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飈(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

程飈(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

程飈,男,江蘇省徐州市人,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南方醫科大學博導,廣州醫學院研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程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青海西寧
  • 出生日期:1967年5月
  • 畢業院校:第四軍醫大學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專業:整形外科,燒傷外科
  • 學歷:博士
  • 教學職稱:博士生導師
  • 執業地點: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學醫經歷,醫學研究,獲得榮譽,研究方向,出診信息,教育經歷,工作經歷,學術兼職,獲獎情況,主要論文,著作譯作,

學醫經歷

1967 年5 月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1984 年由青海省西寧市第五中學考入第四軍醫大學醫療系。1990 年獲得第四軍醫大學醫療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進入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整形外科,擔任住院醫師(助教)、住院總醫師和主治醫師(講師)等職務。1994 年考取臨床第四軍醫大學整形外科學碩士研究生,從事周圍神經損傷與修復的研究,導師陳紹宗教授。

醫學研究

研究課題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神經植入後感覺神經再生機制的探討,主要負責形態學方面的研究,該項目獲得1999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獲碩士學位,同年考取整形外科博士研究生,繼續從事周圍神經損傷與修復的研究,導師陳紹宗。研究方向:神經端側吻合後軸突發芽再生機制的探討。並以第一申請人獲得第四軍醫大學1999創新工程基金的資助,以及2000年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科技論文多次在全國統計源期刊和醫院論文評比中獲獎。該項目獲得2003年度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2000年博士畢業進入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在解放軍第304 醫院燒傷研究所、全軍創傷修復重點實驗室做博士後工作,師從盛志勇(院士),指導老師:付小兵(院士)。課題方向:創面癒合機制的研究。該課題為指導老師申請的國家九七三重點課題、國家青年基金資助課題以及國家自然基金資助課題。本人於2002年獲得國家博士後基金資助,並協助導師申請並獲得2002年國家自然基金重點資助課題一項。
2003年博士後出站,進入廣州軍區總醫院全軍雷射整形外科中心,從事整形美容外科臨床工作。主要擅長吸脂、隆胸美乳等美容手術和創面修復的整形手術。

獲得榮譽

2004年以來獲得廣東省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全軍醫學科學技術研究“十一五”計畫面上項目和科技攻關項目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並獲得第三屆中國科協期刊百篇優秀學術論文,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創傷學會組織再生與修復創新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受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指派到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整形外科進修學習。2009年12月被評為“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培養對象”。現為南方醫科大學博士生(學術型)導師。第三、第四軍醫大學和廣州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自然基金評審專家。《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誌》、《中華實驗外科雜誌》、《感染、炎症、修復》、《中國美容醫學》等多家核心期刊雜誌編委。

研究方向

  1. 創面癒合過程中神經內分泌調節;
  2. 創面癒合後感覺異常的機理;
  3. 體表組織器官畸形、損傷與修復、再;主要進行創面癒合機制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創新性,以求找到促進創面癒合的方法及豐富創面修復理論。

出診信息

出診時間:每周二上午
技術特長:
1 .面部輪廓整形:擅長對面部輪廓綜合治療(包括下頜骨、顴骨、下頦及眉弓等截骨;咬肌定點注射;面部超聲吸脂塑形與頰脂墊摘除等)。即通過對面部骨骼的切除、移位,肌肉的定量萎縮,皮下脂肪的充填、抽吸來改善面部形態,使臉型和五官顯得和諧、勻稱。
2.面部美容整形及年輕化:眼部整形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重瞼術(即雙眼皮)、內眥角開大術;鼻部的個性化設計及無痕隆鼻。面部年輕化的處理有獨到見解,特別是對幾千例上瞼的鬆弛(嚴重者即三角眼)、下瞼膨隆(即眼袋)的整復得到廣泛的讚許。對面部皺紋採用多種方法綜合治療(全面部的除皺、眉部提緊、鼻唇溝充填、肉毒素注射等)獲得良好效果。
3 .擅長身體塑性:包括抽脂(頦頸部、腰腹部、臀部、雙大腿或小腿)、減肥、胸部提升和隆胸等,使得女性的曲線美得到最大的體現。特別是胸部的增大或減小掌握了多種手術方式,能夠因人而異,個性化設計並實施。
4 .燒創傷瘢痕畸形與缺損,先天性畸形與缺損整形:套用各種組織(筋膜、黏膜、皮膚)移植方法、各種先進生物敷料及高科技材料產品進行創面修復。先天或創傷後畸形的矯正(顱頜面先天性畸形、唇齶裂畸形)及各類器官再造(包括鼻、耳、唇以及生殖器)等。

教育經歷

1984.08-1990.07第四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 醫學學士學位
1994.08-1997.07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整形外科,醫學碩士學位
1997.08-2000.07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整形外科,醫學博士學位
2000.10-2003.10 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 解放軍三零四醫院燒傷外科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 博士後

工作經歷

1990.08-1994.07 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整形外科 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助教
2000.07-2000.10 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講師
2003.10-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整形外科 副主任醫師
2006.01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整形外科 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9.01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整形外科 主任醫師,教授
2009.08-2010.02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 高級訪問學者
2010.05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整形外科 主任醫師,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2011.05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兼全軍熱區創傷救治與組織修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學術兼職

南方醫科大學 (原第一軍醫大學)教授 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第二軍醫大學 教授 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第三軍醫大學 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第四軍醫大學 教授 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廣州醫科大學 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內蒙古醫學院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廣東藥學院 兼職教授
中華創傷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學組 委員
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第一屆委員會 常務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創傷外科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 副會長
全軍燒傷專業委員會 委員
廣東省組織工程委員會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整形美容協會第一屆理事會 理事
廣東省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 常務委員
廣州軍區燒傷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廣州市醫學會第六屆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 常務委員
全國公安現役部隊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 委員
廣州市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第五屆委員會 常務委員
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 全國委員
廣州軍區燒傷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
台灣微整形美塑醫學會 委員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複雜志》 專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誌》 編委
《中國美容醫學》 青年編委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 特約編委
《中華燒傷外科雜誌》 通訊編委
《感染、炎症、修復》 編委
《實用醫學雜誌》 審稿專家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審稿專家
《中華創傷雜誌》 審稿專家
Dermatologic surgery reviewer
International J Dermatology reviewer

獲獎情況

1. “神經植入重建感覺功能的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三主研,獲獎年度: 1999年
2. “手足部位戰創傷後感覺功能重建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二主研,獲獎年度: 2003年。2005年《頭面頸部軟組織及體表器官缺損畸形的修復再造》省科技進步3等獎,第7完成人。
3. “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信號通路在血小板源生長因子促進糖尿病大鼠創面癒合中的作用”.中華創傷雜誌,2004,18(7):452-457(第一作者)獲得第三屆中國科協期刊百篇優秀學術論文 獲獎年度: 2006年 [2006]8號2006年《女性外生殖器再造的臨床研究》軍隊科技進步3等獎,第7完成人。2006年《面頸部軟組織及器官缺損畸形的修復再造》軍隊醫療成果2等獎,第7完成人。2006年《小腿遠端與足部皮膚軟組織缺損的修復與功能重建》省科技進步2等獎,第8完成人.
4. 毛囊培養在燒傷創面癒合及毛髮再生中的作用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7-3-134-6,獲獎年度: 2007年
5.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對凋亡成纖維細胞中S100蛋白表達的影響” 2006,22(2):109-112(第一作者) 重慶市新聞出版局 重慶市期刊協會 中華燒傷雜誌,第七屆重慶市期刊好作品 一等獎 獲獎年度:2007
6. “皮膚組織損傷過度病理性修復新機制研究(887-2006-001)”,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四),獲獎年度:2006年
7. “皮膚損傷過度病理性修復新機制的發現及其套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獲獎年度:2008年, 2008-J-253-2-05-R03
8. “中華創傷學會組織再生與修復創新獎”中華創傷學會 獲獎年度:2008年
2008年,廣州軍區三等功
9. 2009年被評為“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培養對象”。2009年《脂肪抽吸與顆粒脂肪移植的臨床研究》軍隊醫療成果3等獎,第3完成人.
10. “中華創傷學會組織再生與修復學組”青年優秀論文(責任作者) 獲獎年度:2010年。2010年《毀損及先天性體表器官缺損畸形的顯微外科修復再造研究》省科技進步2等獎,第7完成人。2011年《靶向雷射微創聯合療法治療血管性疾病的臨床套用》軍隊醫療成果2等獎,第7完成人。
11. 2012年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3年《體表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的序列化治療技術的建立及套用》省科技進步1等獎,第7完成人
12. “全軍燒傷專業委員會”青年優秀論文(責任作者) 獲獎年度:2013年
13. 2014.04實用新型專利:汗液收集齊肩手袋 (第一);2014.05實用新型專利:胸背部取汗袋(第三)。

主要論文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其中代表性的有):
1. Chengbiao, Fu xiaobing, Sheng zhiyong. Effect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on reversibility of myofibroblats in burn wound healing. Wound Rep Reg, 2002, May-Apri, 1: A8
2. Chengbiao, Fu xiaobing, Sun tongzhu, Sun xiaoqing, Sheng zhiyong.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related phosphorylation proteins in hypertrophic scars and normal skin. Chin J Med, 2002, 115(10): 1525-1528
3. Cheng B, Liu HW, Fu XB, Sun TZ, Sheng ZY. 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nhanced dermal wound healing by a pathway involving ERK and c-fos in diabetic rats. J Dermatol Sci, 2007, 45(3):193-201. 2.5
4. Liu HW, Cheng B (Joint first authors), Fu XB, Sun TZ, Li JF. Characterization of AT1 and AT2 receptor expression profiles in human skin during fetal life. J Dermatol Sci, 2007, 46(3):221-225 2.5
5. Cheng B, Liu HW, Fu XB, Sheng ZY, Li JF. Coexistence and upregulation of three types of opioid receptors, mu, delta and kappa, in human hypertrophic scars. Br J Dermatol, 2008 158: 713–720 3.489
6. Liu HW, Cheng B (Joint first authors), Li JF, Wu HJ, Li KY, Sun TZ, Fu XB. Characteriza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expression during epidermis morphogenesis in humans: a potential marker for epidermal stem cells. Br J Dermatol, 2009, 160(2):250-8. 3.759
7. Cheng B, Liu HW, Fu XB. Update on pruritic mechanisms of hypertrophic scars in postburn patients: the potential role of opioids and their receptors. J Burn Care Res, 2011, 32(4):e118-25 1.366
8. Peng Y, Huang S, Cheng B (Corresponding Author), Nie X, Enhe J, Feng C, Fu X.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revolution in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age-related diseases. Ageing Res Rev. 2013, 12(1): 103-115 5.953
9. Zou JP, Huang S, Peng Y, Liu HW, Cheng B, Fu XB, Xiang XF. Mesenchymal Stem Cells/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SCs): Potential Role in Healing Cutaneous Chronic Wounds. Int J Low Extrem Wounds, 2012, 11(4): 244-253 1.2
10. Jianbing T, Biao C (Corresponding Author), Jiangting Z, Qin L, Bin Z. A topical negative-pressure technique with 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to repair lower-limb wounds with bone exposure. Int J Low Extrem Wounds. 2012, 11(4): 299-303 1.2
11. Zhu JT, Xuan M, Zhang YN, Liu HW, Cai JH, Wu YH, Xiang XF, Shan GQ, Cheng B(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efficacy of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 combined with erbium fractional laser therapy for facial acne scars or acne. Mol Med Rep, 2013, 8(1): 233-7. 1.17
12. Xiang XF,Cheng B(Corresponding Author), Tang JB, Wu YH, Xuan M, Peng Y. The scalping forehead flap for 1-stage reconstruction of large facial defects after tumor resection. J Craniofac Surg, 2013, 24(4): e346-7 0.686
13. Jianbing T, Biao C(Corresponding Author), Qin L, Yanhong W. Topical negative pressure coupled with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a case report. Int Wound J. 2013 Jul 9. doi: 10.1111/iwj.12116. [Epub ahead of print] 1.6
14. Yan Peng, Sha Huang, Biao ChengCorresponding Author, Xiaofei Xiang, Yan Wu. Hongwei Liu, Kui Ma, Jiping Zhou. Dongyun Gao, Changjiang Feng, Siming Yang, Xiaobing Fu. Activated platelet rich plasma preconditioning induced PI3K/AKT/NF<kappa> B signaling enhances survival and regenerative func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hostile environment. Stem Cells Dev, 2013, 22(24):3236-51 4.67
15. Yan Peng* , Xiao Cui* ,Yanhua Liu, Yaoyin Li, Jian Liu, Biao Cheng. SystematicReviewFocusingontheExcretionandProtectionRolesofSweatintheSkin. Dermatology,2014,228(2):115-20. 2.024
16. Peng Y, Xuan M, Leung VY, Cheng B. Stem cells and aberrant signaling of molecular systems in skin aging. Ageing Res Rev, 2015, 19:8-21. 7.628
17. Peng Y, Xuan M, Zou J, Liu H, Zhuo Z, Wan Y, Cheng B. Freeze-dried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paracrine factors: a simplified novel material for skin wound therapy. Tissue Eng Part A, 2015, 21(5-6):1036-46. 4.254

著作譯作

副主編:
《雷射美容外科圖譜》、《微創美容外科學》
副主譯:
參編的專業書籍:
《現代高新技術與創傷修復》
《分子創傷學》
《組織工程學》
《現代燒傷病理學》
《實驗外科學》
《創傷學-基礎與臨床》
《飛彈與火箭推進劑的損傷與防護》
《高原創傷外科學》
《手足創傷感覺重建術》
《再生醫學基礎與臨床》
《周圍神經的損傷與修復》
《再生醫學》
《再生醫學與幹細胞》
《創傷、燒傷與再生醫學》
《中華創傷醫學》
《微創美容外科學》
《創燒傷整形外科查房實錄》
《脂肪移植的基礎與臨床》
《雷射整形美容外科學》
《雷射美容外科治療學》
《形體雕塑與脂肪移植外科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