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戲

秧苗戲

秧苗戲是過去四川農村每逄栽秧打穀或秋收以後,有一個吃秧苗酒和酬祭八蜡神的習俗。這些所謂的“春祈”、“秋報”,都是古代儺俗的遺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秧苗戲
  • 性質:習俗
  • 屬於:古代儺俗的遺風
  • 記載:《合江縣誌》
風俗由來,主要內容,

風俗由來

如史志載:“古有八蜡之祭,每歲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則合聚八神而報響之,謂之八蜡”。此亦即常人所說祭蠟神或臘祭之俗。八蜡神有那八位呢? 一先嗇(神農)、二司嗇(后稷),三農(田唆、四郵衣啜、五貓虎(食田鼠與田冢、六坊(提坊)、七水庸(即水溝渠)、八昆蟲(螟塍之類)。古人稱八蜡祭為“大蜡之禮”。此禮自三代己行,魏晉唐宋仍續,明清時,時行時止。現民間雖已無歲終臘月行祭八蜡之禮,但食“臘八粥、臘八飯”、民間修築“八蜡廟”一類習俗仍在民間流行。據考,古時臘祭(祭八蜡)乃全國性的祭禮。時,上至天子下及農夫都要參加。場中擺設八蜡牌位,官民誠篤叩拜,由巫覡主持並“扮貓裝虎”,戲食害獸。會後飽餐酒飯,盡歡而散。由於八蜡之祭,容諸多民間戲禮,又有巫覡或伶人裝扮“貓虎之屍”擬獸表演,故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稱:“八蜡,三代之戲禮也。歲終聚戲,此人情之所不免也……”。

主要內容

古代祭八蜡春祈秋報之習,在四川農村嬗變為辦秧苗會,喝栽種酒、演“秧苗戲”等活動,蜀南一帶均有此俗。《合江縣誌》載:“四月栽早秧,阡陌之間,各列砸酒數壇,鼓歌聚飲,名栽秧酒。”且還有儀式相伴。屆時,農家打著鑼鼓,口吼山歌,在長者率領下,禱告上蒼,佑莊稼不遭天災蟲害,殷實豐收,圍著酒罈喝咂酒。一為慶祝春種開始,二亦是犒勞田間作業辛苦者。至於儀式簡繁規模大小,均無定規,但都含“春祈、秋報”之意。此習,農村俗稱“開秧門”。而一些地方,在一年之春,栽秧季節到來之際,還實行辦“秧苗會”。屆時,請戲班演“秧苗戲”相慶。農村的秧苗戲班,大都是非專業的季節性臨時組合。少則五六人,多則七八人,一般不超過一桌(八至十人),既便於農村人家戶接待,又不受演出場地之限。他們既是演員,又作樂員;既演主角,又當幫腔。秧苗戲班,行頭少,行動方便。演出不施粉妝。身圍稻、麥草所作“圍裙”(似農民田間衣著),“黃泥巴腳桿”也可上場。演出場地不拘,曬場、院壩、青槓林、萬年台等均可作舞台。至於演出報酬不論多少,只隨主人家飯食。若有“紅包”,戲完即在田間按股“瓜分”。秧苗戲班供的戲神是“蟲蝗使者”或“八蜡大臣”(牌位)。演出劇目以民間燈戲小型歌舞為主。如《請長年》、《天曉得》、《流浪妹》、《漁人得利》、《仙鶴配》等。秧苗戲演出簡陋,不過其演出形式,十分特別。舞台一邊,由演員表演,舞台另一邊,由戴草帽穿草圍裙赤腳農夫打扮的人,邊做栽秧、褥秧的動作,邊幫腔、和腔。至於所唱聲腔,大都為川劇“紅鸞祆”、“梭梭崗”、“課課子”或燈戲小調。至今此類古代春祈秋報祭八蜡的遺風,在個別山鄉尚有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