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堂

茶陵縣轄鎮(2009年12月2日撤鄉建鎮)。位於茶陵縣東北部羅霄山脈中段,東北與江西省蓮花三板橋鄉和神泉鄉、永新高溪鄉和三灣鄉接壤,西、南與茶陵縣嚴塘、高隴為鄰,距縣城44公里。鎮政府所在地為彭家祠(地理位置:維度: 26°56’35.84” 經度: 113°51’33.71”)。2016年轄11個村,1個居委會,115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面積為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52公頃,山林面積16萬餘畝,2013年人口2.67萬人。以漢族為主,另有苗、土家、布依、壯等少數民族,其中:男性1.38萬人、女性1.29萬人,分別占總人口51.7%、48.3%;農業人口2.63萬人、非農業人口0.04萬人,分別占總人口98.6%、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4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秩堂
  • 外文名稱:ZhiTangTown
  • 別名:雩江鄉  上三都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中南地區
  • 政府駐地:彭家祠
  • 電話區號:0731
  • 郵政區碼:412403
  • 地理位置茶陵縣東北部羅霄山脈中段
  • 面積:16萬餘畝
  • 人口:2.67萬
  • 方言:茶陵三八區方言
  • 著名景點:龍江峽景區;皇雩仙;三大學士碑亭;雩江書院;龍家牌坊等
  • 機場:黃花國際機場;井岡山機場
  • 火車站:蓮花站;茶陵南站
  • 車牌代碼:湘B
  • 行政區域面積:165平方公里
  • 維度: 26°56’35.84   113°51’33.71
  • 耕地面積:1652公頃
基本概況,姓氏分布,地名變革,交通狀況,建置沿革,自然環境,秩堂方言,方言介紹,聲母,韻母,聲調,辭彙,名勝古蹟,皇雩仙,龍家祠牌坊,雩江書院,東坑水庫,岳飛墨莊題,岩子龍,蝙蝠洞,秩堂祠堂,楹聯選萃,名勝古蹟楹聯,家族祠堂楹聯,特色產品,秩堂什錦茶,秩堂水酒,秩堂血鴨,秩堂狗肉,秩堂陷豆腐,秩堂醬品,歷史名人,譚斗南,譚朝佐,譚奇可,譚玉瑞,譚公望,廖希顏,張治,譚希思,彭維新,彭國棟,彭少安,彭問津,李文開,譚國俊,譚文邦,龍書金,李振聲,彭柏山,陳希雲,蕭道生,譚湯池,劉長希,龍舒林,劉運生,陳斌,彭小蓮,秩堂進士,

基本概況

姓氏分布

譚、陳、劉、彭、龍為秩堂的五大姓氏。據《茶陵縣誌》(1994年版)記載,老秩堂(不含小田鄉)共有108個姓氏,總人口21818,譚姓5197人;陳姓3409人;劉姓3285人;彭姓3280人;龍姓2894人。500-1000人的姓氏有李姓;100-500人的姓氏(含原小田鄉)有:朱、賀、顏、周、吳、羅、張、謝、曾、藍、肖11個姓氏。其中,譚姓主要集中在上坊、毗塘、吉川、大傅、曉塘、田東、大湖。陳氏主要集中在合戶、胡家坊、塘下。彭氏則是集中在彭家祠、石龍和小田。劉氏主要分布在馬首、東首、胡里、橫衝、沂江、大湖、小田和黃草。龍氏分布在皇圖、東首、東坑、水屋裡。
2009年11月從太空中拍攝的秩堂全景圖2009年11月從太空中拍攝的秩堂全景圖

地名變革

“秩堂”因境內彭氏宗祠“秩敘堂”簡稱而來,早為村名。春秋戰國時期,秩堂為楚國屬地。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茶陵置縣,秩堂隸屬茶陵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地屬荊州,歸屬茶陵縣所轄。隋唐時期,秩堂為江南西道南雲州,初為攸縣境,後隸屬湘潭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湘潭廢縣,茶陵復置縣,隸屬茶陵縣管轄。宋元時期,秩堂屬茶陵州,名茶江里。元明之際,又稱大田。明清時期,秩堂屬茶陵州茶陵鄉,名茶江里。民國時期,茶陵廢州為縣,秩堂先後隸屬茶陵六區、四區,改名雩江鄉。新中國初期,改為鄉名,隸屬茶陵二區。1952年秩堂管轄7個鄉,隸屬茶陵三區。1956年茶陵縣撤區並鄉,原秩堂撤併為秩堂、皇塘兩鄉。1958年秩堂、皇塘、高隴組建建蘇人民公社,後更名高隴人民公社。1961年秩堂、皇塘從高隴人民公社析出,組建秩堂人民公社。1974年原秩堂人民公社的東坑、錫湖、金湖、大湖、小田、黃草6個村劃分出來,建立小田總支,於1978年成立小田人民公社。1984年秩堂、小田人民公社分別改為秩堂、小田鄉。2005年,小田鄉並回秩堂鄉。2009年12月2日,經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湘民行發[2009]13號),同意撤銷秩堂鄉設立秩堂鎮。據《茶陵縣誌》記載,秩堂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公元前500年左右,距今有2500年的文明史。
秩堂地圖秩堂地圖

交通狀況

鐵路:衡茶吉鐵路(文茶線)
通往秩堂的公路(XB58)通往秩堂的公路(XB58)
高速:G72泉南高速(毗鄰秩堂)
國道:319國道(毗鄰秩堂)
省道:S320省道(毗鄰秩堂)
縣道:X058(高隴至塘下街上,14.9km) X060(月江橋至金和堂,22.5km)
鄉(村)道:彭家祠—安坑公路(6.8km);關頭亭—黃草公路(7.1km);光泉—吉川公路(5.3km)、吉川—馬首公路(2.1km);彭家祠—合戶公路(4.5km);橫衝—馬首公路(6.2km);大付—皇圖公路(2.2km);小田村—皮坳口公路(4.5km);寨下坪—大屋丘公路(3.9km);合戶—金家屋(三板橋)公路(4.1km)

建置沿革

古代行政區劃
根據《同治茶陵州志》(1871年版)記載:16都、17都和18都(上三都)大致屬於秩堂的行政範圍。其中:
16都包含的村落有:毗塘、湖裡、潔川、大傅、馬頭、小田、月江、小水
17都包含的村落有:石龍、秩塘、馬嶺上、學易堂、隴下
18都包含的村落有:黃土、石龍、東坑、小留、小田、墨莊(上中下三戶)、胡亞坊
現代行政區劃(1949—2015.11)
彭家祠:12個村民小組,人口2180
安坑: 6個村民小組, 人口450
曉塘: 13個村民小組,人口2626
合戶: 14個村民小組,人口2609
田湖: 15個村民小組,人口2691
東首: 7個村民小組, 人口1156
馬首: 9個村民小組, 人口1368
吉川: 7個村民小組, 人口1040
沂江: 10個村民小組,人口1260
皇圖: 14個村民小組,人口2343
石龍: 8個村民小組, 人口1452
毗塘: 12個村民小組,人口2194
小田: 12個村民小組,人口1432
錫湖: 5個村民小組, 人口495
金湖: 5個村民小組, 人口626
太湖: 4個村民小組, 人口641
東坑: 5個村民小組, 人口418
黃草: 6個村民小組, 人口452
當代行政區劃(2015年11月)
2015年11月20日,省民政廳(湘民行發61號)批覆同意,茶陵縣由359個村合併為219個村。秩堂鎮由18個行政村合併為11個村。
彭家祠村
曉塘村
合戶村
田湖村
東首村
馬吉村
龍江村
皇圖村
石龍村
毗塘村
錫田村
1個居委會

自然環境

全鎮介武功、萬洋兩山之間,東、南、西三面環山,北為丘陵,以羅霄山脈的五佛嶺、筆架峰、獨木嶺、石人峰梁、婆婆仙五峰走勢為屏障,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地形呈鉗合狀盆地,形成崗丘區。最高山峰桂竹龍嶺,海拔1239.8米,最低處為石窩潭水庫,海拔176米。鎮內主要河流有茶水和三湖水。茶水,發源於湘贛兩省交界的景陽山,境內主要支流有雩水、曉水、沂水、澗水。雩水又名雩江、皇龍江,系境內最大水流,發源於皇雩仙七竅水,匯入東坑水庫又流出,經東首、馬首、吉川、皇圖、毗塘五村匯合成皇龍江,至毗塘龍頭與曉水併入石窩潭水庫,西出高隴鎮龍集村匯入茶水,流程12公里。曉水,發源於五佛嶺,流經田湖、合戶、曉塘、彭家祠四村,至毗塘村龍頭與雩水匯合,流程10公里。沂水,發源於小田村射水崖,又名龍巖水,流經黃草、沂江,至高隴鎮光泉村匯入茶水,全長21公里。澗水即澗溪,自安坑流至高隴鎮龍集村併入茶水。三湖水,源於羅霄山脈南端龍王廟,自南向北穿流於大湖、金湖、錫湖三村,注入嚴塘鎮花木江,全長10公里。

秩堂方言

方言介紹

秩堂行政上隸屬於湖南茶陵,毗鄰江西永新和蓮花,但它的語言卻不是湘語,也不是贛語,而是屬客語,即客家話。茶陵話是屬於贛語中的“吉茶片”(吉安與茶陵片區,包括吉安市、吉安、吉水、峽江、泰和、永豐、安福、蓮花永新、寧岡、井岡山市、萬安、遂川、萍鄉市、分宜和茶陵、攸縣、炎陵)。而秩堂話是屬於客語中的“於桂片”(江西于都縣與湖南桂東縣等片區)。依據國家語言委員會的界定,茶陵的“江口、桃坑、舲舫、堯水、嚴塘、小田、秩堂、高壠、八團、湘東等鄉說客話,屬客話於桂片”。秩堂話俗稱茶鄉話。茶鄉話在茶陵方言區劃上屬“三八區”方言。這種方言與茶陵官話不同。它只運用於以前的三區與八區,即秩堂、高隴、小田、湘東、火田、七地和八團七個鄉鎮。其基本情況概括為:
客家話分布圖客家話分布圖

聲母

茶鄉方言的聲母包括零聲母18個。其主要特點是:
沒有舌尖後音,國語的zhi chi shi 一律念作zi ci si
沒有r聲母的字,茶鄉話大多念y或l。如“人”,國語念ren,而茶鄉話念yin或len
沒有n聲母,國語念n聲母的,一律以l代替。如“南”,念作lan

韻母

茶鄉方言的韻母共31個。其主要特點是:
國語ou字,茶鄉話念eu ,如“周”。
國語念uo的古入聲字,茶鄉話多念ue 如“物”、“活”、“國”。
比國語多出yo韻母。如“藥”、“肉”,茶鄉話都讀yo
前後鼻音不分。國語ing韻母的字,口頭語念ian 如,釘、聽、鈴、井、輕等。書面語念in 如英,讀作yin
無兒化音。

聲調

茶鄉話聲調有4個。
陰平(高平調44)如:天、高、升、金
陽平(降聲調214)如:田、毛、平、湖
上聲(高降調42)如:走、馬、有、水
去聲(中聲調34)如:又、盡、事、會

辭彙

稱呼:外公——偶公 兒子——徠里(糞機派個、格里恰個) 女兒——妹里 爸爸——嗲嗲 媽媽——姆媽 奶奶——lan lan 姐姐——伽伽 婦女——洋花因 男人——男子因 老人——老官因 嬸嬸——meng meng 妻子——婆娘 丈夫——男子 他——幾 自己——四嘎
時間:上午——調晨調 中午——不含里 傍晚——暗邊里 清晨——清神八早 晚上——暗裡 今天——今業 傍掉里(上午九點到十點半這段時間) 白天——業里
地點:廚房——灶前 外面——後前 地方——南場 裡面——內里 那邊——罡該里 這邊——該該里 家裡——窩裡
動物:青蛙——給馬 鳥兒——叼里 蝙蝠——檐老須 麻雀——麻幾叼里 蛇——啥 蝦米——卡公 草魚——草ong 蜈蚣——公公叉 蝴蝶——飛鵝 蚊子——夜?>
其它:建房——喜窩 為何——饞凱 什麼——咋個 睡覺——渾告 犁田——掃田 吃飯——恰飯 我的——我各 理髮——剃腦 做夢——打夢綱 會餐——打呀挖 鬧矛盾——討相馬 謝謝——南緯因
說話——哇話 學校——合堂 不去——ong 刻 讀書——脫須 雞蛋——子裡 衣服——曬衣 嘴巴——吼拐 聊天——打剛 掃把——忙奏 玩具——歇各 皮鞋——皮還 ……

名勝古蹟

皇雩仙

皇雩仙廟為南宋孝宗皇帝御封,據《茶陵縣誌》載:皇雩仙始建於唐朝德宗年間(780—804年),名為“雩仙”,後因駙馬譚斗南畫此地風景為《里居山水圖》呈南宋孝宗皇帝,孝宗喜而題詩,並將其封為“皇雩仙”。皇雩仙門聯“一峰紆綰青螺髻,七竅靈通白石泉”,系清朝協辦內閣大學士彭維新所撰。現在所存的建築系1835年重修的結果。共十四間房屋和四間殿堂,有七間可住的樓房。四眼天井。正門坊中間楷書“皇雩仙”三個金字;金字上方刻著太極八卦圖;下方塑著八仙過海,左邊王母慶壽,右邊關公走麥城等神像,栩栩如生。門坊左右安著“山青”、“水秀”兩塊石刻。門坊上繫著十二隻銅質風鈴,颳風時發出清脆的響聲。這些建築物因1982年山洪暴發被沖毀。原正殿是祖師殿,殿內三尊巨像為三清師神像和一尊財神像。另塑了一尊不到一米的陳子曾像,腰陂東山人,做過知府,因捐一擔糧(十畝田),而塑像祀之。正殿左一是觀音殿,供著一尊莊嚴的觀音神像。左二是關聖殿,供關聖帝君、孔聖(牌位上寫著大成至聖先生孔聖人)、太乙真人(又稱蕭真人)。正殿右是龍王殿。龍王殿塑有龍王神像,在其石座上刻有十六、十七、十八三都公建。其來歷是清道光年間,在皇雩仙扶鸞所定:劉譚兩姓為十六都;彭李兩姓為十七都,龍陳兩姓為十八都。龍下、松江、光泉以上為三都之內。民國時期改為雩江鄉。1945年曾在這裡辦過私塾,1960年曾辦農業中學,由於天長日久,原來的佛像全被毀掉了。好在何延慧,楊輝聰、李志定三位主持保存了原佛像的圖紙,1986年重塑神像時,按當地民眾要求,部分恢復了原狀。現正殿三清殿改為大雄寶殿,塑有四大天王佛像。正殿左一是觀音殿,塑一尊千手觀音。正殿右龍王殿塑有一尊龍王像,在龍王的前面又塑有尊地藏王菩薩。
皇雩仙皇雩仙
皇雩仙皇雩仙
皇雩仙皇雩仙

龍家祠牌坊

秩堂鄉皇圖村龍家祠前矗立著一座氣宇軒昂的古牌坊,名為中憲大夫坊。牌坊高約11米,全用石料砌成。坊座石質粗糙,石額質地細膩。整個造型莊重大方,雕刻精秀。石額浮雕內容以《桃園結義》、《三顧茅廬》、《關公挑袍》、《長板坡》、《甘露寺》、《空城計》等三國故事為主,體現“忠孝節義”主題。而歷時近五百年,牌坊保存得如此完好,實屬罕見。中憲大夫坊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與龍家祠同時建造的,是為表石礱龍姓六房基祖龍慶雲而建。龍慶雲,字際卿,號苔溪。明隆慶年間(1567~1573)任蘇州同知,後升任四川龍安知府。因石礱龍姓是東首龍姓的分支,在東首龍姓中,明清兩朝先後有四人冊封或誥封“中憲大夫”銜。他們是龍文明、龍汝藎、龍德中、龍天鸞。龍文明,明萬曆巳丑年(1589)進士,歷任萊州知府,山東按察使、海防兵備道察副使,冊封中憲大夫。龍汝藎,字委生,曾任萊州知府,冊封中憲大夫。龍德中,字不倚,清康熙乙亥年(1695)進士,冊封中憲大夫。還有攸縣人龍天鸞因其子是明嘉靖戊戌(1538)進士而誥封中憲大夫,他也是石礱龍姓的裔孫。因為出了這么多“中憲大夫”,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龍家祠石牌坊時,更名為中憲大夫坊。中憲大夫坊在石礱龍姓族人心目中是神聖的,他們引為自豪。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運動中,人們用石灰粉塗刷遮蓋了“中憲大夫”等文字,使之保存下來,成為省內外少見的古牌坊,引起了文物界專家的重視。2002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保護文物。
牌坊牌坊
龍家屋牌坊龍家屋牌坊

雩江書院

雩江書院是茶陵縣38所古代書院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一所書院,位於毗塘村洲頭嶺,是清朝嘉慶21年(1816)由茶鄉(十六、十七、十八)三都公建的學堂。脈自雩山,蜿蜒而來,樹木蔥蘢,雩水縈繞其前,故取名雩江書院,因地址在毗塘洲頭,又叫毗塘書院或洲頭書院。整個書院座東朝西,占地面積1136平方米,共有房屋40間,分為內外兩個四合院結構,分前廳、中堂、後堂、左廂房、右廂房等,前廳的前後左右各有一個約4平方米的四方天井。雩江書院雖為十六、十七、十八都合辦,實為彭世恕、龍俊寅牽頭,劉、譚兩姓相助倡建的族辦書院。倡建者彭世恕,號亭生,監生,三都人士皆推重於他,其孫鳳鳴、鳳階相繼為庠士;龍俊寅,字亮天,監生,其子孫亦相繼為庠士。協辦人譚鑫振,毗塘人,字麗生,幼時曾就讀於雩江書院,後隨親遷居衡陽,光緒庚辰年中進士,名列第一甲第三名即探花,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加四級。民國20年冬,即1931年12月,書院由茶陵縣蘇維埃政府改辦為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國小校,由小田寨下坪搬入,至民國22年秋,即1933年10月,因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被迫停辦。1952年,書院改為毗塘中心國小,後改為毗塘完小,皇塘完小。1958年改為列寧中學,1962年恢復高小,1969年又改為中學,後不斷擴建,增大規模。1995年中學擴建,另擇新址建了主校區,原校址為分校。2005年9月,改為列寧學校,為中心國小。1956年5月5日,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同志重上井岡山,返程途徑茶陵時,特地視察學校,並題寫了“列寧學校”校名。1984年10月該校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3月被定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列寧中學列寧中學
列寧中學列寧中學

東坑水庫

東坑水庫地處茶陵東部,羅霄山西腳,其源頭是茶陵名勝之一的皇雩仙。皇雩仙寺院的右邊,有七個大泉眼,泉水終年不斷地向外冒。這裡的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凡到此一游者,無不要痛飲一番。很多城裡人還不畏路遠山高,專程到此取泉水回家。泉眼附近,冬天霧靄迷漫,夏季涼爽宜人。泉水出皇雩仙后,直瀉而下,便進入東坑水庫。水庫大壩高50米,長600米,庫區最寬處約800米,水深平均約30米,總蓄水量1127萬m3,能灌溉秩堂、高隴、湘東等三個鄉鎮的數萬畝水 田,使過去那些靠等天水的農田成為了旱澇保收的良田。東坑水庫修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當時,曾經集中全縣的人力物力,艱苦奮鬥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建成。2008年末,國家撥巨款重修東坑水庫。
東坑水庫東坑水庫
三大學士故里碑亭

  
在秩堂鄉石龍村老鼠坳路口,原有一座涼亭,名“關頭亭”,供過往行人憩腳,亭子為拱形石門,上書“關頭亭”三字,兩邊有楹聯:前月江,後龍匣,右石礱,三村三宰相;南羅霄,北鄧阜,西泰和,一方一名山。亭子正堂中央鑲有一塊大石碑,上面刻有“三大學士故里”六個大字。原來在這方圓不足十里的彈丸偏僻之地,從明至清三百年間,先後出了明首輔大學士李東陽、明文淵閣大學士張治、清協辦內閣大學士彭維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時茶陵知州葆亨極為讚譽,為褒揚秩堂人士勤於學之風,乃建亭修碑,以供後人景仰。“三大學士故里”由此而來。古碑為長6尺、寬2尺4、厚6寸的石刻碑。後來,因長年累月,風雨侵蝕,石碑日漸風化破損。2004年秩堂鄉人民政府根據民眾意願重修了此碑。新“三大學士故里碑”改用大理石刻,座基為16平方米的四方平台,碑柱為邊長2尺4、高1丈8的長方體,東南西北四面皆刻有“三大學士故里”六個大字。三大學士故里碑,既是茶鄉文化的歷史豐碑,又是茶鄉人文的歷史象徵。二00四年,縣委書記陽衛國聞之驚嘆,認為如此彈丸之地,三百年間三相迭出,實乃文風鼎盛之故,當弘揚光大,以勵後進。秩堂鄉黨委、政府遂議重新立碑之事,倡議既出,鄉民競從,村組踴躍捐款,鄉籍在外人士積極回響,解囊鼎助,縣國土、計生、民政、科技等部門撥專款以畢其功,共籌資二十餘萬元,於二00四年八月奠基,十二月竣工。建紀念碑亭各一,以供遊人觀瞻,而承鄉賢之先緒,宏盛世之徽光。
三大學士故里碑亭三大學士故里碑亭
三大學士故里碑亭三大學士故里碑亭

岳飛墨莊題

岳飛出任潭州知州、荊湖東路安撫使、都總管之前一年,即紹興元年(1131)秋,曹成率部已竄入攸縣、茶陵、酃縣、安仁一帶,到處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岳飛接到樞密院命令後,除留下2000人駐吉州(治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保護家屬外,其餘1萬餘人進駐袁州(今江西宜春),然後沿著贛江上游,穿過武功山與萬洋山之間的谷地,到達了茶陵的秩堂。當時天已漆黑,難以辨認道路。岳飛便命令部隊在村外宿營,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茶陵人民首次見到了岳家軍的軍容。民間傳說,岳飛還為這個村子書“墨莊”2字,以紀部隊到達時,天黑如墨之意。現茶陵秩堂鄉合戶村陳姓祠堂內還保存有岳飛題寫的“墨莊”二字的石碑。岳飛在墨莊停留一宿,第二天,天還未亮,部隊就從秩堂出發了。當部隊進入高隴境內時,天才漸漸亮了。忽見路旁一座小石山下清泉噴涌。岳飛便命部隊就地休息,人喝馬飲之後,將士們心爽神清。岳飛也十分高興,隨手在路旁稻田拔出幾個禾蔸,蘸以淤泥,在石壁上大書“光泉”二字以抒懷。光泉者,天光見泉水,泉水閃光之意也。後人紀念他,仿跡鐫刻石上,並冠以“宋岳忠武王題”,附近的村子也以“光泉村”命名。
墨莊墨莊
光泉石刻光泉石刻

岩子龍

岩子龍景區,是指小田壠溪水下山口至黃草發電站一段十里水系,主要景點有龍口潭和射水崖。龍口潭由乾隆橋、危崖、潭水三部分組成;岩子龍瀑布又名射水崖,處黃草南山里中段,兩邊懸崖怪石林立,千姿百態,蔚為壯觀。談到茶水源,不能不說岩子龍,談到岩子龍,不能不先說龍口潭。一般人認為,皇雩仙處於茶水的上游連線埠,其出水的七竅是茶水的源頭。皇雩仙的聲名遠播,與其神奇的七竅有關,更與其廟觀以及宋孝宗題畫有關,其實,茶水還有另一個源頭,其地理位置還在皇雩仙之上。茶水之源,系小田村全境水源匯集而成,這些水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由於小田村地表下面是沙底和石灰岩,很難存水,停雨十天便現乾旱,水哪裡去了?原來這些地表水一部分經沙土滲入岩隙,匯入陰河,到皇雩仙,經七竅流出,形成茶水主要源頭。另一部分地表水則匯集到龍口潭,經岩子龍下黃草村,依次匯入沂江、光泉等村,再入茶水,成為茶水的另一源頭。龍口潭地處小田壠的最下游出口,因水歸龍而成,故稱“龍口”。這裡兩岸山岩危聳,樹木參天,花草繁茂。水流經約十米的落差注入一個形如戲台的深潭,這就是“龍口潭”。在乾隆年間,人們在水落之處兩岸岩石之間建了一座石拱橋,橋面寬約10米,長約60米,橋拱正中石刻“乾隆橋”三字。這裡是小田人以及九隴山區的江西人下黃草、赴沂江、入茶陵的必經之路,古為軍事隘口,因景觀奇特,令人駐足,於是自然成為全天候集市。人們留連橋頭,看青山蔥碧,聽流水潺潺,聞稻菽花香,賞潭水碧波,真是心曠神怡!如若膽大心雄,立於橋邊,行走於石欄之上,則風急水寒,橋危潭深,即感肅剎之氣,或者攀緣而下,捧喝潭水,沁人心脾,又是另一番樂趣。更有甚者,龍口潭又是天然的游泳池和跳水池,旁有一塊三丈高的懸崖,形似跳板。當然,這需要相當大的膽量和本領。據說曾有人為測龍口潭的水深,曾用絲線吊石頭沉潭,競用去6兩絲線仍未著底,於是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人再去探過龍口潭之底,因為傳說龍口潭直通東海龍宮,無底!而龍王爺對這裡的人們也十分關照,每年桃花汛期,龍口潭上有鯉魚跳龍門,如果你有幸看見,在過去必將金榜題名,在當今高考中定會奪魁,不過,信不信由你。反正千百年來,人們在這裡捕魚捉蝦也好,游泳戲水也好,儘管也有不善水者,有失腳者,卻從來沒有出過任何事故,而茶鄉代代都有傑出傲世者,這是事實。過龍口潭上乾隆橋,沿著崎嶇的山間石子路前行二、三里便到了岩子龍。這時,人在十分險峻的懸崖之上,腳底山谷雲蒸霞蔚,深不見底,只聽得陣陣林濤。抬頭往對面山上看去,只見一條玉帶從岩口瀉出,飄飄而下,注入一片雲海,這就是岩子龍瀑布,當地人稱之為“射水崖”。這“射水崖”之水來自上游的龍口潭,其流量隨上游的水情而變,再加上四季輪迴,陰晴霧雨,朝輝晚霞,春花秋葉,於是瀑布更是千姿百態,有時如銀柱,有時似彩絹,有時飛花,有時瀉玉,氣象萬千。關於射水崖,相傳是古時候一對“青梅竹馬”到此山採藥,少年不慎跌入深潭被龍王抓去,少女化為岩石,日夜思念,淚如泉湧,遂成瀑布。
遠眺龍口潭遠眺龍口潭

蝙蝠洞

蝙蝠洞,位於小田村寨下坪北面半山腰,系天然溶洞。周圍樟樹蒼翠,古藤野草繁茂,內有三層洞穴,須用手電探路才能進入。第一層為露天洞,約有一間房大,洞口如房門,依山勢而開,洞內乾淨清涼,多數人到此為止。從洞底沿壁向左上角爬,經過一個黑乎乎的小隧洞,就可以進入第二層洞,洞若教室大小,四周岩石高低不同,隱藏大小洞穴無數,手電照處,時有蝙蝠亂飛,原來岩壁上的縫隙里棲息著無數蝙蝠。當地人描述說,每當夏夜降臨,日落西山,山頭上空,有時出現團團烏雲,鋪天蓋地而來,近看才知是蝙蝠,有的重如飛鳥,張翅一尺多長,如大鵬飛翔。第二層洞底又有一個小洞口,再從此洞口往裡下去,便進入第三層洞穴,大若半間房大,洞內鐘乳石林立,但空氣稀薄。傳說曾有人向蝙蝠洞裡倒秕谷,數天后秕谷從皇雩仙七竅泉中流出,可見從此洞到皇雩仙十里之遙,地底必有暗河相通,也就可知皇雩仙泉水的來歷了。有地方先賢記之曰:“登半山,見一洞,入其內,別有天地,其蟲之多,無以數計,其景之怪,如筍如竹,似椅似桌,天下之一觀也。”

  
吳楚雄關城隍廟

  
秩堂鄉曉塘村與江西田南村的交界處,是古代吳楚交界地,人流、商貿、軍事出入之關卡。這裡曾有一個城堡,系東漢未年所建的軍事工程。城堡大道邊立有一塊刻有“吳楚雄關”四個大字的碑石。宋朝岳飛、辛棄疾曾在此地駐軍。明末張獻忠也曾搶此關而先入湖南。在“吳楚雄關”碑東南方向三四百米的地方,有一處古建築,這就是界市城隍廟。界市城隍廟建於南宋孝宗年間,系東漢城堡的替代物。相傳宋孝宗送駙馬譚斗南回鄉,派一位太監名為服侍他,實為監視他,後太監病死葬於吳頭楚尾之界頭,託夢與孝宗,要求誥封。孝宗褒其忠誠,封他為吳楚兩境界市城隍,就於當地立廟,享兩境祭祀,地方官便在原土地廟的基礎上改建城隍廟。數千年風雨,歷經變遷,城隍廟經過多次拆建重修。一九九三年春,在田南村委會的倡議下,會同秩堂民眾捐資數十萬元再次重建,於一九九四年十月竣工。這就是現在的城隍廟。廟的正面為一個高約十米的牌坊,正中間朱漆拱門,牌坊的頂為兩層飛檐,如大鵬展翅。門兩旁白底黑字的對聯道:“立廟隆祀典鎮江西鎮湖南永鎮香火,護駕出京師為公主為駙馬實為仁宗”。

秩堂祠堂

譚家祠
譚氏作為秩堂第一大姓,分祠子祠較多。座落於毗塘村塘背上譚家祠,是譚氏中丞公創建,堂曰“惇倫堂”,後多次維修,但由於時世變遷,譚氏宗祠歷經劫難,特別是在“文革”中,破壞更為嚴重。族人於1986年維修,現已為譚氏保留最好的宗祠之一。它面臨雩水,聳立於宗族子嗣房屋懷抱之中,蔚為壯觀,凡五進,依次為前檐機斗、戲台天井、惇倫堂、鐘鼓樓、敕書閣,庭廊廣闊,後棟設龕,奉祀始祖德崇公。前檐正門上書“譚氏家廟”四個金色大字,筆力遒勁。機斗坊上書“雲陽世家”四字,左右兩旁另設兩小門,門前各有兩座石象石獅,彰顯宗祠的威嚴。譚氏宗祠左右兩邊還建有附祠,整個布局呈“品”字型,莊嚴恢宏。譚氏分祠較多,吉川、大附、田東、上坊、曉塘等地都有子祠。譚氏子孫,承先啟後,枝繁葉茂,人文蔚起;從譚氏宗祠走出了不少風雲人物:古有南宋駙馬譚斗南,南宋南雄司馬譚朝佐,明浙江廷御史譚公望,明四川巡撫譚希思,清光緒庚辰探花譚鑫振等;今有省統戰部副部長譚湯池等。二十世紀初葉,譚玉麟之妻彭福音女士,堅定個人信仰,為婦女解放運動竭盡全力,深得國民政府褒獎,先後有林森、于右任、孔祥熙、孫科等名人為她題詞。
陳家祠
陳氏家廟,原名永思堂,乃墨荘陳氏開基祖雲興大公之廟堂,原址建於合戶下戶山腳下,原名“墨荘書屋”,傳說因洪水爆發而衝垮,後遷址於中戶,改名為“陳氏家廟”。中堂掛“永思堂”之匾,據永思堂壁上石刻所記,清鹹豐庚辰整修過,民國21年(1932)又重修過,2001年經陳氏族人大規模重修,現煥然一新,顯得雄偉壯觀。陳氏家廟為一進三棟,正門寫有“陳氏家廟”四個大字。左右開有兩個小門,左宰相,右御史為二世祖天禎、天祥二公,中“墨荘”二字為宋穆忠武王岳飛書,上“忠潔第”乃22世祖純德公謚“忠潔聖人”之故,記憶體有宋代名將岳飛親筆書寫的“墨荘”石碑,“三楚世家”牌坊立於祠前,古色古香,祠堂前棟屋頂飛檐上飾有“雙龍戲珠”,十分秀美。陳氏在胡家坊、上屋、下屋都有分祠。陳氏子孫,生齒日繁,瓜綿椒衍,世系蕃昌,宰相御史,部長,博士,代不乏人,賢哲輩出,如共和國糧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陳希雲將軍,共和國大校陳光等。
陳家祠陳家祠
彭家祠
彭家祠祖祠大約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秩敘堂,原址在秩堂墟上,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被誤燒,2006年在彭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又在秩堂墟上舊址上重建秩敘堂,展現了彭氏族人精誠團結和對祖宗的敬仰之情懷。彭氏在石龍、隔嶺背、真堂都有子祠。彭氏宗族,人才輩出,源遠流長,各領風騷,有清協辦內閣大學士彭維新,著作等身的民國中將彭國棟,民國少將彭問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彭柏山、著名女作家、編劇、導演彭小蓮等。
劉家祠
劉家祠,位於馬廊山下、山環水繞的馬首村,座東北,朝西南,始建於宋朝淳佑年間,後經無數次的整修擴建,現有1000多平方米的面積,祠的南邊是雩水發源地,彩帶似的雩水從家廟旁流過。劉氏家廟為三進格局,前棟正門懸“劉氏家廟”四個大字,前棟設有又高又寬的戲台,中棟是可容納1000多人的大廳,現在成了村級文化中心,在中棟和後棟的接界大門上方,懸掛有“惇倫堂”三個金色大字。後棟與中棟隔開,從大門進去,正中懸劉氏始祖椿公牌位。秩堂劉氏在小田、大湖、黃草、沂江、橫衝等都有祠堂。劉氏嗣孫文臣武將難以數計,馬首劉氏自始祖茂齡公迄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期間優秀人物也層出不窮,舊時的忠穎公、字源公、光泰公是國之棟樑材,今有共和國上校劉冠生、劉光武等。
龍家祠
龍氏始祖祠建於明嘉隆年間,距今四百五十餘年,原址在東首村,曾先後兩次維修,在文革中因破“四舊”被拆掉,建成了村禮堂,故現存的“龍氏家廟”已面貌全非了。龍氏在東坑、三家沖、皇圖都有子祠,皇圖龍家屋修德公祠,建於明隆慶年間,距今400餘年,清同治三年,整修過一次,後又多次修繕,是龍氏現保存最好的祖祠。由龍氏宗祠孕育的名人有:共和國少將龍書金,曾任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龍舒林,上校龍書文等。

楹聯選萃

名勝古蹟楹聯

皇雩仙:
一峰紆綰青螺髻
七竅靈通白石泉
關頭亭:
前月江後龍匣右石礱三村三宰相
南羅霄北鄧阜西泰和一方一名山
城隍廟:
立廟隆祀典鎮江西鎮湖南永鎮香火
護駕出京師為公主為駙馬實為仁宗
廟鎮西南千古蹟
澤施吳楚萬家春
雩江亭:
雩水南來溉良田沃土稻菽芃芃香十里
羅霄東去看層巒疊嶂煙霞燦燦耀千峰
敕命龍頭世德第牌坊:
雩水繞坊前源遠流長不愧閥國門第
書山障村右鐘靈毓秀永鎮懷麓家聲
曉塘楞嚴寺:
喬木參天蘇學士長留玉帶
慈雲普地觀世音永奠銀瓶
小田小源廟:
大地承恩久
源流布澤長
毗塘福主廟:
雩水南來長送恩波流福地
書山西障永綿香火賴主持

家族祠堂楹聯

毗塘譚氏家廟:
正門聯:自古文武巨 當代科第名
左門聯:毗比千家 家興人旺 塘方一鑒 鑑古觀今
右門聯:毗接書山 既薪既牧 塘引雩水 濯足濯纓
後殿屏風聯:
大政著鴻文 龍湖後殿 馬首前瞻雩水清聲傳遠近
中丞垂雅袍 墨莊左擁 琴台右護書堂黛色撲簾櫳
曉塘譚氏在孚公祠:
星分翼軫天垂象
界接贛湘地發祥
曉塘譚氏茶湖公祠:
明科楚藩無雙士
廷試天下第一人
榮任泰和丞吏掌官刑仁風廣波歌湘贛
創建茶湖陂壩興修水利德澤長裕子孫
曉塘譚氏洪溉公祠:
忠節肇基存義立宗宏農浩氣傳萬世
龍山嵹靈雩水薈秀吳楚文光照千秋
曉塘譚氏源公祠:
緬始祖開基自明披荊斬棘丹心創業性行淑均千古銘墨荘
期後輩奮發於今勤耕苦讀勵精圖治志慮忠純萬代裕塘下
合戶陳氏廷玉公祠:
龍蟠祠頂星聚一堂昌後世
鳳翔山前風拂三楚振斯文
合戶陳氏大邱家聲:
墨水長流千古秀
荘花余香十里陳
合戶陳氏三楚世家:
雩水西繞碧灌硯田文臣武將譽三楚
羅霄東峙翠映樓閣英才雄傑傳千秋
合戶陳氏家廟:
墨海巨浪人文蔚起彰祖澤
荘園新風子孫綿延振家聲
毗塘譚氏石洲祖祠
仁慈為本勤耕苦讀攀高枝名揚四海
孝悌至上行善積德睦族鄰結友五洲
毗塘譚氏竹塢公祠:
竹公仁德如高山巍峨千秋聳立
塢嗣忠厚似長河浩蕩萬古流芳
彭氏家廟秩敘堂:
世承中孝 彭氏始祠
彭氏宗祠惇禮堂門聯:
內閣學 狀元及第
彭氏宗祠孝友堂聯:
萃子孫匯一堂序昭序穆
祀祖宗傳百代頌德頌功
李家屋李氏家廟:
仰將軍昔日長征不減少保雄風佇望英才齊步伍
喜雛鳳他邦奮起要追文正偉績全憑祖蔭顯輝煌
沂江朱家祠:
基厙建陽傳家累代歷朝武緯文經應共推槐里世族
派衍沂水落籍賢孫肖子夏繼春涌庶不墜考亭家聲
岩水流丹沛國淵源同水囿
堯山樅翠考亭門第仰山高
東首龍家祠:
虞廷納言世第
漢代太守名家
東首廖家祠:
楚國良材第
河汾夫子門
馬首劉氏家廟:
馬到成功帝王將相府
首屈一指博碩學士家
椿公基肇祥開十二石
尹氏賢良徵發數萬家
中華漢族始於劉祖
交王繁椿皆為堯裔
黃草劉氏家廟
馬腦峰高門第敢訁誇容駟
龍潭水秀賢才為卜騰蛟

特色產品

秩堂什錦茶

是一種由多種配料製作而成的茶。最早形成於唐代。系用粗鹽炒茶,加生薑,製成薑茶,稱為秩堂土茶。到宋代,製成鹽姜、鹽蘿蔔茶。到明代,鹽茶、鹽蘿蔔加藤條,泡於開水中,製成鹽茶。至清代,有人用鹽姜、鹽蘿蔔、紅棗、當歸製成“進士茶”,招待上賓和讀書人。同時有人用醬姜、鹽蘿蔔、紅棗、金銀花、乾長豆角、芝麻、豆子製成“女兒茶”。現在的秩堂什錦茶,多為茶葉加鹽姜、黃豆、炒花生米、乾豆角、成皮等製品泡開水。

秩堂水酒

秩堂的水酒有三種。三月釀的酒叫桃花酒,勁小味香又叫“女兒紅”;九月釀的酒叫菊花酒,勁大味重,又叫“上親客”;冬至前後釀的酒經過冬藏才叫冬酒。過冬後,在冬酒中加入當歸、乾蒺藜、竹子花等中草藥,使酒由黃變墨綠,味正香醇,叫墨龍醇冬酒。把冬酒埋在地下,每年添加“酒娘”,埋一至三年開壇,這樣的酒更濃更香,俗稱“三碗倒”。秩堂水酒的釀造得益於皇雩仙的天然礦泉水。據說,用秩堂的糯米在其他地方釀酒無法釀出秩堂的水酒,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少這種天然的泉水。秩堂水酒的釀造分四個步驟:一是將糯谷碾稱糯米;二是將糯米蒸稱糯飯;三是發酵,用酒藥粉與糯米飯和勻,裝入木桶,發酵七至十天;四是榨酒兌水,最初榨出的酒叫“酒娘”,在酒娘中兌入清水,降低濃度,變成水酒。

秩堂血鴨

製作步驟為:首先,要選擇飼養40至70天左右的仔鴨,配料為:蒜瓣、毛豆子、黃瓜、茄子、鮮紅辣椒和生薑絲。其次,殺鴨時用黃酒沖兌仔鴨的血漿。再次,煬鴨脫毛。鐵鍋內放冷水和少量食鹽,邊加火使水升溫,邊不停地用手搓鴨毛並翻動鴨子,而後把毛搓光。最後,炒菜時要先炒熟毛豆子和辣椒等,再用茶油爆炒鴨仔肉,經旺火悶後,用鴨血糊拌。

秩堂狗肉

狗肉的烹飪步驟為:一是選擇飼養一至三年約30斤左右的瘦肉狗最好;二是熱水湯搓毛;三是稻草燒,皮子燒成金黃色;四是鐵鍋炒,用茶油;五是柴火悶,用醬油炒到七分熟時,再加水、天椒、桂皮、八角茴等作料;六是出鍋,出鍋前,把食鹽、生薑片、味素等作料調味,出鍋時淋上生茶油。這樣炒出的狗肉黃橙橙、亮晶晶、熱騰騰、香噴噴。秩堂狗肉遠近聞名,秩堂人的狗肉店在茶陵、株洲、湘潭、長沙及江西部分地區享有盛名。

秩堂陷豆腐

陷豆腐是古雩江鄉的特產,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做。程式為:先把糯米放入水裡浸泡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磨成粉,再把水豆腐煎成油豆腐,箭成微黃不脆,內空不爛的四方形。其次是炒陷。先把剁好的肉和早已準備好作料拌在糯米粉里,再往鍋里倒少量的豬油,把炒好的陷塞進油豆腐中,就成了陷豆腐了。

秩堂醬品

是由糖化糯米漿醬瓜果蔬菜而製成的地方小吃。步驟是:到夏天時,先讓糯米發霉,等到長出很多綠霉時,才可以做酵母(霉米),再把霉米摻入糯米飯中,然後把洗乾淨的鹽姜、鹽蘿蔔放在裡面,再放在強烈的陽光下曬,經常攪拌,曬成漿糊狀成為醬料。再把絲瓜、茄子、辣椒等瓜果煮的半熟後,將其掏空,再加進這些醬料,在陽光下曬乾,就成了秩堂的醬品。

歷史名人

譚斗南

御點狀元,南宋孝宗皇帝之駙馬。字時徵,號遂庵,沂江大傅人。南宋孝宗皇帝之駙馬。識風水,擅作畫。在全國繪畫比賽中名列榜首,被御為狀元恩典。到皇雩仙畫了一幅畫,題為《里居山水畫》,深得孝宗喜愛,收為宮品。後參與政治變法,失敗而遭誅殺。

譚朝佐

字子霖,又字欽之,號文菴,秩堂人。舉宋紹定年間特奏科許儀榜第四名進士。授從事郎,任臨江府仁和縣主簿,後任湘陰縣丞。1254年去世。

譚奇可

曾任禮部侍郎(相當於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的副部長)。1215年生,字辰伯,號虎岡,秩堂毗塘人。累試不第,後在父母督促下,銳意苦讀,於南宋鹹淳元年(1265)舉進士,時年50歲。初授迪功郎,後任臨江軍司戶參軍,再任英德府從政郎、教授、禮部侍郎,分派掌管府事。

譚玉瑞

曾任禮部行人司司正(相當於國家民族委員會屬下的一個司長)。1448年生,字雅祥,號雩村,秩堂毗塘人。明弘治六年(1493)舉進士,授征仕郎,任禮部行人司司正。後奉旨出使寧藩,拒收饋贈,受到皇帝嘉勉:“才既精於佐理,志克謹於操修。閱歷浸深,賢勞茂著。不俟陟明之考,預加褒賜之恩。”致仕歸鄉,率族人建義倉、立鄉約。1504年卒,大學士李東陽為其撰寫墓誌。著有《雩村存稿》、《義倉規》等。

譚公望

曾任浙江道御史。字周佐,秩堂人。明成化二年(1466)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建言不合上意,謫宿松知縣,後以“廉明仁恕”升浙江道御史。他為政精敏,以除奸宄、興學校為先務。在典試山東時,上疏奏請“廣進賢才”。他興辦學校,政績顯著,頗得民心。

廖希顏

曾任浙江按察使(相當於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山西儒學提舉(相當于山西省教育廳廳長)。1509生,字淑志,東首村人。1532年中進士。知高安縣三年,升工部主事,轉水曹郎,擢升山西提學,雁門兵備道。後任浙江按察使。嘉靖皇帝沉湎學道修煉,喜歡喜游,經常出巡。每次出巡都會勞民傷財。廖對此不滿,上疏要求停止巡遊。因此得罪皇上與權貴,被調離朝廷,到山西任儒學提舉。著有軍事著作《三關志》。1548年去世。

張治

明朝吏部尚書(相當於人事部部長)、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相當於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部長兼第三副總理,正一品)。字文邦,號龍湖,毗塘月江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全國會試中名列第一,為會元,中該科進士,次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官至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六次主持會試。末次,以“權臣不可有,重臣不可無”為題,切中時弊。編修了第一部《茶陵州志》,並纂修《明倫大典》與《長沙府志》。

譚希思

明朝四川巡撫(相當於四川省長)。字子誠,號岳南,秩堂毗塘人。明萬曆二年(1574)舉進士。歷任萬安知縣、永豐縣知縣、南京監察御史、侍郎、尚寶司丞、大理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四川巡撫等職,後以理學治蜀,諸弊剔除而授中憲大夫。譚希思不阿權貴,敢於諍言直諫,任監察御史時,冒殺頭之禍,上《請改復祖制疏》,抨擊把持朝政的權宦,提出恢復朱元璋時期制定的奏疏辦理制度,不許宦官干預朝政,廣開言路。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權貴,被調到地方任職。任四川巡撫時,夜郎部落叛亂,朝廷百官主張進剿,但他採取寬徭薄賦、革積弊、興學校等措施,安撫夜郎百姓,使叛亂得以平息。致仕後,潛心研究理學。編纂的《明大政纂要》和著述《四川土夷考》均收入《四庫全書》。1623年去世。

彭維新

清朝刑部尚書(相當於法務部長)、戶部尚書(相當於財政部長),協辦大學士(相當於副總理,從一品)。秩堂石龍人。字肇周,號石原,又號餘山。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先為翰林院編修,累遷贊善諭德,後典山西、陝西鄉試,督山東、浙江學政,遷少詹事,出為直隸、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調任禮部、刑部、吏部右侍郎。雍正改元,充日講起居注官。七年(1729),奉命往江南會同巡撫尹繼善清理積欠錢糧,條奏民間疾苦,疏請蠲免民欠。事竣,署理江蘇巡按。較準漕斛,改為窄口平底,杜絕胥吏浮收積弊;雙職工賑濟江北水災,全活甚眾。後奉命檢查浙江海塘兼審積案,又內轉吏部左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刑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維新為官清正,多遭忌恨。總理戶部時,受果親五彈劾,下獄。乾隆元年(1736)獲釋,仍署左都御史。旋遭御史五俊彈劾,再次落職。六年,授戶部侍郎,又升任兵部尚書,充三禮館副總裁,會試副主考官,並充經筵講官。時奉命議處總兵高奇案,又以違例被革職。及至十四年,再授左都御史,明年,復為協辦大學士,旋又被劾奪職。至此,雖四度罷官,而不改初衷,最後優遊林下19年。三十四年(1769)卒,時年90歲。善為詩,有《墨香閣集》行世。《沅湘耆舊集》收入77首。

彭國棟

中華民國國軍中將,曾任山東省民政廳廳長,《清史》總編纂(台灣),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1899年生,字郁文,秩堂彭家祠人,曾任湖南省第五區(益陽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兄弟姐妹7人,兒時隨父讀書於茶江廟中,11歲肄業斑竹祠國小。及長,考入湖南省立一中讀書,各科成績優異,後就讀于山西大學文科,為長汀江叔海瀚先生高足。1944年10月彭調重慶國民政府救濟總署秘書長(簡任),抗日勝利後,救濟總署撤銷,彭被調到內政部當簡任視察。曾任國大代表。1946年5月任徐州綏靖公署政務處中將處長兼社會部署西南急賑大隊長、山東省民政廳長等職。1950年4月去台灣。曾任總統府資政。後主要從事教育和著述,曾任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1959年創辦亞洲詩社,被選為社長。著述頗多,主編《清史》,成為有名史學家。1989年因一次車禍受傷,養病一年多,於1990年7月在台北逝世,終年91歲。夫人劉靜貞現住台北,長子彭湘生在美國,其餘子女在台灣。彭國棟能詩能文,著作很多。早年曾撰“墨學之淵源”一文.載章行嚴主編之甲寅雜誌中。在益陽任內有1943年7月出版的《澹園隨筆》和《澹園續筆》兩部名著,共約6萬多字。

彭少安

曾任國民政府湖南省秘書長。1898生,彭家祠人。1921年選為茶陵縣議會議員,1922年赴廣州,任北伐軍總司令部書記官、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司令部秘書。參加了北伐與西征。其後歷任湖南省政府秘書、代理秘書長,第18師司令部、武漢衛戌司令部秘書,江西省政府科長、秘書、代理秘書長等職。1980年去世。

彭問津

中華民國少將,國軍190師師長。1903生,字春樵,號思華,秩堂彭家祠人。民國15年(1926)3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在校參加過東征陳炯明的戰鬥。次年8月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抗日戰爭時任團長。民國29年任副師長,率部駐守長沙,抵抗了日軍3次進犯,民國33年率部駐衡陽,苦守47天,彈盡糧絕。民國36年任少將副師長,次年升為一九O師師長。海南島解放後去台灣,1963年病故。

李文開

曾任國軍代理師長。1910生,毗塘村龍頭人。192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陸軍第80師政工處上校處長、政治部主任。1949年春,渡江戰役時,被湯恩伯任命為副師長,代理師長。後在廣德被俘。1973年特赦後,曾任茶陵政協委員。1985年去世。

譚國俊

中華民國(台灣)國軍中將。1925年出生。原名力道,字文健,曉塘村人。1975年被譽為“湖南才子”,1979年獲得少將軍銜,1985年晉升中將,1991年退休,1994年曾回故里探親。

譚文邦

共和國少將,原湖南省軍區政委。1909生,小田寨下坪人。1929年參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共青團,1932年參加紅軍,同年轉為中共黨員。參加了長征。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分別擔任紅六軍團四十八團政委、八路軍七一七團政委、四野一二五師政委。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人民志願軍某軍政治部副主任、湖南省軍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並在抗美援朝中,被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他是中共“七大”代表。1987年去世。

龍書金

共和國少將,曾任新疆軍區司令員(時為八大軍區之一)、新疆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委員。1910生,秩堂東首人。少年時期參加過民間“練打”,學會不少拳術棍技。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連長、副營長、第五支隊副支隊長、第十七團團長、冀魯邊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孟縣伏擊戰,取得重要戰果。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野戰軍第七師副師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副師長、東北野戰軍第十七師師長兼黨委書記、第四十三軍一二八師師長、第四十三軍副軍長等職。從山海關到海南島,參加了遼瀋、平津、渡江、湘贛、廣東、粵桂邊等著名戰役,屢建戰功。1950年4月,指揮一二八師師部和兩個加強團,乘坐帆船強渡瓊州海峽,創造了“木船打軍艦”的奇蹟,成為人民解放軍首次登上海南島的軍級指揮官之一,為海南島的解放立下了戰功。不久,晉升為四十三軍軍長,隨後又兼任粵西軍區司令員。1955年,任中南公安軍司令員兼廣東省軍區司令員、黨委書記、廣東省委常委。1962年畢業後任湖南省軍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湖南省委常委。“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遭受批判。1968年調任新疆軍區司令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委會主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第一書記,為保衛和建設邊疆貢獻了力量。在批林整風運動中受到組織審查,調離新疆。1983年離休,享受大軍區副職待遇,定居廣州市。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共八大、九大代表和第九屆中央委員。2003年去世。

李振聲

共和國少將,原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1919生,秩堂彭家祠人。建國後,李振聲到空軍,先後任空19師政委、空18師政委。1951年,李振聲入朝作戰,任空18師政委。空18師在韓戰中與美空軍作戰7次,擊落敵機6架,被擊落、擊傷各3架。李振聲 獲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後,李振聲歷任中南軍區空軍幹部部第二部長、廣州軍區空軍政治部幹部部部長、空9軍副政委、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叄級八─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4年去世。

彭柏山

原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1910生,原名彭冰山。秩堂彭家祠人。早年在胡風鼓勵下從事文學創作。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人民解放軍團政治處主任、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軍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一九五二年自解放軍第二十四軍副政委任上轉業到上海。先後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宣傳部長。因為胡風的“三十萬言書”中稱讚了他,毛澤東親自點名:“上海為什麼不出彭柏山?”“胡風反革命集團份子彭柏山”便被搞出來了。他原先所在的第二十四軍也大搞了一陣肅反。他在湖南茶陵縣老家的大哥受累被定為“壞份子”,於一九六○餓死;擔任鄉長的二哥則被開除了黨籍。關押了一年半後,實在找不出罪證,當局只得給彭按上一個“胡風反革命集團‘一般份子’”的帽子,開除黨籍,釋放回家。一九六五年彭到了河南農學院,在圖書館中當資料員。文革中這種“份子”是跳不脫的,他在被打得體無完膚、頭髮被揪得剩不了幾根之後,終於在1968年4月3日自殺。1980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為彭柏山平反昭雪。留有描寫解放戰爭初期華中解放區軍民英勇作戰的遺著《戰爭與人民》。

陳希雲

原糧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1902年出生,秩堂人。1927年春在本地任鄉農會會長。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起任茶陵區、縣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部長,湘贛省蘇維埃政府銀行行長、財政部部長。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團17師供給部部長,參加湘贛蘇區反“圍剿”鬥爭。1934年8月任紅6軍團供給部部長,隨部西征。後參加創建湘鄂川黔蘇區,任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財政部部長和副主席、代主席。1935年11月參加長征,後任紅二方面軍供給部部長兼政委。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供給部部長,晉西北軍區、晉綏軍區後勤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後勤部部長、西北軍區後勤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後勤部部長,西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財政部部長,國家糧食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等職。1957年2月6日於北京病逝。

蕭道生

原吉林省委書記、福州軍區空軍副政委。1916年8月13日出生於湖南省茶陵縣秩堂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九旅教導營教導員、七一九團團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獨立第三旅十七團副團長、旅司令部副參謀長。參加了大同、晉中、太原等著名戰役。在攻戰崞縣的戰鬥中,指揮第十七團擔負主攻任務,由北門沖入城內,連續進行10小時巷戰,殲敵一個團,繳獲甚多。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二兵團第三軍副參謀長、北京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空軍第一軍副參謀長、副軍長、政治委員等職。他任吉林省革委會副主任、吉林省委書記時,儘量排除“左”的干擾,少犯錯謗,堅持原則,實事求是,秉公辦事。吳法憲多次打電話要他支一派壓一派,他獨立思考,拒不執行。他對老幹部關心備至,設法將老幹部藏在自己家裡或空一軍招待所,以避免殘酷批鬥。對老幹部子女的工作安排,給予關照。後任福州軍區空軍副政委。1983年離休後居廣州市。

譚湯池

原全國政協委員,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1908年生,秩堂鄉毗塘村人。1948年2月,調到第一野戰軍先後任兵站部三分站站長,後勤部秘書,運輸部輜重團政委。1952年10月,任青海省公安總隊副政委。1955年2月,任青海省軍區海北軍分區副政委。1955年5月,被授予上校軍銜並獲三級解放章。1957年4月,轉業到青海省任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77年10月,任中共青海省委統戰部副部長。1980年4月,調任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正部級)。1986年2月,經中央組織部同意享受副省級醫療,住房待遇。同年10月23日,經組織批准離休。

劉長希

原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秩堂彭家祠人。是一位參加過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4年晉升大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29年10月參加革命,1932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他參加了第四次反“圍剿”戰鬥。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參加了晉、察、冀地區的反“掃蕩”戰鬥和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被359旅授予“模範指導員”光榮稱號,並相繼擔任冀中軍區特務團二營教導員、359旅騎兵團政委、新四軍五師44團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他率領部隊參加了荊沙戰役、鄂南三溪口戰鬥、中原突圍戰鬥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66軍196師第一副師長兼參謀長、保定軍分區司令員、晉中軍分區司令員、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龍舒林

原國務院外專局副局長。1915年生,東首村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共產黨。1930至1949年間,歷任少共區委代理書記,少共縣委常委,中央軍委二局科長。中原軍區鄂北獨立團政委晉綏軍區司令部三處處長。綏蒙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1953年創辦四川省委黨校,任黨委書記兼副校長、校長。1965年任北京外語學院黨委第一副書記。1976年任國務院外專局副局長。

劉運生

原四川省糧食廳廳長。1905生。田湖村人。1934年任紅二軍團供給部政委,鄂川邊獨立團政委。1936年任紅二方面軍衛生部政委兼紅二軍團衛生部政委。後任八路軍120師軍醫處處長、衛生處處長、衛生部部長。1941年任晉西北軍區政治部總務處處長。1943年任晉綏行政公署糧食局局長。解放戰爭時,任第一野戰軍後勤部運輸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財政部糧食局局長,西南行政委員會糧食部副部長、四川省糧食廳廳長。1973年去世。

陳斌

原國家房產住宅局局長。1918年生。合戶村人。1931年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曾任中央黨校五部副大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140師供給部部長。1953年任廣州市建工局副局長、廣州市建設局副局長。1955年任國家城市建設部建工局副局長。1969年任寧夏商業外貿局局長。1972年任中科院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1976年任國家房產住宅局局長。1982年退休。享受副部級待遇。2002年去世。

彭小蓮

中國電影導演。1953年6月出生,秩堂彭家祠人。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從事導演工作。1986年彭小蓮導演影片《我和我的同學們》。1987年彭小蓮導演影片《女人的故事》。 1989年彭小蓮應邀到紐約大學電影研究院任訪問學者,一年後申請就讀學位,暫時告別中國影壇。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彭小蓮回國擔任獨立電影製片人,並且仍然繼續從事導演工作。1996年她參與改編了影片《我也有爸爸》,獲得極大成功。同時,獨立執導了《犬殺》,1998年,為紀念上海解放50周年,彭小蓮執導了影片《上海紀事》。《上海紀事》、《美麗上海》、《上海倫巴》稱為彭小蓮作品中的“上海三步曲”,《上海倫巴》春節上映。

秩堂進士

茶陵縣誌記載秩堂進士(老秩堂,含光泉與龍集兩村)
朝代
姓名
籍貫
中榜時間
主要任職

李時珍
龍集
紹定年間(1157)
南雄司馬
譚朝佐
毗塘
紹定年間(1231)
湘陰縣丞
譚拱辰
毗塘
寶右三年(1255)
朝奉郎
譚奇可
毗塘
鹹淳元年(1265)
禮部侍郎

李元奎
龍集
延祐元年(1314)
湘陰縣僉判
李朝端
龍集
延祐三年(1316)
新安縣知縣
李 祁
龍集
元統元年(1333)
浙江提舉
朝代
姓名
籍貫
中榜時間
主要任職

譚 璧
毗塘
洪武二十一年(1388)
光祿寺丞
龍集
天順八年(1464)
首輔大學士
譚公望
曉塘
成化二年(1466)
浙江延御史
譚玉瑞
毗塘
弘治六年(1493)
禮部行人司
司正
張 治
毗塘
正德十六年(1521)
文淵閣大學士
龍 欽
皇圖
嘉靖二年(1523)
刑部員外郎
廖希顏
東首
嘉靖十一年(1532)
浙江按察使
譚希思
毗塘
萬曆二年(1574)
四川巡撫

彭維新
石龍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協辦內閣
大學士
地方族譜記載的秩堂進士名錄(老秩堂,含光泉和龍集兩村)
朝代
姓名
籍貫
中榜時間
主要任職

陳 瑞
合戶
淳化
廣東廣南布政司
參政
譚德宏
吉川
淳化
大理寺評事
譚仕源
上坊
淳化
朝議大夫
譚仕滋
上坊
淳化
沅州知碌
譚 明
上坊
興國
江西提舉
譚德昌
上坊
雍熙
兩淮運翰
譚仁京
上坊
祥符
光祿大夫
譚應節
上坊
祥符
朝奉大夫
譚應聘
吉川
天禧
監察御史
譚應舉
吉川
天禧
朝奉郎
譚 傑
沂江
慶元五年(1195)
揚州路判
譚世選
毗塘
慶元五年(1195)
譚汝弼
毗塘
寧宗嘉泰(1201)
龍州文學
李 余
龍集
茶陵州同知
李文淵
龍集
翰林學士
李伯瑜
龍集
江西袁州剌史
朝代
姓名
籍貫
中榜時間
主要任職

譚道善
毗塘
至元
太常少卿
譚若火
毗塘
大德五年(1297)
左春坊中允
譚壽隆
毗塘
仁宗延祐(1314)
翰林侍講
譚大成
毗塘
仁宗延祐(1314)
譚大同
毗塘
泰定三年(1324)
大理寺卿
譚岩壽
毗塘
正統至順(1333)
光祿大夫
李 庸
龍集
新安知縣
譚道善
毗塘
順帝至元(1335)

譚原性
毗塘
成祖永樂(1403)
參議評事
譚存禮
毗塘
成祖永樂(1403)
評事
譚 隆
毗塘
成祖永樂(1421)
南京戶部朗中
譚安國
吉川
洪熙
陳 儒
合戶
嘉靖
陳 銓
合戶
嘉靖
貴州浙江江西御史
龍慶雲
皇圖
嘉靖
四川龍安府太守
陳 澗
合戶
隆慶
浙江按察司
譚希佑
吉川
萬曆
館陶知縣
譚則乾
毗塘
四川巡撫

譚鑫振
毗塘
光緒庚辰
翰林院編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