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稷下學派
- 國家:齊國
- 分類:歷史
- 影響:中國古代思想
- 歷史背景:戰國時代
- 地址:齊國臨淄稷下
歷史背景和意義,產生,歷史根據,建立霸業,歷史,稷下學宮道家,評價,
歷史背景和意義
戰國時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急遽轉化的歷史時期,在這社會大變革中,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從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著書立說,議論政治,闡述哲理,展開思想上的鬥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以稷下學派為中心的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在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占據很重要的地位,一向為人所稱道。
產生
歷史根據
關於稷下學宮黃老之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問題,學術界認為稷下黃老之學一開始就受到齊國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學宮中居於主導地位。這是因為齊國的田氏政權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權,它需要對其合理性進行辯護,以鞏固統治地位。那么,這種學說是怎樣建立的呢?因為老子是陳國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由陳國避亂逃到齊國的。所以,田氏政權選擇了來自南方陳國的老子學說,同時又抬出傳說比堯、舜、禹、神農更早的黃帝來。一方面是要以此壓倒儒、墨、農等家,更重要的是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確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來的。因為田氏是黃帝的後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後裔。黃帝戰勝炎帝而有天下的傳說,就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找到了歷史的根據。
建立霸業
同時又打著黃帝的旗號來建立霸業,甚至統一六國。古器物銘文《陳侯因敦》記載:"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大意是齊威王(因即因齊)要發揚他父親桓公午的光榮傳統,遠要以黃帝為祖宗,近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此說是有歷史根據的。齊威王在銘文中宣揚田氏的祖先是黃帝,又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形成黃老之學,以此作為稷下學宮的主體,為田氏建立的政權進行辯護,造成"田氏代齊"的合理觀念。在這樣政治背景下,黃老之學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說:"黃老之術。。。事實上是培植於齊、發育於齊,而昌盛於齊的。"①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黃老之學是繼儒、墨、楊、法之後興起於齊國的學派,因其有田齊政權的支持,它在齊國的勢力相當大。《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黃老之學按郭沫若的意見,分為三派:一派是宋鈃、尹文;一派是田駢、慎到;一派是環淵。《老子》一書是環淵整理出來的,這一派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田駢、慎到一派,則提出"以道變法",①比較接近法家。而劉尉華、苗潤田《稷下學史》認為《黃老帛書》可能是環淵的著作。②這種意見比較謹慎,又照顧到《黃老帛書》多楚語,其作者應是楚人,而環淵正是楚人,同時又是稷下先生,屬於稷下黃老之學的創始人之一。因此,說他著《黃老帛書》應當是有道理的。戰國時期有名的黃老學者還有申不害、鶡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為重要的則是宋鈃、尹文一派。
歷史
稷下學派的歷史較長,早在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時就有養士的風氣。齊宣王時規模最大,達“千有餘人”。見於史冊的主要有宋鐦、尹文、慎到、彭蒙、田駢、環淵、鄒衍、騶爽、淳于髡、貌說、田巴和魯仲連、接子等人,這就是通常說的稷下學派代表人物。跟隨他們的還有一些門徒。先後到過這裡的還有孟子、荀子以及他們的子弟。《史記》記載:“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接子、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學士復盛。”
稷下學宮道家
我們習慣上把老莊作為道家的代名詞,然就先秦道家來說,老莊而外,在當時還有一些其他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徵,形成道家中頗具個性的道家流派。可以說,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形成了戰國百家爭鳴,黃老獨盛;黃老學說,可說是顯學中的顯學。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以黃老派最盛。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官學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文子、列子的思想是稍後黃老道家思想主張的萌芽,為早期黃老道家的經典著作。對黃老學的發展影響至深,黃老學一些代表人物都曾直接或間接受文子、列子思想沾溉。田齊推崇黃老、設稷下學宮,為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而在稷下學宮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影響最大的當屬稷下黃老道家,稷下學宮的主流學派非道家莫屬,田駢, 季真, 環淵、彭蒙、尹文等等都是道家人物,更別說那些介於道家與法家、介於道家與儒家或介於道家與墨家之間的人物了。他們還把源於楚國的道家新流派發展到非常拉風的程度,並且造成了道家的首次出山,這個學派就是黃老學派。那么他們為什麼叫黃老學派呢,因為孔子講周公,墨子講大禹,孟子講堯舜,道家呢,講黃帝,所以黃帝是道家的祖師爺,再往下則為老聃。大致而言,田駢偏於法家一些,其後的慎到則乾脆就是法家。尹文偏於墨家一點,和宋鈃類似,一方面主張清心寡欲,一方面主張世界和平。而鄒衍、騶奭則竟成了陰陽家的創始人。在眾多出土的文獻之中,道家黃老之學這一系的古佚書的確最為豐盛。
其實首先將黃帝與老子聯繫在一起的,應當說是莊子的《知北游》。這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人說”。②但將黃老形成學派的首先應推崇戰國時齊國的稷下道家學派。稷下學宮前後經歷了大約有一百三四十年,在中國學術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它的出現,與戰國時“百家爭鳴”有很大的關係。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公元前374一前357在位)時代,規模較小。齊宣王(公元前319一前301在位)時,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於此時達到了鼎盛:“宣王喜文學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③
道教將黃帝與老子同尊祖師的根源也是從莊子的文章里宣傳出來的。在《莊子·大宗師》就說黃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神仙方士與黃老術士以及神仙方技家。這樣,將原來老莊學派以恢復事物的自然本性為終極目的的學說,轉變成為黃老學說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為我所用。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在道家系統中,老子的思想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兩個主要學派,即黃老之學和莊學。兩者都繼承了老子的道論,但又加以不同的發展。就黃老之學來說,它使老子的道論向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引出了一系列社會政治準則;而莊學則把道演化成了一種人生境界。由帛書《黃帝四經》的發現,我們對老子思想發展的這兩種傾向看得更為清楚,同時,如前段所說,黃老之學本身的發展線索及顯學地位也更加明顯。不過這時讓莊子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就有一些後學拿著他的“真人”主張,發展出了一個新的流派,那個流派叫做神仙家。
稷下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是文子、列子、范蠡、彭蒙、慎到、田駢、捷子、環淵、宋鈃、尹文等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經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等等之外,還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與黃老道家關係密切的鴻篇巨製——《管子》。齊國統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黃老道家思想治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之一,史稱東帝。
到了戰國晚期,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稷下學宮衰落,稷下黃老學派的傳人也逐漸散去。不久,時任秦相的呂不韋大力召集門客,他們便紛紛投奔呂不韋,成為呂不韋的謀士和助手,並在編撰《呂氏春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呂不韋也在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秦國推行黃老政治,使得秦國的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誕生在楚地的《鶡冠子》,也是黃老道家的重要作品。它和《呂氏春秋》一起,集中展示了戰國末期黃老思想的風貌。近代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簡《為吏之道》中,即含有黃老與文子之學的內容,即是說文子之學在北方的影響直至秦國。
秦始皇執政後,廢除了呂不韋的大多數措施,重新啟用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將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國,不久又實行“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使得包括黃老道家在內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擊。但黃老思想在民間的余脈還在。漢朝取代秦朝以後,當時的丞相曹參在稷下黃老學派的策源地——齊國學到了黃老思想的治國精髓,並將其變為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於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有了這樣雄厚的現實背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黃老道家思想進行總結。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另外,當時的淮南王劉安還組織門客編撰了《淮南子》,成為了黃老道家巔峰性的著作。司馬遷受其父的影響,其著作《史記》處處流露出黃老道家的思想,而且因為道家治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繁榮,司馬遷還探討了經濟運行規律和企業家精神,成了以後中國古代學術絕無僅有的現象。
評價
百家爭鳴,是當時思想戰線上反映出來的各種不同的流派學說互相討論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百家”表示家數很多,其中主要有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後有孟柯、荀卿為代表),道家(老子李耳、宋衍、尹文、田駢、環淵、接子)、陰陽家(鄒衍),法家(李悝、吳起、商秧、韓非),名家(惠施、公孫龍),墨家(墨翟),縱橫家(張儀、蘇秦),雜家(呂不韋),農家(許行),兵家(孫武、吳起、孫臏)等。這一時期在思想戰線上出現的百家爭鳴,對活躍我國學術思想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它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前進,對我古代文化的繁榮昌盛從各個方面都作過重要貢獻。荀子“禮從俗”的思想,對東夷文化的興盛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他那“人定勝天”的樸素唯物史觀,不僅推動著齊國政治經濟和文藝術的發展,而且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光輝。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貴氣節,是中國社會風尚、精神文明的精華和優秀,這種氣節,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繼承。因此,諸子百家思想中的積極意義的一面,值得我們借鑑和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