道士要為附近民家贈送祥疏。民家則在初八日,到寺觀上布施。僧道再回以果餅。至今,五台山仍有一些信佛教者,在初八日上布施,祈求保護。
中國民間取八字的讀音,將正月初八日演變成了敬八仙節。八仙即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李鐵拐、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強權,藐視富貴,經常深入民間,解危濟困,深受勞動人民喜歡。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備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