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峰(焦作師專教授)

程峰(焦作師專教授)

程峰,男,1965年出生,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主任、教授。他致力於焦作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懷商的歷史與文化》等學術著作20餘部,完成省廳級課題20項。2010年以來,他堅持每周義務舉辦覃懷文化沙龍,傳播焦作文化。他還犧牲休息時間,徒步進行田野調查,足跡遍及焦作各地。他曾作為出鏡專家在中央電視台《河內名郡》、《國寶檔案》等專題片中介紹焦作歷史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焦作
  • 出生日期:1965年
  • 職業焦作師專學報編輯部主任、教授,覃懷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 學位/學歷:教授
  • 專業方向:焦作歷史文化
  • 職務:教授、副所長
  • 主要成就:焦作師專教授、覃懷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 學術代表作:《覃懷文化論綱》《覃懷歷史人物傳略》《懷商的歷史與文化》《竹林七賢遊歷地調查研究》
程峰:在“文化苦旅”中放歌,記者手記,為什麼要乾,利用休息時間去乾,數年如一日去乾,克服困難去乾,嚴格按學術規範去乾,成效如何,

程峰:在“文化苦旅”中放歌

程峰,1965年出生,現任焦作師專學報編輯部主任、覃懷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程峰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及焦作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已在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根據自己的學術積累,他撰寫出版了《覃懷文化論綱》《覃懷歷史人物傳略》《懷商的歷史與文化》《竹林七賢遊歷地調查研究》等學術著作。
程峰程峰
他25年傾情覃懷文化研究,先後獲得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焦作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焦作市第六屆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
他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及焦作歷史文化研究,參與焦作旅遊文化、太極拳文化、民俗文化的調研、開發工作,先後發表《焦作府城早期商城發現的史學價值》等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覃懷文化論綱》等著作20餘部。他,就是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主任、覃懷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程峰。
從參加工作開始,程峰就對焦作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工作之餘,他通過各種渠道研究焦作的歷史文化。在研究的過程中,程峰感到了一種緊迫的危機感。經歷懷商文化的當事人相繼去世,知情人越來越少,懷商時代的遺存物品也快消失殆盡了……作為歷史文化研究者,程峰要為後人保存文化記憶,為文化傳承事業儘自己的力量。
此後,程峰將所有業餘時間都利用了起來,傾情投身於懷川文化的研究中。通過近十年的研究,程峰在業界首提“覃懷文化”這個概念,並希望編寫一部關於覃懷文化的學術著作,讓更多人了解覃懷文化。
程峰的想法與河南理工大學老師楊玉東一拍即合。2003年暑假,兩人用一個假期的時間對焦作的歷史文化進行了全面梳理,隨後出版了《覃懷文化論綱》一書。
2004年,程峰在學校專門開設了地方文化課程,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焦作歷史文化。隨著課程的開展和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同事、學生對焦作歷史文化感興趣,紛紛加入到這個研究團隊。
2006年,由程峰牽頭,焦作師專成立了覃懷文化研究所,並將研究所的工作列入學校發展規劃。隨後,古建築、地方戲曲、民俗等方面的老師相繼加入研究團隊。為了培養研究人才,2010年4月份,程峰舉辦了覃懷文化沙龍,以此為載體,服務研究所人員的科研工作。如今,覃懷文化研究所獲得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榮譽稱號。
為提升研究層次、擴大學術影響力,程峰利用休息時間,走進焦作各縣市區的田間地頭,收集民間故事與傳說,記錄地方戲曲的歷史與現狀,尋找現存的歷代碑刻等資料,為下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測量、照相、清洗碑面、上紙、打制、上墨、拓制,一整套程式下來,程峰一蹲就是一整天。將一個碑刻拓制完成後,他往往手臂發麻,渾身酸痛。在採集資料的過程中,交通問題成了程峰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如果村莊在公交線路上還好說,但程峰尋訪的很多村莊都較為偏僻,遠離公交線路,他只有徒步跋涉,每天步行20多公里是家常便飯。
如今,他帶領研究團隊已經收集碑刻拓片300餘張、相關歷史照片1000餘張,為更好地傳承焦作歷史文化奠定了基礎。

記者手記

“我只是一個熱愛地方歷史文化的普通學者,只要我的工作能為地方文化研究者提供一點有價值的資料,為後人保存一點文化記憶,為傳承中華文化乾點實事,就非常滿足了。”採訪中,程峰的這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
程峰在學術研究領域很成功,但他也有自己的遺憾,那就是疏於照顧家人的愧疚。程峰的愛人告訴記者,她已經十多年沒有和程峰一起享受過周末了,因為周末的程峰往往在收集歷史文化資料的路上。
25年來,程峰就是憑藉這樣一腔熱情,享受著“文化苦旅”,傳承著覃懷文化,實現著人生價值。

為什麼要乾

從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在從事覃懷文化的研究,算來也近二十五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得到了學校領導的支持和幫助。大家知道,我們學校是一所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因此,我的工作也契合了學校的發展要求。尤其是,學校“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更緊密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互動,通過參與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教學科研與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大力培育學校的優勢”,“實現學科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緊密結合”。這更堅定了堅持研究的決心和努力奮鬥的方向。
不過,話又說回來。學校的規劃是個整體的規劃,並不是為某一個人規定的。具體到個人而言,可以乾,也可以不乾。那么,我為什麼要乾呢?人們時常不甚理解。
每當在鄉下調查時,總是遇到村民異樣的眼神,打量著與他們不同“異鄉人”,總是被詢問“你們是乾什麼的?”有時,我們的解釋,他們聽不懂,不被接受,所以乾脆自稱為“跑廟的”。如此,村民似乎釋然了,我們也解脫了。實際上是一種不理解。
鑒於每次下鄉調查,非常的疲憊,非常的辛苦,有朋友就給我說:你喜歡乾就乾一些,但不能像這樣拚命。究竟不知道你為什麼拚命地乾?真的不理解。
還有人說,你教授早就當上了,為什麼還這樣執著地乾?究竟圖個啥呀?你不乾,工資一點不少拿,完全可以熬到退休。你幹了,也不多得一點。
但對我而言,想我所想、乾我所乾。只要對他人有益、只要對社會有益就行。我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為研究者提供一點研究資料,為後人留下一點文化血脈,為未來保存一點文化記憶,為傳承中華文化做點實實在在的、具體的工作。長久以來,我一直有一種責任感、一種緊迫感。如正我在《懷商的歷史與文化》一書的《後記》所說的一樣:
在我們開始調研的時候,我們深深地感到一種危機,那就是懷商資料逐漸消亡的危機;同時,也感到一種責任,那就是必須儘快挖掘懷商資料、整理懷商文化的責任。
鑒於懷商的一些當事人疾病纏身,且相繼去世;鑒於懷商的一些知情人年事已高,記憶逐漸衰退;鑒於懷商的昔日遺存遺物日益消亡殆盡;鑒於……這樣的結果可能將造成永久的遺憾:懷商的真實將永遠無法面世,懷商的歷史將永遠無法描述!一種危機感,一種“時不我待”的危機感時刻在心中縈繞;一種責任感,一種為後人揭示懷商真實的責任感時刻出現在腦海。為了不讓懷商人物成為永遠模糊的記憶,為了不讓懷商歷史僅僅溶縮成一個概念,一個符號,我們亟不可待……
這些就是我多年來孜孜以求、無怨無悔地從事覃懷文化研究的初衷和想法。面對著日益消亡的文化遺產,我無法逃避。我覺得,我有責任、有義務去收集、去整理、去保存,以盡我的綿薄之力,哪怕僅僅是一點點!

利用休息時間去乾

春節晚會有一首歌為《時間都去哪了?》,曾經引起反響,也引起了深思。我也在問自己:我的時間都去哪了?平時,我一直感到很忙,有做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題目。作為編輯部主任,學報編輯出版是我的主業,這一點毋庸置疑!從事覃懷文化研究只能算是個副業,副業就只能利用休息的時間去乾。我一直有一個心結:若上班時間,來從事研究,就是不務正業。要是去做一點東西,還真有點偷偷摸摸的感覺。因而,從事我的研究,只能利用休息時間——晚上或節假日。節假日如果外出調查或者真有其他事,那就不說了。只要不外出,只要有空閒的時間,即便是一小時的空閒時間,我也會坐下來去看點東西或去寫的東西。

數年如一日去乾

做事不易,貴在堅持。為了培養研究團隊,為了加強溝通和交流,以促進研究的深入,從2010年四月開始,於周四晚舉辦覃懷文化沙龍。希望以沙龍活動為載體,服務教師的科研工作。從2010年的四月到2014年的四月,已經堅持了四年。沒有向學校提出一分錢的補助,甚至回家的車費還得自理。但無怨無悔。
為提升研究層次,擴大學術影響,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堅持田野調查,足跡遍及焦作所轄各縣市,收集了民間的故事與傳說、戲曲的歷史與現狀、現存的歷代碑刻以及民間耆老的訪談錄音等各種資料,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取得了系列的成果。堅持田野調查,已經持續了三年多了,依然在堅持。確實很累呀!尤其對我本人來說。別的同志可能有事,不會次次參加,但我不行。如果我不牽頭、我不組織,這個調查可能就會停下來。有時也想放棄,但還有信念在支撐:不能放棄。

克服困難去乾

在調查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乃是交通問題。比如:從焦作到修武乘坐公車,這沒問題。但從修武再到每一個村莊,那就困難了。如果村莊在公交線上還好說,問題是很多村莊遠離公交線路,那只有靠徒步了。如此下來,每天調查五六個村莊,需要步行近二、三十里路程。箇中滋味只有自知!更不用說,冒著嚴寒、頂著烈日的艱難!
記得2012年的六月,已經是烈日炎炎,我們一行六人在修武調查過三個村莊之後,我們又奔向另一個村莊。已是中午十一點多,我們徒步行進在鄉間的路上。路是新修的路,剛剛鋪上柏油。太陽炙烤之後,路面都是熱乎乎的,真是上烤下蒸。而且路邊還沒有來得及栽樹,連個樹蔭都沒有。我們六人中有美術學院的一名女教師,那天連個遮陽傘也沒有帶,與男同志一樣享受著太陽的“關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必須前行。十二點的時候,我們到達第四個村莊,打算解決吃飯問題,但得到的訊息是本村沒有飯店,三里以外的另一個村才有。只好麵包就礦泉水來解決吃飯問題。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嚴格按學術規範去乾

要研究,就必須嚴格學術規範。比如,對碑刻的研究,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碑文整理。所整理的碑文要與碑文完全一致,為學術界提供一份真實的準確無誤的資料。對碑文的整理,難度較大,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便如此,還有不少圖片不清、文字無法辨認。為了準確起見,往往是一個地點需要前往數次。第二部分就是考述。其內容包括碑刻的基本信息——碑刻的長、寬、高、材質、紋飾、殘存狀況以及現存地點等等;碑刻所在的寺院、道觀的情況,包括文獻記載及現存狀況;碑文評述等。對碑刻進行考述,不僅需要時間和精力,更需要黃卷青燈的經歷,這是對學識的考驗,是對冷板凳深度的考驗。

成效如何

我一直認為,付出總是有代價的,努力總是有回報的。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根據自己的學術積累,撰寫出版了《覃懷文化論綱》、《覃懷歷史人物傳略》、《懷商的歷史與文化》、《竹林七賢遊歷地調查研究》等學術著作。應相關部門的邀請,參與《文化焦作》、《河朔名邦——焦作》的編寫工作,校注了乾隆五十四年的《懷慶府志》。應市委宣傳部的邀請,正在撰寫《焦作文化大典》的《文物典》、《經濟典》;應市懷藥辦的邀請,正在撰寫《懷商記憶》。為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曾主動與博愛、修武、武陟等縣域合作,積極挖掘縣域文化,2013年,出版了《文化修武》、《修武碑刻輯考》;《文化武陟》、《武陟碑刻輯考》的編纂工作也即將完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些年,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多次接受中央電視台、河南電視台以及焦作電視台的專訪,多次接受《河南日報》、《焦作日報》的採訪,並作為出鏡專家在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河內名郡》《國寶檔案》介紹焦作的歷史文化,還參加了歷屆太極年會、山水旅遊節開幕、閉幕式的選題會、座談會。我本人先後被聘為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市政協的專委會委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為焦作的旅遊文化產業、太極文化發展獻計獻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理論支持及政策諮詢,為文化企業提供策劃和諮詢。
總之,多年來,以文化傳承為己任,時刻牢記辦學宗旨,積極為焦作經濟社會服務,以實現傳承文化薪火的目的。下一步,將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提升服務層次,積極參與經濟轉型示範市建設,為焦作經濟社會的發展繼續獻計獻策,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