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栽培黃背木耳,是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這樣栽培出來,產量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背木耳
- 界:真菌界
- 門: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 綱:異擔子菌綱
- 目:木耳目
- 科:木耳科
- 屬:黃背木耳屬
- 種:黃背木耳
稻草軟化處理,培養料配方,發酵,基質控制,選用麥粒菌種,接種,保溫發菌,出耳管理,
稻草軟化處理
1.1 把稻草鋪在乾淨地面上用石磙反覆碾壓至變軟。
1.2 將稻草切成2—3cm的長段浸泡於3%—4%的石灰水中,4小時後撈出,用清水衝去殘渣,調節好含水量。
1.3 用飼料粉碎機,安裝上直徑2cm的篩網進行粉碎,粉碎後即成條片狀,細薄、鬆散、綿軟。
培養料配方
黃背木耳生長發育適宜的碳、氮比例為20:1,以此為依據設計培養料的配方為稻草78%,麩皮15%,草木灰、過磷酸鈣各2%,石膏粉、紅糖、食鹽各1%;也可把稻草減少15%,加入木屑,使培養料更加堅實,有利於菌絲生長。試驗證明,在栽培黃背本耳培養料內添加一定量的草木灰和食鹽,再經過培養料的發酵,有利於黃背木耳菌絲對稻草的腐解,同時也分解了稻草表皮細胞內的矽酸鹽,改變了稻草的物理性狀,有利於黃背木耳菌絲生長。
發酵
發酵時一定要掌握好腐熟程度,培養料發酵時間太長或發酵溫度過高,黃背木耳產量都會降低。因此,發酵過程中要注意通風,控溫,即時翻堆,即時裝袋上土蒸鍋滅菌。堆制發酵方法很多,可採用半球形堆制發酵,也可採用長形堆制發酵。以長形堆制發酵為例,將軟化處理好的稻草按配方拌入輔料,然後堆成高、寬各1m、長度不限的料堆,頂部和四周稍壓實拍子,用直經10cm的木棍每隔30cm左右從頂部垂直向下打洞,洞打好後上覆塑膠薄膜和草簾保溫保濕,四周壓好。發酵時間長短視溫度變化而定,一般在氣溫25℃時,約1天時間料溫就可達60℃。氣溫在15℃時,約1—2天料溫可達60℃;氣溫低於10℃時,需2天以上。料溫達到60℃後;要揭膜通風散熱,白天用草簾遮掩,晚上掀開,經6—10小時後,就可看到氣孔內有蒸氣冒出,並有白色放線菌產生(切開後的剖面,料堆內部呈現出明顯的色層,表面深褐色層厚度約4cm,往裡的白色放線菌層約20cm,中心層為棕紅色,最底層與表面相似)。此時,要進行翻堆,把表層及底層料堆到中間,白色層及棕色層料堆在表面,重新堆成原來的形狀。一般翻後12—24小時料溫又會達到60℃,此時可揭膜通風、降溫,使料溫維持在52—60℃。約10個小時,待料表面有大量放線菌產生,手握料感鬆軟,味發甜,有香氣,即可裝袋上土,上蒸鍋滅菌。
基質控制
塑膠袋可選用大小為20—40cm、厚3—4dmm的聚乙烯塑膠袋。裝袋前pH9—10,邊裝料邊壓實,裝好後以手輕壓袋面凹下,鬆手後立即復原為鬆緊適度。然後及時放入土蒸鍋,碼成井字形滅菌,溫度100℃保持10小時左右,然後讓其自然冷卻。
選用麥粒菌種
栽培黃背木耳用麥籽種具有復活早,生長快,菌絲濃密、粗壯等特點。
接種
待料溫降至30℃以下時進行接種。接種前用事先滅好菌的錐形棒從一端向另一端打一穿孔,接部分菌種於孔內,然後在兩端再接些菌種。
黃背木耳對綠色木霉和康氏木霉的抵抗能力較差,一旦感染,輕者減產,重者失敗。在生產過程中,應採取適當加大用量的方法來增加菌種與料的接觸,一般接種量從10%—15%為宜。
保溫發菌
接種後將袋置培養室地上疊放5~6層,使菌絲迅速萌發,抑制雜菌滋生。當袋兩頭的菌絲長到4—6cm時,鬆開扎線增氧。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3—25℃,以促進菌絲健壯成長。為使各袋受溫一致,要每隔7天左右上下互換菌袋位置1次。當培養40—45天、菌絲布滿料袋時,將袋堆攤開平放。
出耳管理
採用兩袋出耳管理法,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將長滿菌絲的菌袋移入出耳室單行排列堆垛,垛高5—8層,行距60—70cm,保持出耳室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並注意通風換氣和適當的光照來刺激耳棒形成耳基。待耳基長成耳芽後,儘量讓耳芽從兩端洞口長出,成熟後按標準採收。頭潮耳採收後,在林間蔭棚下(要求通風良好,排水方便)建陽畦,畦寬1m,畦面高出地面30cm呈龜背形。覆蓋用的土壤要求具有良好的團粒結構,保水透氣性好,土壤粒徑1cm以內。將采完頭潮耳的菌棒表面用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待藥液於後用刀片劃破菌袋脫去薄膜,然後緊換著平鋪於畦面上,然後立即覆上1—2cm厚的濕潤土粒,井架弓形塑膠薄膜棚保濕。覆土2—3天即可見有白色菌絲向土中伸展,在適宜於出耳的溫度下10天左右耳芽便可破土而出。這時應保持土壤見於見濕,乾濕交替。當耳芽破土而出時,揭去薄膜噴水保濕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