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移動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編輯推薦:除了補習、考試,教育有沒有其他可能?除了委屈、憤怒,孩子有沒有其他的成長之路?如果曾在茫然與淚水主估殼中長大,我們能不能別讓孩子走相同的路?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從《移動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中尋找答案。
作者簡介
李崇建,畢業於東海大學中文系,曾任體制外中學教師七年,目前結合文學與親職教育工作者,在台中市設立“千樹成林”作文班,並擔任香港自然學校顧問、台北市另類教育促進會課程發展核心教師。作品曾獲教育部文藝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玉山文學獎等三十餘獎項。目前出版有小說集《上邪!》、《沒有圍牆的學校》(與甘耀明合著)、《
移動的學校》等。
媒體推薦
教育似乎不是只有一條對的路,如果可以用更寬闊的視野看待孩子的學習,也許我們會有許多美麗且意外的發現。
——李崇建
《移動的學校》里的櫻桃梗、蘿蔔泥、愛火車的卡路里,還有用左手寫字的小明和阿福……我們看到,在這些精靈一樣的孩子身上,全人關注的不僅是健康的身體、向善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孩子精神的獨立和對於自我的追尋。
——一線教師
跟孩子一道慢慢地讀《移動的學校》,然後分享其中的樂趣,有時我們同時被書中的一些故事打動,然後捧書相望,靜靜地,感動不止……
——一位母親
圖書目錄
Part 1 輔導
輔導不等於說教或說服1
表達自己(上)3
表達自己(下)8
小說家的帽子1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20
柔軟不等於軟弱24
師生間的戰火31
心靈的攝影機37
Part 2 開放教育現場
學生,幫幫忙吧!45
老師被放鴿子50
愛火車的少年55
我的馬戲班58
左手的天空65
如何解“套”?72
白先勇與藤井樹75
不被框住的創意79
說故事的人85
從《丟丟銅》開始92
Part 4 登山與旅遊
最大膽、美麗的教學101
站上世界盡頭106
成年禮旅行116
Part 5 藝術課程
處處遇見“美”123
身體力行的“美”128
肢體獻祭133
風雨戲劇課141
Part 6 自治精神
校長鞠躬道歉153
啞鐘傳奇154
圖書館無人157
處罰,有用嗎?159
黑板在走廊上睡覺——次文化的空間162
Part 7 體制外的彷徨
進步的力量171
簽訂學習契約172
犯錯的空間177
推薦一
謙卑、敢行與參化——教育美學在全人另類學校的開顯185
推薦二
全人存在的意義—一從波德萊爾的詩談起199
後記
希望的種子209
文摘
就像這一次,當我正為孩子的書信努力時,櫻桃梗善良的個性,不翻嘗朽歸大可能在此時澆下一桶涼水。我思索她以往表達的習慣,便詢問她:是否在表達關心?櫻桃梗靦腆地點點頭,表示不用那么辛苦用信紙列印,用A4紙當信紙也很好。
但她的關心有時會讓人會錯意,為什麼她不直接表達呢?櫻桃梗說:“我怕好意被拒絕。”
從某種程度來看,櫻桃梗迂迴地表達關心,是不被他人接受時避開可能的尷尬的機制。史托的《孤單:回歸自我》中說:“殼辨逃避的行為,是兒童保護自己免於慌亂的反應,這個觀念會延伸到成人的生活中。”
我可以理斷提籃解這種情況,當我年紀還小的時候,也常遇到類似的處境,怕自己的善意為別人拒絕,顯得尷尬,不知所措。就像我成年後,在公車上遇到老人,想讓座,卻又怕被拒絕,在讓座與不讓座的內在衝突中,感到慌亂。
盧梭有一句話:“為什麼你們要聽嘴巴說出來的字詞呢?一句話是什麼意思,不是由嘴巴來掌管的。”這位啟蒙時期的法國詩人,最後隱遁鄉野,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動機乃因覺得遭受同時代人排斥、誤會、曲解,而不想和周遭世界發生關係。可見語言作為一種溝通媒介,卻常不能表達人內在的心意,真是令人沮喪。
但在家庭與朋友的互動中,直接而真誠地表達,核對與溝通,是免於誤解的最佳途徑,只是人經常被很多因素限制,無法正確表達心意,因而產生誤解。
後記
二〇〇五年七月,我向美麗的卓蘭山頭告別,離開全人中學,準備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我沒有太精細的規劃,只打算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完成幾本甩埋求檔想寫的書,還有幾段旅行,那是我目前很想做的事。
離校前一日,我將學生成績打完,完成所有的工作,告訴自己:結束了。收拾完行李,我坐在窗前,天空藍得莫名悵然,校園靜謐得令人感動。
在宿舍的最碑端只後幾分鐘,我靜默隨想,回憶突然壓倒性的隨風襲來。七年來的感情湧上心頭,混合複雜的感覺,不知所以然地襲來,心頭迷離恍惚一陣。
在全人任教七年,無疑是我人生至今,最美麗、最值得紀念的時光。
隨後,我陪著八十二歲的父親,到大陸探親。
序言
夢幻教育端汗轎森林
歡迎光臨本書!
當你翻開書頁,便進入一座夢幻的教育森林,也進入台灣教育史上珍貴的一頁。
這座夢幻森林,是一群有教育理想的人們建立的,孕育十一至十八歲的青少年,獨立於台灣的教育體制之外,打破了制式的圍牆,像一所“移動的學校”,讓學生能無所不在地學習,擁有寬闊的視野。即使學生畢業以後,也會將整個學校帶在身上,擁有學習的精神,不斷成長。
這所學校是:“全人”
全人位於山中,沒有圍牆,沒有體罰,異於主流的教育理念,卻有非常特殊的課程。這樣的教育環境,會孕育出什麼樣的學生?有何感人的故事?森林裡的大人與小孩,有什麼樣的挫折?
二○○四年,我和甘耀明出版了《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以親身的體驗,呈現全人的血肉,我收到的讀者回饋多半是“感動”。時隔兩年,我試圖更全面陳述全人的故事,呈現全人的骨架。我期望進入本書的讀者,能更全面了解這座夢幻森林的面貌。
全人創辦至今,已經年滿十歲,即將在二○○六年通過“教育部”立案,也意味著“她”今後可能不再是體制外學校,而是一所“另類學校”。此時此刻,為她記錄,留下十年的見證,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十年來,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已經在國內外各大學就讀,也在社會上工作,為何他們最懷念這所學校?也許答案就在本書。
我的旅程
我於一九九八年夏季,誤打誤撞,進入全人,開啟了教育生涯。
我從來都不是好學生,從小不寫功課,調皮搗蛋,大學考了四次。
出了社會,工作從最底層的泥水匠小工、工廠作業員、貨櫃搬運、酒店服務員、記者,最後到全人教書。過去的工作夥伴,在路上遇見我,問起近況,得知我在當老師,紛紛投以詫異的眼光,表示難以置信。我知道自己所走的路,不是成長為一個老師的路,難免讓人驚訝。我自己也相當驚訝,竟然當了“老師”—我以前最討厭的角色。從此一改過去的成見,對老師這個職業,感到尊敬。
我很高興,過去的經歷,並未局限我,反而為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向體制內外各教師求教,並時時覺察與自省。我的社會經驗,也使我的教育視野與眾不同,和其他教師的經驗形成互補,提供多元視野。
從一九九八到二○○五年,我在全人教書七年,親身經歷全人的發展。由於全人是理念學校,理念隨著時間及參與的人而有所改變,我期望先後出版的兩本書,能為全人做一記錄,提供給社會各界參考。我也期待,日後仍有人持續為全人記錄。因為全人的發展,是台灣教育史上一個重要的軌跡,也是社會的重要資產。
在英國,有歷史悠久的“夏山學校”;在美國,有另類創新的“瑟谷學校”;在德國,有理念特殊、傳布廣大久遠的“華德福學校”。而台灣,也有在教改風起雲湧之下誕生的“全人學校”。
導覽
如果你讀過《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一書,不需要我多說,你已經知道森林裡藏了什麼東西。只需趕緊進入書本,看看我又發生什麼糗事,經歷了何樣感動的事件。
如果你錯過《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無妨。這是一本完全獨立存在的書,你可經由我以下的導覽,更清楚本書要呈現的內容與意圖。
輔導:全人是住宿學校,處於青少年的學生,和學校的老師互動頻繁,面對困惑、挫折、沮喪時,教師如何陪伴他們成長?
輔導是一種互動、了解與溝通。教育的本質,應最重視溝通,因為教師的授課本身,便是一種溝通。教師若不能溝通,只想說教或說服,局限性便非常大,教育的成效便有限了。
因此書中呈現的真實案例,擷取了課堂、活動、生活各方面,呈現了各階段師生成長的契機和變化。
文學教育與教育現場:我是一個體制外教師,對文學課程有何反省?上起來會讓學生昏昏欲睡嗎?和體制學校的上課方式相同嗎?
在體制外學校教書,學生活潑好動,上課自由,課堂要如何經營?是否開放式的課堂,就是理想課堂呢?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妨想想,你如果被學生放鴿子,面對空蕩蕩的教室,或者,教室吵得像馬戲團,你會怎么辦?
最大膽而美麗的教學:全人最特殊的課程,就是全校一起登百岳。從創校第一年,全校師生每年登一座三千公尺的大山,持續了十年。
全人是台灣第一個將登山納入必修課程的學校。十一歲到十八歲的學生,在經歷每年的登山之後,每個人都改變了。
他們無論是面對挑戰,還是面對自我,都有更深層的能力被激發出來,也能欣賞大山壯闊之美,生命經驗更豐富了。
如果你來到卓蘭,有學生搭拇指車(免費的便車),很可能就是全人的學生。甚至,你可能看到青少年背著大背包,從台北走到台中、走在台東的海岸線、腳踏車環島,都是全人學生經常嘗試的旅遊。
因為登山,他們變得獨立,更有毅力,更懂欣賞漂流的美,更懂得獨處,更了解旅行的安全。青少年們,有了跳躍性的成長,不得不歸功於登山教育。
而登山教育與戶外教學如何在全人被討論?有何重要性?
書中有兩位十九歲的女孩攀登北美阿拉斯加與歐陸自助旅行的故事。她們獨立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態度,都令人動容。
藝術課程:藝術課程,是全人特殊課程的一部分。戲劇、肢體、攝影、繪畫、木工、陶藝、雕塑、生活……建構了全人的美學精神,而美學對生命到底有何重要性?邀請你一同鑑賞。
自治精神:學生擁有自主權,通過民主的形式,進行辯證與討論。實質上的運作以及成效,還有你意想不到的故事,都因此發生了。也有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卻也培養學生批判的精神與民主的素養。
體制外的徬徨:體制外學校都是好的嗎?沒有缺點或問題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事。
在這裡,容我揭開全人神秘的面紗,一窺全人的困難,也更真實地呈現這所學校。
何去何從?
全人於今年立案,多年來的努力,得到社會的認同。可以預料,日後學校將會穩定地發展。但立案之後,全人會繼續堅持開放的理念嗎?還會擁有以往創校時最珍貴的價值嗎?都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我在全人立案前,離開學校,卻像一個畢業生一樣,得到了全人的滋養與祝福。我仍舊登山,常自助旅行,對音樂與肢體更敏銳,心胸仿佛更開闊了。在寫這篇文章之前,還去當了十餘天的木工,學習親近生活的美,也將繼續投身教育,這些都是全人所賜。
也願進入這本書的你,有所收穫。
肢體獻祭133
風雨戲劇課141
Part 6 自治精神
校長鞠躬道歉153
啞鐘傳奇154
圖書館無人157
處罰,有用嗎?159
黑板在走廊上睡覺——次文化的空間162
Part 7 體制外的彷徨
進步的力量171
簽訂學習契約172
犯錯的空間177
推薦一
謙卑、敢行與參化——教育美學在全人另類學校的開顯185
推薦二
全人存在的意義—一從波德萊爾的詩談起199
後記
希望的種子209
文摘
就像這一次,當我正為孩子的書信努力時,櫻桃梗善良的個性,不大可能在此時澆下一桶涼水。我思索她以往表達的習慣,便詢問她:是否在表達關心?櫻桃梗靦腆地點點頭,表示不用那么辛苦用信紙列印,用A4紙當信紙也很好。
但她的關心有時會讓人會錯意,為什麼她不直接表達呢?櫻桃梗說:“我怕好意被拒絕。”
從某種程度來看,櫻桃梗迂迴地表達關心,是不被他人接受時避開可能的尷尬的機制。史托的《孤單:回歸自我》中說:“逃避的行為,是兒童保護自己免於慌亂的反應,這個觀念會延伸到成人的生活中。”
我可以理解這種情況,當我年紀還小的時候,也常遇到類似的處境,怕自己的善意為別人拒絕,顯得尷尬,不知所措。就像我成年後,在公車上遇到老人,想讓座,卻又怕被拒絕,在讓座與不讓座的內在衝突中,感到慌亂。
盧梭有一句話:“為什麼你們要聽嘴巴說出來的字詞呢?一句話是什麼意思,不是由嘴巴來掌管的。”這位啟蒙時期的法國詩人,最後隱遁鄉野,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動機乃因覺得遭受同時代人排斥、誤會、曲解,而不想和周遭世界發生關係。可見語言作為一種溝通媒介,卻常不能表達人內在的心意,真是令人沮喪。
但在家庭與朋友的互動中,直接而真誠地表達,核對與溝通,是免於誤解的最佳途徑,只是人經常被很多因素限制,無法正確表達心意,因而產生誤解。
後記
二〇〇五年七月,我向美麗的卓蘭山頭告別,離開全人中學,準備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我沒有太精細的規劃,只打算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完成幾本想寫的書,還有幾段旅行,那是我目前很想做的事。
離校前一日,我將學生成績打完,完成所有的工作,告訴自己:結束了。收拾完行李,我坐在窗前,天空藍得莫名悵然,校園靜謐得令人感動。
在宿舍的最後幾分鐘,我靜默隨想,回憶突然壓倒性的隨風襲來。七年來的感情湧上心頭,混合複雜的感覺,不知所以然地襲來,心頭迷離恍惚一陣。
在全人任教七年,無疑是我人生至今,最美麗、最值得紀念的時光。
隨後,我陪著八十二歲的父親,到大陸探親。
序言
夢幻教育森林
歡迎光臨本書!
當你翻開書頁,便進入一座夢幻的教育森林,也進入台灣教育史上珍貴的一頁。
這座夢幻森林,是一群有教育理想的人們建立的,孕育十一至十八歲的青少年,獨立於台灣的教育體制之外,打破了制式的圍牆,像一所“移動的學校”,讓學生能無所不在地學習,擁有寬闊的視野。即使學生畢業以後,也會將整個學校帶在身上,擁有學習的精神,不斷成長。
這所學校是:“全人”
全人位於山中,沒有圍牆,沒有體罰,異於主流的教育理念,卻有非常特殊的課程。這樣的教育環境,會孕育出什麼樣的學生?有何感人的故事?森林裡的大人與小孩,有什麼樣的挫折?
二○○四年,我和甘耀明出版了《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以親身的體驗,呈現全人的血肉,我收到的讀者回饋多半是“感動”。時隔兩年,我試圖更全面陳述全人的故事,呈現全人的骨架。我期望進入本書的讀者,能更全面了解這座夢幻森林的面貌。
全人創辦至今,已經年滿十歲,即將在二○○六年通過“教育部”立案,也意味著“她”今後可能不再是體制外學校,而是一所“另類學校”。此時此刻,為她記錄,留下十年的見證,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十年來,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已經在國內外各大學就讀,也在社會上工作,為何他們最懷念這所學校?也許答案就在本書。
我的旅程
我於一九九八年夏季,誤打誤撞,進入全人,開啟了教育生涯。
我從來都不是好學生,從小不寫功課,調皮搗蛋,大學考了四次。
出了社會,工作從最底層的泥水匠小工、工廠作業員、貨櫃搬運、酒店服務員、記者,最後到全人教書。過去的工作夥伴,在路上遇見我,問起近況,得知我在當老師,紛紛投以詫異的眼光,表示難以置信。我知道自己所走的路,不是成長為一個老師的路,難免讓人驚訝。我自己也相當驚訝,竟然當了“老師”—我以前最討厭的角色。從此一改過去的成見,對老師這個職業,感到尊敬。
我很高興,過去的經歷,並未局限我,反而為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向體制內外各教師求教,並時時覺察與自省。我的社會經驗,也使我的教育視野與眾不同,和其他教師的經驗形成互補,提供多元視野。
從一九九八到二○○五年,我在全人教書七年,親身經歷全人的發展。由於全人是理念學校,理念隨著時間及參與的人而有所改變,我期望先後出版的兩本書,能為全人做一記錄,提供給社會各界參考。我也期待,日後仍有人持續為全人記錄。因為全人的發展,是台灣教育史上一個重要的軌跡,也是社會的重要資產。
在英國,有歷史悠久的“夏山學校”;在美國,有另類創新的“瑟谷學校”;在德國,有理念特殊、傳布廣大久遠的“華德福學校”。而台灣,也有在教改風起雲湧之下誕生的“全人學校”。
導覽
如果你讀過《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一書,不需要我多說,你已經知道森林裡藏了什麼東西。只需趕緊進入書本,看看我又發生什麼糗事,經歷了何樣感動的事件。
如果你錯過《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無妨。這是一本完全獨立存在的書,你可經由我以下的導覽,更清楚本書要呈現的內容與意圖。
輔導:全人是住宿學校,處於青少年的學生,和學校的老師互動頻繁,面對困惑、挫折、沮喪時,教師如何陪伴他們成長?
輔導是一種互動、了解與溝通。教育的本質,應最重視溝通,因為教師的授課本身,便是一種溝通。教師若不能溝通,只想說教或說服,局限性便非常大,教育的成效便有限了。
因此書中呈現的真實案例,擷取了課堂、活動、生活各方面,呈現了各階段師生成長的契機和變化。
文學教育與教育現場:我是一個體制外教師,對文學課程有何反省?上起來會讓學生昏昏欲睡嗎?和體制學校的上課方式相同嗎?
在體制外學校教書,學生活潑好動,上課自由,課堂要如何經營?是否開放式的課堂,就是理想課堂呢?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妨想想,你如果被學生放鴿子,面對空蕩蕩的教室,或者,教室吵得像馬戲團,你會怎么辦?
最大膽而美麗的教學:全人最特殊的課程,就是全校一起登百岳。從創校第一年,全校師生每年登一座三千公尺的大山,持續了十年。
全人是台灣第一個將登山納入必修課程的學校。十一歲到十八歲的學生,在經歷每年的登山之後,每個人都改變了。
他們無論是面對挑戰,還是面對自我,都有更深層的能力被激發出來,也能欣賞大山壯闊之美,生命經驗更豐富了。
如果你來到卓蘭,有學生搭拇指車(免費的便車),很可能就是全人的學生。甚至,你可能看到青少年背著大背包,從台北走到台中、走在台東的海岸線、腳踏車環島,都是全人學生經常嘗試的旅遊。
因為登山,他們變得獨立,更有毅力,更懂欣賞漂流的美,更懂得獨處,更了解旅行的安全。青少年們,有了跳躍性的成長,不得不歸功於登山教育。
而登山教育與戶外教學如何在全人被討論?有何重要性?
書中有兩位十九歲的女孩攀登北美阿拉斯加與歐陸自助旅行的故事。她們獨立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態度,都令人動容。
藝術課程:藝術課程,是全人特殊課程的一部分。戲劇、肢體、攝影、繪畫、木工、陶藝、雕塑、生活……建構了全人的美學精神,而美學對生命到底有何重要性?邀請你一同鑑賞。
自治精神:學生擁有自主權,通過民主的形式,進行辯證與討論。實質上的運作以及成效,還有你意想不到的故事,都因此發生了。也有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卻也培養學生批判的精神與民主的素養。
體制外的徬徨:體制外學校都是好的嗎?沒有缺點或問題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事。
在這裡,容我揭開全人神秘的面紗,一窺全人的困難,也更真實地呈現這所學校。
何去何從?
全人於今年立案,多年來的努力,得到社會的認同。可以預料,日後學校將會穩定地發展。但立案之後,全人會繼續堅持開放的理念嗎?還會擁有以往創校時最珍貴的價值嗎?都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我在全人立案前,離開學校,卻像一個畢業生一樣,得到了全人的滋養與祝福。我仍舊登山,常自助旅行,對音樂與肢體更敏銳,心胸仿佛更開闊了。在寫這篇文章之前,還去當了十餘天的木工,學習親近生活的美,也將繼續投身教育,這些都是全人所賜。
也願進入這本書的你,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