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原則
中國稅收計畫的編制原則是:
①從經濟到稅收的原則。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為基礎,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按照稅收政策法規、價格,並考慮計畫期內的各項收入增減變化因素,綜合進行研究預測。
②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尊重客觀規律,對計畫期內經濟稅源情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和全面分析,反覆平衡計算。
③積極可靠的原則。把主觀能動性同客觀可能性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人的積極因素和增產增收潛力,計畫指標訂得積極穩妥,並適當留有餘地,起到指導和推動組織收入的作用。
稅編制
程式
中國採取上下結合的編制和分配計畫程式,先自下而上提出計畫建議和意見,逐級上報,由國家稅務局編制,然後再自上而下核定分配計畫指標。年度稅收計畫由國家稅務局核定下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局執行。季度執行計畫由市、縣稅務機關根據年度計畫的要求進行安排,下達基層徵收單位落實執行。
過程
稅收計畫的編制過程實際是對稅收收入的預測,它是經濟活動預測的一項重要的內容。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國民經濟的走向與變化已不再由計畫所完全控制,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經濟結構的調整都只能以市場的需求變化而驅動,導致了我國經濟在結構上和地域上的變化日趨顯著。由此決定了稅收收入的計畫管理工作也不能再以基數加預計增長率這一傳統模式的老路繼續走下去。因此,在編制稅收計畫時,除了沿用老方法外,我們必須藉助於計算機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征管軟體”、“重點稅源監控軟體”等的作用,全面了解重點企業的生產銷售情況、資產負使情況、產品結構情況等,依據我們掌握的各種信息,採用一些數學原理,藉助數學模型,如“線性回歸法”等,對所轄地區重點企業的納稅能力進行估算。因為重點企業稅源往往占一個地區稅收60%以上,有的地區高達80% ,抓住了重點企業稅源,等於抓住了組織收入的主要矛盾。通過對重點企業納稅能力估算,我們可以大致掌握一個地區稅收收入能力的規模,挖掘稅收收入的潛力,提高組織收入的預見性和主動性。
分配
“稅收負擔率”法
稅收計畫分配長期採用“基數法”。多年來雖然保證了稅收總量的增長,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經濟與稅收直接聯繫,因此,在稅收計畫分配上,應儘快採用“稅收負擔率”法。稅收負擔率法主要以平均“稅收負擔率”和計畫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依據,計算計畫期的稅收收入計畫數它由平均“稅收負擔率”、計畫期的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偏差係數、應分攤差額和特殊因素構成。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計畫期稅收計畫=該地區計畫期國內生產總值×近年GDP計畫偏差係數×近年平均稅收負擔率+應分攤差額
“稅收負擔率”法的特點
1、該法將國內生產總值與稅收收入直接對接,體覡了稅收收入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繫,反映了“稅收來自於經濟 的治稅理念。
2、可比性強、透明度高。由於各地稅收收入計畫的制定都採用同一個對比基礎,使稅收收入計畫在地區間可比,為實現稅收計畫在地區間的平衡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和公平的標準
3、持續性強。採用近年平均稅收負擔率作為巨觀稅負。這既考慮到稅收負擔率的平均水平對稅收負擔率的代表性,又避免因使用新方法造成年度稅收收入大起大落,從而實現稅收計畫分配方法重大變化的平穩過渡。
4、可操作性強。儘管“稅收負擔率”法使用了較多的來自稅務部門以外的經濟指標,但這些經濟指標都屬於易於獲得的指標。
5、“稅收負擔率”法不具有拉動巨觀稅負上升的機制。該法對巨觀稅負的影響就取決於其對稅負上升地區和稅負下降地區的淨影響。如抑制稅負上升的程度大於抑鑭稅負下降的程度則總稅負下障,反之總稅負則上升。
調整
稅收計畫是全體稅務人員在計畫期內組織收入的奮鬥目標,檢查和考核各級稅務機關工作的依據。一經確定下達,各級均不得隨意變動,一般也不作調整,這既不科學,也不符合情理。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確實由於有重大經濟、財政、稅收政策措施變動而引起稅收變化,或遇有嚴重自然災害,以及行政區劃變動,涉及稅源轉移,影響稅收計畫完成時,可提出調整計畫的意見,由上級稅務機關作出必要的調整。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允許剔除這些變化因素,考核計畫執行情況。
檢查與考核
對稅收計畫的執行情況進行經常性的檢查,是保證稅收計畫完成的重要環節。要建立按旬掌握收入進度,按月分析收入情況並進行通報,按季、按年做出計畫執行情況報告的制度。檢查內容包括:本期稅收收入的特點,進度狀況及超收或短收的原因,重點稅源的發展變化,漏欠稅款情況,稅務機關執行稅收計畫工作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下期收入預測和保證完成計畫的措施。
稅收計畫考核是保證稅收計畫完成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接們應改變目前對計畫考棱實行的“一票否決制”,而應從是否做到
依法治稅、是否做到應收盡收,征管“七率”是否達對理想的標準等全方位進行評價。此外,還應建立以納稅能力估算為中心的考核機制。納稅能力估算就是要估算標準化稅收收入。標準化稅收收入是標準化稅基與標準化稅率的乘積。用公式表示為:
標準化稅收收入=標準化稅基×標準化稅率
雖然納稅能力不等於實際稅收收入,但兩者之問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納稅能力高的地區實際稅收收入高,同—個地區納稅能力高的時期相應的實際稅收收入高。用實際稅收收入與納稅能力規模進行比較,可以知道究竟還有多大的差距。納稅能力估算為計畫考核提供了一個客觀的評價基礎。用納稅能力作為考核的基礎,可以避免目前單獨考慮計畫完成程度出現的一榮懼榮,一損俱損的不良現象。相反,徵收努力程式的提高既是可可及的,又是永無止境的。它不僅為考核工作業績提供了客觀的標準,也為不斷進取追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措施及對策
1.實事求是,結合實際,增強稅收計畫管理的科學性。應從經濟、稅源的實際出發,緊密結合市場變化,順應市場經濟大環境的變化,遵循從經濟到稅收的原則,以“發展變化”的觀點來預測分析經濟、稅源,使稅收計畫儘量與實際稅源相吻合。為做到稅收計畫的科學管理,要努力做好涵養稅源工作。通過加強對重點稅源地區、重點稅源行業和重點稅源企業的管理,培植現有稅源,發展潛在稅源,形成梯級稅源模式,努力實現從經濟到稅收的良性循環。同時,為確保稅收計畫制定和下達的科學化、合理化、規範化,要在具體編制稅收計畫過程中,採取測算法與調查法綜合驗證,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充分考慮各地實際經濟發展情況,測算各地稅收負擔,不能一視同仁,避免簡單推算,以提高稅收計畫的準確度和合理度。
2.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增強稅收計畫分析的針對性。制定稅收計畫的人員要定期深入基層了解征管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掌握經濟、稅源結構變化情況以及發展趨勢,提高預測稅收收入的水平。要定期撰寫稅收計畫執行情況分析報告,既要分析客觀原因,更要分析主觀原因,做到有情況、有數據、有比較、有辦法、有預測、有重點,做到稅收計畫分析與稅收統計分析相結合,充分發揮現有信息資料的作用。
3.完善稅收會計管理軟體,保證計畫執行的準確性。現行稅收會計核算辦法雖以申報應徵數作為核算起點,但由於諸多方面原因,在基層稅收會計數據實際套用上,基本是以入庫數額為主,其他數據因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實性、完整性,影響了稅收計畫利用會計資料來計算稅收增減因素、測算稅收增減幅度、預測稅源及其變化趨勢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稅收會計管理軟體,進一步提高計算機在計、會、統領域的套用水平,全面真實準確地反映稅收收入、重點稅源以及欠稅情況等各類數據在各個時期的增減變動情況。
4.實行綜合評價,增強計畫考核的合理性、公正性。當計畫與實際稅源有較大的差距時,不能以計畫衝擊稅法,要綜合評價,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對各級稅務機關和稅務幹部的考評,不能完全把稅收計畫完成情況好壞作為惟一標準,要實事求是、全方位地考評,加大對執法情況監督考評的力度,促進稅收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範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