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學

移民文學

移民文學就是外裔移民用所在國語言寫作的文學作品。移民文學首先來源於作者的寫作方式,並不與作者自身的語言和出身直接相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移民文學
  • 屬性:文學類型
  • 起源:德國
移民文學,後民族主義討論,家鄉與異鄉,寫作方式,作品選列,詩集,散文,小說,抒情詩,雜文,美國移民文學,

移民文學

在1985年以前還只是默默無聞的移民文學在過去的20年裡,憑藉其豐富多彩的詩化題材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是對德語文壇的一種豐富和補充,更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時至今日,一些著名的移民文學作品被廣泛閱讀,而它們的作者也以德語作家的身份頻繁出現各種媒體之上,如Feridun Zaimoglu,SAID,Rafik Schami,Terézia Mora,Emine Sevgi zdamar,Ilija Trojanow,Herta Müller,Zsuzsa Bánk。他們的作品在圖書市場上異軍突起,他們的小說、散文詩歌也成為了當代德語文學的重要作品。

後民族主義討論

移民文學首先來源於作者的寫作方式,並不與作者自身的語言和出身直接相關。而這種寫作方式的標誌特性即是文化多視角性——這在德語文學中,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只要一想到 Adelbert von Chamisso、Franz Kafka、Elias Canetti 或是Jurek Becker ,他們就從未被約束在純粹的“單一文化”範疇內。大多數被看作是移民文學的作家用德語寫作;有些人,例如那些羅馬尼亞裔德語作家,一直如是。其他的作家卻緊緊秉持著他們的祖籍語言,儘管他們長時間在德語地區生活——然而他們的文章無論是在形式上、主題上還是題材上出發,都依然從屬於移民文學。如果將研究的範疇擴展到德國之外,那么移民文學就“不僅只是民族轉化,而同樣代表著一種後民族主義討論”。
德國移民文學作品德國移民文學作品

家鄉與異鄉

1980 年,關於工作移民的文學作品,還貼著“外籍工人文學”的標籤,也正是從這時起,這種文化類型開始廣泛被德國民眾所接受。德國移民文學第一階段的重要作品包括Aras Ören、Yüksel Pazarkaya 、“PoLiKunst”協會會員的作品(成員包括Franco Biondi、Jusuf Naoum、Suleman Taufiq、Habib Bektas、Rafik Schami、Gino Chiellino等)以及 Irmgard Ackermann出版的文集。這些作品大多數是在慕尼黑德語外語學院的有獎徵文中產生,該學院於1985年第一次作為權威加入了Adelbert-von-Chamisso 獎的頒獎委員會,而這一獎項是德語文學獎項中最值得炫耀的獎項之一。在始於1980年代中葉的移民文學初級階段,許多文章多數聚焦於家鄉與異鄉語言交流、移民過程中的語言交流和文化交流、移民接納“多元文化”的德國社會問題等話題。
與他們在1985年所遭遇到的情況類似,這種文學類別在Emine Sevgi Özdamar的書里被歸納為“外國人文學”,而它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不斷發展著其多樣性。那些往往是出於政治原因被迫離開祖國的來自中歐、東歐以及東南歐的作家在1989/1990年那個“轉折點”到來之前,就已經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他們的作品在語言上和風格上通常很新穎,有時極度複雜,有時又非常貼近二戰前的文學傳統,如Ota Filip、Libuše Moníková、Zsuzsanna Gahse、György Dalos、Herta Müller以及 Richard Wagner等人的作品就非常生動地再現了當時中歐的民族對話狀況。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作家,例如自1950 年代就在德國寫作的波斯裔作家Lyriker Cyrus Atabay以及生活在漢堡日本裔作家Yoko Tawada,也受到了同樣的重視。1990年後,來自民主德國的外籍作家,如蒙古籍作家Tuwine Galsan Tschinag、敘利亞籍作家Adel Karasholi,也逐漸獲得了關注。

寫作方式

伴隨著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作家的出現,尋求擺脫“融入和析出的衝突”的需求成為一種普遍現場,而移民文學也由此逐漸融入德語文學。像Zafer Şenocak、José F.A. Oliver或Zehra Çirak這樣的作家,他們既不想被劃分成外籍,又不想被劃分成德籍。Feridun Zaimoglu 以Kanak Sprak 為關鍵字表述了整整一代德籍土耳其裔大城市青年人的生活現狀,懷抱同樣理想的還有Yadé Kara、Selim Oezdogan以及Imran Ayata。顯而易見,他們成為了後殖民主義混合文化的文學代言人。
在那些非德國文化背景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中,呈現出一種極為多樣化的跨文化創作方式。通過頻繁的視角轉換、復調式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及“歐洲中心化”的寫作方式凸現出其作品在結構上的複雜,例如Ilija Trojanows的《Der Weltensammler》以及捷克裔作家Wieners Michael Stavari那些帶有語言試驗性質的散文,再比如1978年生於波赫的Saša Stanišić的首部小說,看似一出幽默鬧劇,實則帶著濃重的自傳特點。像1970 年生於哈薩克斯坦的 Eleonora Hummel以及1973 年生於南斯拉夫達爾馬提亞地區的 Marica Bodrožić這樣的作家,因其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色,被定義為“狹義上的移民作家”。直至今日,他們的作品仍為當代移民文學做出了諸多重要貢獻。
華裔女作家湯亭亭華裔女作家湯亭亭

作品選列

詩集

Irmgard Ackermann(著): 外國人在德國. 慕尼黑,dtv 1982
Irmgard Ackermann(著): 以兩種語言生活。 慕尼黑, dtv 1983
Irmgard Ackermann(著): 土耳其德語。 慕尼黑,dtv 1984
火,生活之趣! 德國移民散文集。 斯圖加特,Klett-Cotta 2003
Hülya Özkan / Andrea Wörle(著): 像我這樣一個外國人。 慕尼黑,dtv 1985

散文

Imran Ayata: Hürriyet 戀愛快車。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2005
Marica Bodro i: 狄托死了。 法蘭克福,Suhrkamp 2002
Marica Bodro i: 集風人。 法蘭克福,Suhrkamp 2007
Dimitré Dinev: 頭頂上的燈。 維也納,Deuticke 2005
Luo Lingyuan: 你為了我的兒子從 5 樓飛! 慕尼黑,dtv 2005
Sudabeh Mohafez: 沙漠天空 星星國度。 漢堡/蘇黎世,Arche 2004
Herta Müller: 窪地。 柏林,Rotbuch 1984
Yüksel Pazarkaya: 柳樹巷。 科隆,Bachem 2001
Ilma Rakusa: 草原。 法蘭克福,Suhrkamp 1990
Rafik Schami: 夜的講述者。 魏恩海姆,Beltz & Gelberg 1989。 還有: 慕尼黑,dtv 1994
Feridun Zaimoglu: Kanak Sprak。 漢堡,Rotbuch 1995
Feridun Zaimoglu: 12 克幸福。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2004

小說

Zsusza Bánk: 游泳的人。 法蘭克福,S. Fischer 2002
Artur Becker: Kino Muza。 漢堡,Hoffmann & Campe 2003
Dimitré Dinev: 天使的語言。 維也納/法蘭克福,Deuticke 2003
Ota Filip: Slavia 咖啡館。 法蘭克福,S. Fischer 1985
Catalin Dorian Florescu: 盲人按摩師。 慕尼黑/蘇黎世,Pendo 2006
Léda Forgó: 我兄弟的身體。 蘇黎世,Atrium 2007
Dante Andrea Franzetti: 愛的謊言。 蘇黎世/弗勞恩費爾德,Nagel & Kimche 1996
Eleonora Hummel: 柏林的魚。 哥廷根,Steidl 2005
Yadé Kara: 柏林,祝你平安。 蘇黎世,Diogenes 2003
Radek Knapp: Kukas 先生的推薦。 慕尼黑/蘇黎世,Piper 1999
Libuše Moníková: 浮冰。 慕尼黑/維也納,Hanser 1992
Terézia Mora: 每一天。 慕尼黑,Luchterhand 2004
Herta Müller: 那時狐狸就是獵人。 萊恩貝克,Rowohlt 1992
Aras Ören: 柏林 Savigny 廣場。 柏林,Elefanten Press 1995
Emine Sevgi Özdamar: 生活是荒漠旅店。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1992
Emine Sevgi Özdamar: 黃金角的橋。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1998
Selim Özdogan: 施密特的女兒。 柏林,Aufbau 2005
Magdalena Sadlon: 只要它美麗。 維也納,Zsolnay 2006
Rafik Schami: 愛的陰暗面。 慕尼黑/維也納,Hanser 2004
Saša Staniši: 像軍人一樣修理留聲機。 慕尼黑,Luchterhand 2006
Michael Stavari: Terminifera。 聖珀爾騰/薩爾茨堡,Residenz 2007
Yoko Tawada: 一位客人。 蒂賓根,Konkursbuch 1993
Ilija Trojanow: 世界這么大,到處潛伏著拯救。 慕尼黑/維也納,Hanser 1996
Ilija Trojanow: 世界採集者。 慕尼黑/維也納,Hanser 2006
Galsan Tschinag: 白山。 法蘭克福/萊比錫,Insel 2000。以及: 法蘭克福,Suhrkamp 2002
Galsan Tschinag: Dschingis Khan 的新夢想。 法蘭克福/萊比錫,Insel 2007
Vladimir Vertlib: Rosa Masur的特殊記憶。 維也納,Deuticke 2001,還有: 慕尼黑,dtv 2005
Richard Wagner: 麗莎的秘密書。 斯圖加特,DVA 1996
Feridun Zaimoglu: Leyla。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2006

抒情詩

Cyrus Atabay: 詩歌。 法蘭克福/萊比錫,Insel 1991
Zehra Çirak: 身體訓練。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2000
László Csiba: 夜窗 – 日門。 慕尼黑,Salon-Literatur-Verlag 2007
Adel Karasholi: Abdulla 這樣說。 慕尼黑,A 1 1995
José F.A. Oliver: 芬蘭人的冬季儲備。 法蘭克福,Suhrkamp 2005
José F.A. Oliver: 棲身處。 法蘭克福,Suhrkamp 2006
SAID: 外皮,梨子夢。 慕尼黑,C.H. Beck 2002

雜文

Marica Bodro i: 星星繼承,星星掉色。 我的德語中的生活. 法蘭克福,Suhrkamp 2007
José F.A. Oliver: 我的紅柱石黑森林村莊。 法蘭克福,Suhrkamp 2007
Ilma Rakusa: 走向語言。 德勒斯登 Chamisso-Poetikvorlesungen 2005。德勒斯登,Thelem 2006

美國移民文學

美國的所謂“移民文學”其實是指外裔移民用英文寫作所發表的作品。
美國移民文學作家,最著名的一是《洛麗塔》作者納博科夫(V.Nabokov),他的母語是俄語,用英文寫作並不容易,但是《洛麗塔》文筆雅俗共賞,他被捧成為美國文壇明星。另一是波蘭裔的柯辛斯基(J.Kosinski),他以二戰難民身份逃來美國,以英文小說《上了漆的鳥》(The Painted Bird)出名,甚至當過國際筆會美國分會主席。可是後來有人著文揭露,他的想像力雖極為豐富,但英文程度不足,小說乃僱人捉刀寫成。此秘密泄露後,柯辛斯基鬱鬱不樂,終而自殺身亡。
華裔作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湯婷婷譚恩美兩位。她們二位不但擁有大群讀者,而且甚受評論家讚賞。但她們是第二代移民,出生於美國,英文不成問題。受注意者是她們著作的題材。她們寫自己的母親,以及母親所講的中國傳統神怪故事。譚恩美新作是《救魚出水》(Saving Fish From Drowing),又獲好評,立即升入暢銷書榜。評論家稱揚它的內容已脫出以中國人為背景的圈子。
移民文學作家中印度裔出名的很多,但他們在印度所受的是英文教育,他們的英文寫作能力無異於湯婷婷、譚恩美。華裔第二代移民作家很不少,另有一位值得一提的是任璧蓮,她的作品也頗獲好評,但尚未能登上暢銷書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