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皓

程新皓

程新皓,男,1985年出生於雲南昆明,201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作為藝術家,現生活工作於雲南昆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新皓
  • 外文名:ChengXinhao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雲南玉溪
  • 出生日期:1985年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職業:當代藝術家
  • 代表作品:“致海洋”系列(2018-)、“陌生地形”系列(2013-)、“來源不同的時間:來自茨滿村的圖像”系列(2015-2016)、“對一條河流的命名”系列(2014-)
  • 主要成就:2017年獲第六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
  • 分類:當代藝術
  • 代理畫廊:Tabula Rasa Gallery
藝術特點,藝術履歷,個人展覽,群體展覽,獲獎經歷,主要作品,出版物,人物評價,

藝術特點

他的作品通常基於長期的田野調查,並均與故鄉雲南相關。通過身體在場的工作方式,程新皓使用錄像、裝置、攝影與文字等媒介,體察不同來源的邏輯、話語、知識與其背後自然、社會、歷史及鑲嵌於其中的行動者們之間的復調連結。

藝術履歷

個人展覽

藝術家個人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
具體地點
地理區域
2021
Pro Helvetia 2020 studio residency(駐留項目)
-
蘇黎世,瑞士
浮木沉石
Tabula Rasa Gallery
北京,中國
2019
Gasworks curitorial residency(駐留項目)
-
倫敦,英國
2019
Meadows bee farm residency(駐留項目)
-
佛蒙特,美國
2019
對一條河流的三次摹寫
1903空間
昆明,中國
2019
愚人金
OCAT深圳館
深圳,中國
2018
陌生地形
第三屆寧波國際攝影周
寧波,中國
2017
來源不同的時間:來自茨滿村的圖像
假雜誌圖書館
寧波,中國

群體展覽

藝術家群體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
具體地點
地理區域
2021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上海)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上海,中國
Air Waste Health Water Energy Soil
Gleis 70
蘇黎世,瑞士
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 (參展, 群展)
銀川當代美術館
銀川,中國
2020
文獻集:七個線索
泰康空間
北京,中國
格物致知
廣東時代美術館
廣州,中國
忍不住轉身
中間美術館
北京,中國
自由聯接——2020 OCAT X KADIST 青年媒體藝術家展覽
OCAT上海館
上海,中國
2019
回致:天空與萬物
Gasworks
倫敦,英國
末路斜陽——“聲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中國
StreamChapter 5
SouthWindham
佛蒙特,美國
生活套用
昊美術館
上海,中國
2018
工作——來自5位藝術家的實踐
Tabula Rasa畫廊
北京,中國
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1976-2018)
OCAT深圳館
深圳,中國
Documenting China, Story of Change
Photoville 2018
紐約,美國
地緣筆記
昆明當代美術館
昆明,中國
2017
疆域——地緣的拓撲
OCAT上海館【已搬遷】
上海,中國

獲獎經歷

藝術家獲獎經歷
年份
獎項
2017
阿比蓋爾·科恩紀實攝影獎學金
第六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
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作者書獎(入圍)
2016
新銳攝影獎(入圍)
光圈基金會 “ 第一本攝影書 ” 獎(入圍)
2015
資生堂攝影獎
三影堂攝影獎(入圍)

主要作品

藝術家主要作品
作品名
作品圖
形式/材料
尺寸
年份
著作權聲明
還歸何處2
程新皓
雙屏錄像
37'09”
2021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提供,受藝術家著作權保護
延長線
程新皓
單屏錄像
10'53”
DerRhein
程新皓
單屏錄像
35'31”
平行線條的透視法
程新皓
單屏錄像
21’23”
2020
銀…及其它元素
程新皓
四屏錄像
18’21”
堆聚石頭有時
程新皓
單屏錄像
18’11”
在否定之處停留
程新皓
單屏錄像
3’21”
來自鐵路的 24 封郵件
程新皓
藝術家書
120*195*30mm
致海洋
程新皓
單屏錄像
49’56”
2019
懷抱有時
程新皓
單屏錄像
9’07”
過河(南盤江)
程新皓
單屏錄像
10’35’’
還歸何處
程新皓
三屏錄像
40’03”
我想拍一部電影
程新皓
單屏錄像
43’53”
2018
月升
程新皓
單屏錄像
4’37”
第三條線
程新皓
單屏錄像
9’07”
過河(盤龍江)
程新皓
單屏錄像
4’56”
風往南刮
程新皓
單屏錄像
16’39”
我將把鹽灑滿你的土地
程新皓
三屏錄像
6’40’’
2017
我叫阿跳
程新皓
單屏錄像
7’51’’
來源不同的時間:來自茨滿村的圖像
程新皓
藝術項目
2015
對一條河流的命名
程新皓
藝術項目
2014

出版物

藝術家出版物
出版時間
出版物
出版社
2020
來自鐵路的24 封郵件
假雜誌
2017
來源不同的時間:來自茨滿村的圖像
假雜誌
2016
對一條河流的命名
假雜誌

人物評價

楊雲鬯(人類學研究者)
“像人類學家一樣工作”(working as an anthropologist)正是程新皓有意識地強調田野調查法在其藝術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事實上,這種對方法論的強調,本身就呼應了人類學家以田野調查和民族志來界定本學科的做法。除了對本土社會中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現代性和城市化等話題有著長期興趣以外,程新皓對生物和地理的熱情讓他的田野調查充滿了博物學式的實物收集(動物、植物、地質等)。這種對“非人”(non-human)的格外關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的“行動者網路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它致力於挖掘物的能動性,把非人和人都看做是具有能動性、被各種關係聯結成網的點陣。對於地貌和植物的痴迷,也會讓人想到一本近年來在人類學界和藝術界都相當有曝光率的作品《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在這本由人類學家安娜・秦(Anna Tsing)撰寫的民族志中,日本的禮物和餐桌文化中極具“稀有”“珍貴”等象徵意義的松茸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產業鏈以及在這條產業鏈以下脆弱的生態環境的多重隱喻。粗看之下,程新皓的田野調查實踐似乎還非常“與時俱進”,跟風靡人類學界的時髦理論遙相呼應,但如果就這樣簡單粗暴地做橫向比較,我們其實很容易會錯過他在審慎地運用田野調查方法進行藝術生產的過程中所創造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藝術”(the art of methodology)。這種“藝術”與我們今天定義的當代藝術不同,應取art在成為“藝術”以前更為質樸的定義,即“技藝”。
胡昊(藝術研究者)
收到《來自鐵路的二十四封郵件》的成書時,“致海洋”計畫已過一年有餘。此時此刻,世界尚未從新冠疫情的打擊中復甦。劇痛、謊言和狂歡共同編織的彌天大網,足以擾亂個體的真實感受。我不由得想起程新皓在第十一天的郵件中對“時間和地理的混亂感”的描述:“經過長時間的徒步——比如徒步十天之後——當下的時間和之前的時間開始交疊,無法區分,於是這樣的長途旅程就不再是線性的狀態,而變成不斷回溯,又不斷湧向當下的嵌套循環。”如今看來,“時間和地理的混亂感”像是對整個2020年的一次小型的、個人的預演。人們正在漫無止境的徒步中喪失感知世界的能力,遺忘曾經持守的道德,及與之相關的各種行動。在當下這個時間點,“致海洋”的意義恰恰在於,提醒人們應該如何對抗這種廣泛的失落,和由此而來的虛無——具體的經驗、巨細的丈量,以及應對經驗和量衡被推翻時的想像力:“我不知道為何是這樣。前兩個月在伊朗待了二十天,大概一周左右時就發生了之前說的那種時間和地理混亂感。而這次並沒有,我開始懷疑,是否是這條指向大海的鐵路本身變成了尺子,以至於我可以把不同的時間和記憶錨定於其上?”
王歡(藝術家、策展人)
在程新皓長期關於莽人這個邊疆的少數民族群體的項目《還歸何處》中,他以一種近乎執拗的方式將一根原本屬於上游的木頭歸還原處,以此表征對其民族身份差異的回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