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指兩個不同
物種之間為爭奪同一資源(食物、空間或水體等)而展開的競爭。當兩個競爭種的生活習性越相似時,競爭就越尖銳。也就是說,同屬不同種之間的競爭,要比異屬各種之間的競爭更加劇烈,因為它們的生態需求重疊得更多些。種間競爭在自然界屢見不鮮, 在*化石記載中也不斷出現。地質歷史上,有不少植物或動物在某個時期全部絕跡,其中許多是種間競爭的結果。
達爾文(1859)指出,生活要求類似的近緣種之間經常發生激烈的競爭。他例舉了一方消滅另一方的若干事實。後來洛特卡(A. J. Lotka, 1925)和沃爾特拉(V.Volterra,1926)用數學模式對此加以考察,高斯(G. F. Gause, 1932)也對此進行了實驗性研究、根據對自然界近緣種間的相互關係的考察,以及侵入種取代當地種的實例和從近緣種的分布、形態的比較中所得到的一系列間接證據,結果得出了競爭排他法則。克萊門茨(F. E. Clements, 1916)+ 分重視植物的種間競爭,把它看作是植物演替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套用方面,作物與雜草間的競爭也一直在研究中。
種內競爭與種間競爭異同
不同點
種內競爭:同種個體間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的相互妨礙作用。種內競爭的實質是密度效應。種內競爭通常較種間競爭激烈,主要類型有爭奪競爭、分攤競爭和副競爭等。
種間競爭: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種,為了爭奪有限的空間和資源,各方面都力求抑制對方,結果給雙方帶來不利影響,謂之
競爭。
相同點
都是為了爭奪同樣有限資源和空間,給雙方帶來不利影響。
種間競爭作用方式
利用性競爭
通過損耗有限的資源發生競爭,個體不直接相互作用
舉例:(Gause)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間的競爭
(Tilman)兩種淡水硅藻——星桿藻和針葉藻間的競爭
兩種達爾文雀——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
藤壺和小藤壺
干擾性競爭
通過競爭個體間直接的相互作用開展競爭
舉例:最明顯的是動物為了競爭領域或食物進行的打鬥。
種間競爭與他感作用
德國學者H.Molisch於1937年提出了他感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他認為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種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過程中的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個概念得到了大多數研究者的贊成。這種作用是種間關係的一部分,是生存競爭的一種特殊形式,種內關係也有此現象。在Molisch的著作發表後,使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