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5-17mm,
翅展47mm,翅面暗褐至黑褐色,背面灰黃色;前翅正反面第3、6室各具1大1小的黑色蛇眼狀圓斑,前小後大,後翅反面具2組各3個蛇眼圓斑。
卵饅頭形,大小0.8-0.9mm,米黃色,表面有微細網紋,孵化前轉為褐色。幼蟲初孵時2—3mm,淺白色,後體長32mm,老熟幼蟲草綠色,紡錘形,
頭部具角狀突起1對,腹末具尾角1對。產卵活動每天以上午了時至10時和下午4 時至6 時最盛。
稻眼蝶蛹長約15-17mm,初綠色,後變灰褐色,腹背隆起呈現弓狀,腹部第1-4節背面各具一對白點,胸背中央突起呈稜角狀。
主要分布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中國河南、陝西以南,四川、雲南以東各省區均有發生,大洋洲也有分布。
生活習性
浙江、
福建年生4—5代,華南5—6代,世代重疊,以蛹或末齡幼蟲在稻田、河邊、溝邊及山間
雜草上越冬。成蟲
羽化多在6一15時,白天飛舞在花叢或竹園四周,晚間靜伏在雜草叢中,經5—10天補充營養
交尾後次日把卵散產在葉背或葉面,產卵期30多天,每雌可產卵96一166粒,初孵幼蟲先吃卵殼,後取食葉緣,3齡後食量大增。老熟幼蟲經1—3天不食不動,便吐絲粘著葉背倒掛半空化蛹。
天敵有
弄蝶絨繭蜂、
螟蛉絨繭蜂、
廣大腿小蜂及
步甲、
獵蝽等。
![稻眼蝶 稻眼蝶](/img/3/895/cGcq5yN1MWOjVWMhFmYmZjZiRWZwQ2Y3YjNyY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成蟲羽化, 一般每天多在上午7 時至10時進行, 尤以8 時至9 時最盛 ,占一天羽化中的8 0 一 8 5 % , 下午5 時後則停止羽化。成 蟲羽化後 白天活動 , 尤 以上午10時前和下午4 時至傍 晚前 最活 躍 。 晚間 則靜止不動, 但對黑光燈有趨性。交尾活動多在下午4 時至5 時進 行。水稻、游 草、大 葉草、小葉絲茅及節瓜、茄子等多種 植物均為其產 卵寄 主。在水稻 、游草、大葉草、小葉絲茅上卵多產於葉背; 節 瓜、茄子等寬大的蔬菜作物則以葉面為多。但節瓜、茄 子和豆角 上的卵孵化後能成活 。
生長繁殖
交配產卵
稻眼蝶成蟲白天活動,飛舞於花叢中采蜜,晚間靜伏在雜草叢中,經過5-10天補充營養,雌雄性交成熟,交尾一般在14:00-16:00最為旺盛,交尾後第2天開始產卵,將卵散產在葉背或葉面,產卵期30多天,每雌平均產卵90多粒,多的可達166粒。腹中遺卵多的可達46粒,少的僅僅有7粒。一般在竹園附近、山邊田塊以及田邊產卵較多。水稻、游草、大葉草、小葉絲茅以及節瓜、茄子等多種植物均為其產卵寄主。
幼蟲成長
稻眼蝶在浙江、福建年生4-5代,華南5-6代,時代重疊,以蛹或末齡幼蟲在稻田、河邊、溝邊以及山間雜草上越冬,一念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4月中旬羽化。成蟲喜在竹林、花叢間活動、交尾、取食花蜜補充營養,交尾後2天內開始產卵。初孵幼蟲食害稻葉成缺刻,3齡後食量大增,嚴重時可以將稻葉吃光。6-7月1-2代幼蟲為害中稻,8-9月3-4代為害晚稻較為嚴重,幼蟲老熟後一般1-3天不食不動,再吐絲將尾端固定於葉背,倒掛捲曲化蛹。
幼蟲臉型
稻眼蝶的幼蟲毛毛蟲因為長了張類似Hello Kitty的臉,讓其在日本大為受寵。
綜合防治
1.農業防治:
結合冬春積肥,剷除田邊、溝邊、塘邊雜草科學施肥,少施氮肥,避免葉片生長過於茂盛。利用幼蟲假死性,震落後中耕或放鴨捕食。效果:降低越冬幼蟲基數、減少成蟲的落卵量、減少幼蟲數量。
2.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利用天敵,如稻螟赤眼蜂、蝶絨繭蜂、螟蛉絨繭蜂、廣大腿蜂、廣黑點瘤姬蜂、步甲、獵蝽和蜘蛛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蟲害的發生。
3.化學防治:
可選用的藥劑有吡蟲啉、敵百蟲、殺螟松、氟蟲腈、溴氯菊酯等。效果:最直接、最見效的防治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