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

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

基本介紹

  •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開本
  • 裝幀
  • ISBN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040 3.5 王翬畫風濃艷而飄渺
041 3.6 纖穠之要在“隨情賦彩”
042 3.7 獻之書法“媚趣”過於其父
043 3.8 趙孟頫“繼子敬,加纖穠”
044 3.9 趙朴初書法能豐能潤
044 3.10 “緁妤”一印風情多
045 3.11 圓朱文猶印中“南帖”
046 3.12 方介堪印極纖穠之致
047 沉著品
049 4.1 劉禹錫五律極沉著穩切
050 4.2 黃庭堅七古多骨力堅蒼
051 4.3 龔自珍詩沉著痛快
052 4.4 王蒙山水筆力能扛鼎
053 4.5 石溪畫沉著恣肆
054 4.6 錢松喦用筆如老松鱗甲
055 4.7 李可染得力在“深沉凝重”
057 4.8 吳《天發神讖碑》沉著勁快
057 4.9 米書之神在一“刷”字
058 4.10 沈曾植以北碑寫南帖
059 4.11 蘇宣早得切刀之妙
059 4.12 丁敬一矯柔滑印風
060 4.13 蔣仁印尤見刀力石質
061 高古品
063 5.1 韓詩有“抗懷千載”的高格
064 5.2 孟郊詩借堯舜以反對“私天下”
064 5.3 章太炎詩發出“千年之問”
065 5.4 顧愷之的“人大于山”自具價值
066 5.5 陳洪綬“奇格寫人,石態寫樹”
068 5.6 金農以金石入畫
068 5.7 關良復“人大于山”之古
071 5.8 《散氏盤銘文》高古稚拙
072 5.9 吳昌碩石鼓文較原石更高古
072 5.10 吳子復晚年書法得稚拙之美
073 5.11 “稷門”印令人發思古幽情
073 5.12 吳子複印力追高古
074 5.13 丁衍庸印得趣於岩畫
075 典雅品
077 6.1 許國公詩多有“宮調”
077 6.2 高啟送行詩有“金和玉節”之妙
078 6.3 張之洞詩典雅厚重
079 6.4 北宋院體多典雅富麗
081 6.5 仇英為行家之高峰
081 6.6 溥儒雪景尤典雅高華
083 6.7 鐘繇小楷見典重之氣
083 6.8 館閣體自具雅正之趣
084 6.9 劉墉書見“太平宰相”氣度
085 6.10 沈尹默題耑雅正得體
086 6.11 “皇后之璽”寬綽典重
086 6.12 程邃名印雍容閒雅
087 6.13 陳巨來印典雅而婀娜
088 洗鍊品
090 7.1 劉長卿“五言長城”鍊字精警
090 7.2 柳宗元五絕峻潔之至
091 7.3 煉思與騁才難兼
092 7.4 翁同龢五律能兼洗鍊沉著之美
093 7.5 吳鎮畫竹簡勁之至
093 7.6 弘仁化沖淡為洗鍊
095 7.7 吳冠中畫妙得一“簡”字
096 7.8 歐體峻潔洗鍊
097 7.9 清王族書法別有清貴之象
099 7.10 漢玉印見洗鍊
099 7.11 黃士陵印清剛峻整
100 7.12 錢君匋發揚牧甫洗鍊之風
101 勁健品
103 8.1 曹植詩慷慨任氣
104 8.2 唐邊塞詩一掃齊梁綺靡
105 8.3 晚清也有邊塞詩
106 8.4 劉峻詩勁健中見蒼辣
107 8.5 馬遠之“水墨蒼勁法”
109 8.6 虛谷筆筆入木三分
109 8.7 潘天壽之“強其骨”
110 8.8 柳公權開創勁健之體
111 8.9 黃庭堅書法如“盪槳撥棹”
112 8.10 鄭孝胥書精悍如其人
113 8.11 將軍章以勁健為本色
113 8.12 陳豫锺印瘦硬通神
114 8.13 齊白石用刀貴痛快
116 綺麗品
118 9.1 張若虛盛唐人而極綺麗
119 9.2 錢謙益七律緣情而綺靡
120 9.3 寶廷詩綺麗背後之沉痛
121 9.4 馬麟畫綺麗中得冷、靜二妙
122 9.5 《王蜀宮妓圖》寄黍離之思
124 9.6 南田畫“秀處如鐵,嫩處如金”
125 9.7 褚遂良書生動豐艷
125 9.8 蔡襄行書清壯難掩綺麗
126 9.9 詞人書法多綺麗
128 9.10 綺麗開宗一美人
129 9.11 巴慰祖、胡唐俱得綺麗之韻
130 9.12 王福庵追求“含春不露之秀韻”
131 自然品
133 10.1 白居易詩平易中有奇致
133 10.2 “誠齋體”變奇崛為自然
134 10.3 袁枚詩於常語中見性靈
135 10.4 董源畫開自然淡盪之宗
136 10.5 黃公望畫有壽者之徵
138 10.6 陳淳寫意揮灑自然
139 10.7 黃賓虹花卉天真爛漫
139 10.8 《石門頌》“飄飄欲仙”
140 10.9 蘇軾書“無意於佳乃佳”
141 10.10 徐悲鴻書法松秀而大氣
142 10.11 “叔得意印”自然妥帖
142 10.12 趙之琛印安閒自然
143 10.13 吳熙載印極雄健而歸自然
144 含蓄品
146 11.1 《狡童》之含蓄與寄託
146 11.2 元稹二十字抵一篇《長恨歌》
147 11.3 張之洞預言清朝覆亡
149 11.4 趙雍畫寓亡國恨
150 11.5 石濤幾筆勝千筆
150 11.6 丁衍庸畫含哲理
152 11.7 虞世南書高於智永
153 11.8 《韭花帖》極蘊藉空靈
155 11.9 董其昌書不盡筆,筆不盡意
156 11.10 羅振玉石鼓尚含蓄
156 11.11 戴本孝印得古璽含蓄之致
157 11.12 文鼎一印足千秋
158 11.13 沙孟海印異於其書
159 豪放品
161 12.1 李白詩如天外飛來
162 12.2 陸放翁之放
163 12.3 黃景仁無愧“今李白”
164 12.4 梁楷潑墨之豪放
165 12.5 徐渭之狂與憤
166 12.6 石濤一筆掃千軍
167 12.7 傅抱石的醉後江山
168 12.8 張旭“揮毫落紙如雲煙”
169 12.9 徐渭書貴有誤筆
170 12.10 郭沫若書至老猶有“女神精神”
171 12.11 區潛雲郁怒橫溢於翰墨
171 12.12 “日庚都萃車馬”印之豪放者
172 12.13 錢瘦鐵印合吳、齊於一體
172 12.14 余任天用刀放縱多氣
174 精神品
176 13.1 劉禹錫“秋詞”而多朝氣
176 13.2 蕭德藻詠梅遠勝林和靖
177 13.3 函可一詩見鐵骨
177 13.4 東坡枯木蟠風霜
179 13.5 八大花鳥的方剛之氣
181 13.6 徐悲鴻馬有志士之氣
181 13.7 李邕書法尚勢下啟宋明
182 13.8 黃道周書法見其志節
183 13.9 陸維釗書如烈馬顧鳴
185 13.10 “鷹揚將軍”印有鷹揚之氣
185 13.11 羅福頤“浩氣長存”印
185 13.12 齊燕銘巨璽有縱橫之氣
187 縝密品
189 14.1 杜甫“老去漸於詩律細”
190 14.2 王安石詩“辭意深盡”
191 14.3 錢锺書“繡鞶錯彩賭精工”
192 14.4 《明皇幸蜀圖》刻畫細密
193 14.5 沈周畫極密能疏
195 14.6 張大千畫縝密而高華
196 14.7 歐陽通以峭緊立異於父
197 14.8 孫過庭草書見縝密
199 14.9 文徵明小楷至老猶精
200 14.10 梁啓超書尤堪“適獨坐”
201 14.11 汪關印縝密而飛動
201 14.12 汪泓印於難處見精思
202 14.13 韓登安印字字親和
203 疏野品
205 15.1 高適疏野率性一見於詩
206 15.2 楊維楨詩本乎情性
207 15.3 宋湘詩縱橫爛漫
208 15.4 揚無咎畫之所謂“村”
208 15.5 山水疏野,自方方壺始
210 15.6 張風之妙在一“松”字
211 15.7 蒲華之畫敢“邋遢”
211 15.8 《楊淮表記》不衫不履
213 15.9 楊維楨書法疏野奇崛
213 15.10 祝允明開晚明書法解放之門
214 15.11 方地山的“反書法”
215 15.12 “凌江將軍章”橫肆疏野
216 15.13 丁敬疏野之風難繼
216 15.14 陳衡恪印不求人愛
217 15.15 易孺印有失衡之趣
218 清奇品
220 16.1 李賀詩以奇騁才
220 16.2 汪藻桃源詩別具奇氣
221 16.3 黎簡詩境奇句奇
222 16.4 陳三立詩骨格清奇
223 16.5 李唐《策杖探梅》具見清奇之格
224 16.6 梅清山水得黃山之奇
225 16.7 陸儼少畫梅集眾妙於一身
226 16.8 《張猛龍碑》寓奇於正
228 16.9 林逋書法神清骨冷
228 16.10 王寵書法既清且奇
228 16.11 鄧承修書正極生奇
229 16.12 陳鴻壽印英邁清奇
230 16.13 趙之謙印變化無端
231 16.14 鄧爾疋印具新理異態
232 委曲品
234 17.1 “蒹葭”一詩開委曲之境
234 17.2 李商隱詩深細婉曲
235 17.3 黃節詩尚蒹葭之境
236 17.4 米畫極煙雨迷茫之致
238 17.5 李士達畫出縹渺之境
238 17.6 吳歷一圖寫盡秋思
240 17.7 漢碑額之曲折盡致
240 17.8 鄧石如書婀娜呈剛健
242 17.9 林散之書法委婉多變
243 17.10 “薄戎奴”印背後故事多
243 17.11 錢松妙用“九疊篆”
244 17.12 徐無聞精於選字
245 實境品
247 18.1 建安詩風植基於離亂之現實
248 18.2 李益詩字字寫實、字字含情
248 18.3 陳師道真知民間疾苦
249 18.4 李憲喬詩真摯見情景
250 18.5 荊浩追求山水之“真”
251 18.6 王履“目師華山”
251 18.7 嶺南派精粹在“實境”二字
253 18.8 《乙瑛碑》妙在平正
254 18.9 鮮于樞楷書平實精勁
255 18.10 桂馥隸書不尚風華
256 18.11 李文田書工穩平和
257 18.12 漢印繆篆本平實
257 18.13 羅振玉不求古不求奇
257 18.14 文字學家之印多穩實
258 悲慨品
260 19.1 陳子昂詩含無窮時空之微茫
260 19.2 梁鼎芬詩多悲慨
261 19.3 陳寅恪為一深刻的悲觀論者
262 19.4 聶詩見精神界人之悲慨
263 19.5 李成開山水荒寒之境
265 19.6 鄭思肖筆底見亡國之悲
266 19.7 黃般若筆蘸血淚寫民瘼
267 19.8 王羲之書多悲慨
268 19.9 顏真卿祭侄稿字字含悲
269 19.10 弘一絕筆的悲憫之情
270 19.11 悲盦之悲
271 19.12 亂離時代的血淚金石
272 19.13 “無咎”印背後的歷史內容
273 形容品
275 形容品之造化篇
275 20.1 王勃善於以有形寫無形
275 20.2 蘇軾妙用“博喻”
276 20.3 潘飛聲妙詠羅浮
277 20.4 張萱《搗練圖》刻畫入微
278 20.5 曾鯨畫人物“咄咄逼真”
279 20.6 任伯年人物四百年來僅見
280 20.7 “擔夫爭道”之張旭草書
281 20.8 “亂石鋪街”之鄭板橋書法
281 20.9 “老樹枯藤”之高劍父書法
282 20.10 林皋善法林木之美
283 20.11 張燕昌飛白入印
284 20.12 來楚生肖形印稱上乘
285 形容品之師古篇
285 20.13 白居易學陶“氣近語不近”
286 20.14 陳與義南渡後得“杜味”
287 20.15 范當世得山谷聲響
288 20.16 藍瑛借張僧繇以抒情
289 20.17 王時敏仿古講“法備氣至”
291 20.18 賴少其“不吃一家飯”
292 20.19 顏真卿入於王而出於王
293 20.20 何紹基臨顏在似與不似之間
294 20.21 趙之謙與何紹基之關係
296 20.22 金光先仿漢印得其神
296 20.23 鄧石如仿古後來居上
297 20.24 “福德長壽”印臨仿系列比較
300 超詣品
302 21.1 論超詣蘇軾難追韋應物
302 21.2 超詣要去“愛好”之心
303 21.3 趙熙詩之澄明高遠
303 21.4 牧溪畫能“發天地之虛靈”
305 21.5 擔當山水直寫心性
306 21.6 陳子莊畫簡淡孤潔
307 21.7 謝安書高蹤難繼
307 21.8 一山和尚書有禪意
308 21.9 謝無量書空靈明靜
310 21.10 王貴忱書意余於法
310 21.11 “春安君”印有簡靜之意
310 21.12 何震能簡淡空靈
311 21.13 胡钁印有法如無法
312 飄逸品
314 22.1 李白詩之仙氣
314 22.2 郭祥正飄逸中含至情
315 22.3 曼殊詩飄逸中寓傷感
315 22.4 “吳帶當風”為飄逸之典型
316 22.5 文與可竹飄瀟有聲
317 22.6 文蘭馨逸悠揚
318 22.7 簡書為飄逸書法之祖
318 22.8 放翁書有放逸之致
320 22.9 白蕉書如蘭亭之竹
321 22.10 徐三庚印如吳帶當風
322 22.11 方去疾印“如翬斯飛”
323 流動品
325 23.1 謝朓“好詩如彈丸”
325 23.2 蘇舜欽詩見不羈之才
326 23.3 黃遵憲詩之“流”
327 23.4 王冕梅如千溪同奔
328 23.5 王原祁畫“龍脈”蜿蜒
329 23.6 陸儼少山水滿紙飛動
330 23.7 黃般若畫山海渾一
331 23.8 懷素草書得一“暢”字
332 23.9 王鐸立軸勢如懸瀑
333 23.10 吳灝書奇縱流動
333 23.11 “巨蔡千萬”如行雲流水
334 23.12 顧苓印流動細勁
334 23.13 黃文寬印元氣貫注
335 曠達品
337 24.1 淵明以沖淡始以曠達結
338 24.2 蘇軾遷儋益見曠達
339 24.3 聶紺弩把流放當高隱
340 24.4 巨然畫平淡趣高
340 24.5 吳鎮畫得隱逸高曠之致
343 24.6 齊白石山水於曠達中見天真
344 24.7 賀知章書法見逸興
345 24.8 心學家書法俱寓見道之心
346 24.9 馬一浮筆札曠逸
347 24.10 高鳳翰病後藝境豁然
348 24.11 馬一浮“廓然無聖”見境界
349 後 記

作者簡介

羅韜,廣東新會人。《羊城晚報》編委,廣東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著有《張九齡詩文選注》、《半半集》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