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興林

程興林

程興林,字一墨。祖籍四川,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書法藝術專業。曾軍旅14載,2007年轉業至國家人社部,2015年調入文化部中國國家畫院。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原國家人社部書協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興林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省南部縣
  • 出生日期:1975年
  • 職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畢業院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
書家藝評,品讀一墨,清新雅逸,書肇自然,程興林書法印象,書法作品,

書家藝評

品讀一墨

○張寶申
與一墨先生的結識,是在山東某地舉辦的一次桃花節上。為增添桃花節的文化色彩,主辦方邀請了北京的幾位書畫家前去揮毫潑墨,增添詩意。我乃書畫的門外漢,所以忝列其中,是為桃花節去寫詩助興。詩、書、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屬一家。我雖不事書畫,卻是一個熱心的欣賞者,往往能從書畫中得悟到詩的靈性。在桃花節的筆會上,我有幸欣賞到一墨先生筆走龍蛇,揮灑豪情,寫出的一幅幅書法作品,頗有閱讀詩的快意。一墨先生視我為知音,傾心相談,並乘興惠贈墨寶,以及《程興林書法》冊頁。由相識而相知,我們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
一墨先生本名程興林,他為什麼給自己起了個“一墨”的“字”哪?中國人素來對起名是很重視、很講究的,乃至《姓名學》已成為一門學問。很多作家、藝術家、書畫家的筆名、藝名、字、號,都有些講究和趣味,成為研究者的一個課題。那么,興林的“一墨”之“字”,也有什麼講究和趣味嗎?他是表達自己一生臨池學書,矢志不移?還是把自己喻為墨海中的一滴?或是內中有什麼禪機……我油然對“一墨”產生了興趣,浮想聯翩。
“萬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從“一”肇始,從“一”起步,進而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在不斷前進中,一步步攀登,迎來“峰高千仞,終可登臨”。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貴在堅持。耐得住“十年寒窗無人問”,才有可能“一舉成名天下知”。興林的學書之路,就是從一起步,經過十餘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今日之成就。興林少年時就對“寫字”產生了興趣,開始了“一”的起步。他18歲離別家鄉參軍入伍,軍旅生活的緊張、忙碌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對“寫字”的興趣卻絲毫未減,並從興趣轉為對書法藝術的痴迷。他陶醉於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王鐸等大家的碑帖墨跡中,潛心研習,孜孜不倦。他利用在部隊電影組當放映員的便利,一個人靜靜地躲在屋內臨習古帖。這時,他是不是就立下了一生墨緣,志在高峰的志向呢?
北宋大文學家晁補之在《雞肋集》中論書法時,說:“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得。”有了興趣,繼之勤奮,把字寫得有模有樣,並非難事。而要把字寫成藝術,寫出神韻,由“法”成“妙”,就需要天賦、悟性、學識、修養,乃至禪境了。興林性格開朗沉穩,行事踏實,不事張揚,利用一切機會,修煉自己的“法”外功夫。在北京上軍校期間,他除了完成專業功課,業餘時間全“泡”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廣泛吸收文化的營養,虛心學習他人之長,積蓄自己的學識、修養。他還參加了歐陽中石首都師大書法班的學習,有了機會向諸多書壇大家請教。他無時無刻都在努力地把自己的“一墨”,融入中國浩瀚的書法大海。
“天才來自勤奮,偉大出於平凡”。這是我個人學習文學創作50多年的“座右銘”。我想,其用在興林身上,更為貼切。興林18歲入伍,從普通戰士又考上軍校學習,軍旅生涯14載又轉業到地方工作,進京安家落戶。在生存環境不斷變遷中,他從一個毛頭小伙步入而立之年,還要成家立業、娶妻生子,這該耗費多少財力、物力、精力啊?但他始終沒有停止過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和修煉,且一步步漸入佳境,有了長足的進步。他的書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各種展覽,並屢屢榮獲大獎,還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同時還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書畫協會秘書長。這該是對他立志一生臨池學書,不斷進取,最好的詮釋了。我相信,他對書法的“妙必其胸中之所得”,當有了更深的領悟。
《老子》中,對“一”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興林此生能得“一墨”,我看足矣!
品讀一墨,。妄加猜想,不足為憑戲言了!
(該文在2011年7月29日書法報第22版《蘭亭》上發表。)
————————————————————————————————————————————
作者簡介:張寶申,回族,中共黨員。中國評劇院國家一級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在工廠工作21年。196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詩集《四月草》、《彩色的愛》、《歲月剪影》;散文集《藝文散記》;中短篇小說集《黑大俠情話》、《張寶申小說散文選》;劇本和電視劇《銀河灣》、《情戀萬家》、《陳州遺恨》、《西部熱土》等。詩歌《廠區飛出早春的歌》獲1981年北京文學獎。現代評劇《黑頭兒與四大名蛋》獲1991年中宣部首屆“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二屆文華新劇目獎和曹禺劇本獎。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1995年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

清新雅逸

————程興林書法賞析
程興林原是一名軍旅青年書家,後轉業到地方工作,供職於國家機關報社。我與他相識已有幾年,其為人謙虛坦誠,思想暢快活躍。說話雖不多,但談及書法話題,主張見解不少,流露出他對書法認識的深度與高度。
程興林有紮實的書法創作根基,他的書法沿著帖學一脈遞進,曾較長時間反覆臨習王羲之《聖教序》、《十七帖》、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等,而對於明清諸家,如王鐸、倪元璐、黃道周等也心摹手追,以求博採眾長,兼收並蓄,著力在古人作品中吸取營養,規範法度。他還注意對照古人力作,細心揣摩名家精品,在古人與時人之間尋求與自身相結合的書法創作道路。
魏晉文人墨客那種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韻律天然,近乎於詩情畫意般地灑脫風騷影響和滋潤著他。從程興林的作品中透露折射出的內心世界,不難看出他作品中的精神內涵與二王書風頗為靠近。他在試圖體驗其瀟散簡遠,意氣平和;或痛快暢達,氣息綿綿;或從容細膩,禪佛境界的理想淵源,勤奮臨帖,耕耘不掇,以質樸無畏的心態,勇於開拓的情懷,紮實勤奮的治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進取精神,在埋頭歸納和整理當代名家典集。他較快地在頭緒繁雜的諸家名帖中理出了一條創作思路,將坐標定位在清新尚韻上。難怪有人在分析程興林的作品時說:“他的作品有魏晉韻致的清新雅逸,又有宋元名家的瀟散簡遠,意態平和,給人以美與自然的享受”。
從審美的觀點來看,書法的創作繼承和發展其重要性之一便是雅俗共賞。程興林的書法當屬此類。他崇尚立法貼近古人,但還是追求易識易懂,易被廣大群體所理解和接受,從程興林的作品中反映出其包容的傳統文化品格和人文情懷。他喜歡細膩而不甜膩,秀美而不嫵媚,幽邃而不乏味,艷麗卻無粉氣,耐看耐識的作品。基於此,他在平和簡靜的運筆中也不失放縱似的大膽處理,偶有情致發揮,亦能一展率意和縱橫馳騁的筆能,顯示出經過系統訓練的積累所具有的審美與駕馭能力。
程興林的書法除了在用筆體上進行著刻苦的探索和實踐外,他還重視章法構成的安排。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不單是指筆法和結構上的完美和精到,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形式的選擇和章法的安排,他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在關注和學習借鑑傳統創作形式的基礎上,還精心調整和謀劃著名作品的形式處和章法的處理,力求形式活潑新穎,有獨特的視覺效果,有打動人心處。
程興林的書法創作在不斷求進,曾多次在大型書法活動中獲得榮譽,倘若能夠再進一步貼近古人經典,加強與古人經典的對話,我想,他定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以展示其更大的作為。
(作者:張坤山,海軍創作室書法創作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

書肇自然

——程興林的書法藝術初探
◎徐鎖榮
人在滾滾紅塵里,結識一個朋友,其實就等於是在書架上購得一本書,有的書帶回家,沒看幾頁,就讀不下去了;還有的讀過之後,有上當的感覺,只好悄悄將其扔掉;還有的你初看幾頁,似覺著恬淡,可越往下讀,就越有滋味,讀到到後來,竟才發現,是遇著了知音,於是便將其揣在懷裡,反覆閱讀。失意時,你閱讀他,能給你以溫潤;得意時你閱讀,他令你自謙。不僅能讀出春花秋月,還能讀出滄海桑田。
我和興林,交往有年。記得我們曾是首師大書法班的同窗,上創作課時,他曾交過幾幅行草作品,一看用筆和結體,是從米元章《蜀素帖》里探得訊息,又用二王風神,雖尚顯稚嫩,卻頗顯天真爛漫。我們曾同坐一桌聽課,跨越三千年書法崇山峻岭,有過交談,興林對書法,有著自己的追求,他說:學書是終生的學業,需要長期浸潤和修養。記得有一次,他從書包里掏出一方用宣紙包著的石頭,悄悄送到我面前,讓我看看,我打開層層包裹的宣紙,竟是給我治的一方印章,雖是粗頭亂服,卻也頗見才氣,刀法也中規中矩。
看著這方印,我心頭不禁一熱,興林者,性情中人也!所謂性情,於藝唯求真善美,於人只圖誠信真。他給我治印,純粹是出於一種同窗情,金石心,非他求也。古人云:書道者,人道也,心道也。古人曾有學書先學做人之訓,蓋書法與為人,乃如一轍也。
負笈求學兩年,能交上興林這樣的書友,是我人生一大緣份。興林對二王書法,如《聖教序》《十七帖》孫過庭《書譜》作過深入研習,小楷則以魏晉唐諸多墨跡法帖為乳息,我見他的一件小楷作品,參以顏真卿小字《麻姑仙壇記》,追求空靈灑脫禪宗之氣。
興林從軍隊轉業到地方,環境改變,崗位轉換,對書法的追求卻是一如既往,行草作品入全國第九屆書法大展,憑著自己的實力,加了中國書協。其書風也日臻成熟,風格趨於雄渾與灑脫。前些日子,他用電子郵件給我發來一組作品,藝術造詣更趨成熟,我相信一個痴情的追求者,終會修得正果。
記得前些年,一位老書家曾對我說過:“書法是文人修道的法事”。所謂法事,應該是像出家的僧人那樣,清心寡欲,天天做著日課。書法是一門寫到老,學到老的藝術,想速成,或者是一夜成名天下知,都只能是痴人做夢。當代草聖林散之,生前曾寫下這樣一句詩:笑把浮名讓世人。正是讓掉了很多浮名,林老才能潛下心來,寫自己的字,做自己的學問,在狂草領域獨領風騷。
《書譜》云:“寫《東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麗。《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孫虔禮之高見,告訴我們一個道:書法是一門靜功,是心靈修煉,急不得也躁不得。相信興林會堅守著這片神聖的精神境界,寫出自己的面貌來。寫到此,隨附春月在故鄉草就的一首學書詩,呈於興林共勉:
一城春雨三餘堂,
杏花陣陣伴墨香。
只緣識得右軍面,
老夫聊發少年狂。
興林要出集子,囑我寫點文字,信筆所至,不知所言當否?
已丑年冬月於四川蜀道途中,時值雨雪霏霏今我來矣
(徐鎖榮:原海軍航空兵創作室主任,一級作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程興林書法印象

近幾年來,程興林這個名字似乎快被書法圈內人淡忘了,有兩個原因:其一,他忙於轉業到地方安置,大部分時間用於人生的第二次擇業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落定國家部委工作;其二,沉心修煉,日臨夜摹,在古帖中尋找傳統,沿著自己既定的書法方向不懈努力,靜靜追求。我以為,這種被人們暫時的淡忘不一定是個壞事情。
前些日子,興林說想出個書法集子,給我信箱里發了幾件作品,讓我看後很吃驚。在我的印象里,行草書一向是他的書法“主語”,小楷書是我第一次見到,可用清新雅逸來形容它,我認為並不亞於他的行草書。
先說說他的行草書。其主要取法於二王,曾從二王手札和章草古帖中受益頗豐,同時揉入近現代書家之形質,既守傳統,又具時代氣息。其書結字並不一味強調中宮的緊湊,正是這種不經意的鬆動,帶給人們的是一份輕鬆和愉悅,與快節奏的生活頻率形成融合,莫不是“天趣”?他在經營作品時還十分注意章法開合的變化,通篇作品韻律跌宕,氣息通暢。書法作品是否上乘,我覺得用筆是關鍵。興林很注意用筆的使轉、提按、疾緩和潤澀,在其大草作品中時有用筆破碎和粗糙,除了表現作者書寫過程中的情感宣洩,更多的還是作者的一種輕鬆與自然的本真。
再說說他的小楷書。主要取法晉書和唐楷,筆意在鐘、顏左右,他曾在這不穩定的程式中徜徉與探索,有一份“生”的感覺。古人有云:畫怕生,字怕熟。但正是這份“生”的東西帶給讀者的是一份恣肆與率意。也許小楷受自身行草書的影響,其書散淡,有種在品茗中休閒的感覺,儘管如此之逍遙,但半點沒有降低作品的格調,我倒覺得他更應多側重些小楷了,這也許是我鐘愛楷書的緣故吧。
興林是個善於思索的書家。他不但注意總結前人的優長,還十分用心剖析自己。他認為:“書法創作是後人在研究古人書法時,人為地加了一些個人審美因素。實際上,書家在創作過程中,或許只是即興而書,一種忘我的狀態所表現出的一種輕鬆愉悅的意境而隨機生髮的藝術佳境罷了。”我覺得他講這番感悟是他多年的實踐與研究的心得,是認真思考過的。他通過多年的探索與追求,興林已基本找到了自己的書法語言。近些年來,其書作多次在全國書賽中入展獲獎。在為之欣慰的同時,也衷心地期冀他多與古為伍,更深地在傳統中汲取養份,相信他在書法的道路上一定會走得更實更遠。
(作者:張維忠,軍旅書法家,首屆蘭亭獎獲得者)

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