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7-10米,具平展的分枝。羽狀複葉長25-30厘米;
葉軸長23-25厘米;托葉大,葉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寬6毫米,脫落;小葉6-10對,紙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3-5(-6)厘米,寬1.5-2.5(-3)厘米,先端鈍、圓或凹入,基部圓形或楔形,兩面疏被伏貼短柔毛,上面漸變無毛;細脈纖細密集,兩面略隆起;小葉柄長約5毫米,被短柔毛,毛很快脫落。
圓錐花序腋生,稀疏,長10-15厘米,徑7.5-10厘米;總花梗、花序分枝和花梗均密被黃褐色絨毛;基生小苞片和副萼狀小苞片卵形,被毛,脫落;花長6-8毫米;花萼鐘狀,最下1枚萼齒披針形,遠較萼筒長,長倍於其餘4枚,上方2枚近合生;花冠白色,內面有紫色條紋,
花瓣具長柄,旗瓣圓形,反折,先端凹缺,基部與瓣柄交接近略加厚,翼瓣闊卵形,龍骨瓣半月形,與翼瓣內側同具下向的耳;
雄蕊10,為5+5的二體,花絲上部的1/3離生,長短相間;
子房具柄,被柔毛,有胚珠1-4粒,花柱纖細,錐狀,柱頭微小。莢果闊舌狀,長圓形至帶狀,長5-9厘米,寬12-18(-25)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漸狹,楔形,果瓣革質,對種子部分有不顯著網紋,有種子1-2(-4)粒;種子腎形,扁平,長約6毫米,寬約2.5毫米。花期4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和喜馬拉雅山東部;在中國分布於廣西和雲南(思茅、西雙版納、臨滄、保山、徳宏等),四川、廣東和貴州等省均有引種栽培。生長於海拔650-1700米的山地疏林、河邊或村旁曠野。
繁殖方法
種子採集
五月下旬現蕾開花,六月上旬為盛果期,七月出現幼果,11-12月果莢成熟。果莢由綠變黃時應及時採收,否則易被風吹落。果莢採回涼乾後,除去雜質,進行貯藏,為防豆蟓的危害,貯藏前應進行種子處理,一般用一百比一的六六六粉劑或殺蟲劑2%的巴丹粉劑拌種效果較好,保存到次年的雨季前播種育苗。果莢出種率僅為10%,種子千粒重約34.2克,發芽率60-70%。
圃地準備
育苗地應選擇在地勢平坦排水灌溉方便背風向陽的地方,土壤要求為土層深厚、肥沃的沙壤土和壤土,切忌選在澇注的鹽鹼地、粘土和純沙土地上。對選好的苗圃地要在秋、冬季節進行深翻,深翻後曬垡越冬,以便土壤充分風化和凍死越冬害蟲。第二年進行細緻整地,床面土塊要求細碎平整。床面一般宜作高床;床寬112厘米,溝深15-20厘米,溝寬30厘米。要在床面上用松枝和雜草燃燒,進行土壤消毒,燒死床面的雜草種子和害蟲,同時提高土溫,以利種子發芽出土和苗木正常生長。
播種方法
播種一般宜在4-5月進行,以開溝條播較好方便管理;行距30厘米,溝深5厘米,溝底要平,溝寬10厘米,每畝用種量30-35千克,將果莢均勻落實平放於溝內。播後用篩過的乾牛、馬糞拌細土覆蓋,以看不見果莢為宜。再用松毛、稻草、山草等覆蓋苗床,以不見床面為宜。幼芽出土後,應將覆蓋物逐漸撤掉。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
播種後苗床應經常保持濕潤,幼芽出土後,晴天每天澆水1-2次。真葉展現後可視土壤水分狀況適時澆灌,對鬆土、除草可根據土壤板結程度和雜草著生情況靈活決定。苗高10-15厘米時、應進行間苗和移苗補植、原則是移密補稀,使苗木均勻分布,一般以每畝保持苗木4-5萬株較好。為了培育壯苗,提高單位面積的產苗量,必須在9-10月進行苗木割尖處理,可用鐮刀割除強苗,保持苗高60-80厘米左右,控制強苗向高生長,促進弱苗生長健壯。如果弱苗較多,在次年還要進行第二次割尖處理。同時適當追施速效性的氮肥和腐熟的人糞尿。在育苗的後期,應控制水肥管理,增施草木灰,增強苗木的抗寒、早能力。苗木經過一年的培育,當地徑在1厘米以上時,便可出圃造林,這時成活率既高,生長也快。如果延至2-3年,既占土地,成活率又低,很不經濟。
埋根造林
秧青根櫱能力強,除實生苗造林外,還可,以埋根造林。它的主根淺,側根發達,而且分布於40-60厘米以上的表土層,當側根被切斷後,易萌芽出土成苗,形成新的植株。埋根造林具體方法是:在雨季挖取粗1-5厘米、長20-30厘米的側根,將入土一端削成斜形,斜插入預先挖好的塘內,上端露出土面1-2厘米,覆土踏實,成活率一般可達80-90%。要注意的是,不要挖取老根;不要傷害老樹;切忌倒埋;當林地濕度大時,要採取排灌措施,防止爛根。埋根造林既省工、省苗,經濟,造林後植株又生長迅速,是紫膠產區繁殖秧青的一種良好途徑。
主要價值
秧青是紫膠蟲優良寄主之一,在中國雲南省紫膠五大優良寄主中,排行老二,僅次於純葉黃檀(牛肋巴)。產量穩定,膠質較好,夏代產量高,冬代保種良好。固蟲率可達70-80%,膠被厚碩,厚度一般早0.5-0.9厘米。一株十年生的健壯植株,可產原膠2-3千克,比同齡的純葉黃檀高一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