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窪是湖北省的地名,以田地命名。民國時期,家住陝西的楊姓 鄧姓 因逃荒來此定居,因此處位置較低且在附近開發出一片水田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秧田窪
- 羅馬字母拼寫:Yāngtiánwā
- 設立年份:1921 年
- 廢止年份:1985年
歷史沿革,地名含義,
歷史沿革
秧田窪解放前,屬六郎鄉管轄; 1947年11月鄖西解放,縣境由西到東依次劃為鎮安、上關、鄖西三個縣轄,隸屬上關縣六郎區; 1949年5月撤上關縣,鎮安縣政府遷回原址,恢復原鄖西縣轄境,復歸鄖西縣。 1949至1952年,全縣通過土改複查、民主建政後,調整為1鎮11區,隸屬第六區六郎鄉; 1954年成立兩岔河鄉,六郎鄉隸夾河區。1956年春,全縣由1鎮11區劃為1個鎮6個區,區以地名命名,隸屬夾河區六郎鄉;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建制,兩岔河鄉、趙家河、兵營、王家、羅坡七個小鄉組成紅旗人民公社,趙家河、六郎、兵營、洪洞、兩岔河、王家河、羅坡七個小鄉改為管理區,隸屬紅旗公社趙家河管理區。 1959年5月,全縣劃為14個公社,均以駐地命名,紅旗人民公社駐地六郎,更名為六郎公社,下轄管理區,隸屬六郎公社趙家河管理區;? 1961年3月,撤銷大公社,建立13個區1個鎮,下轄小公社,隸屬六郎區趙家小公社;? 1975年3月原六郎區撤分為和平公社、六郎公社,其中和平公社由羅坡、王家、兩岔河3個小公社組成;六郎公社由原趙家、洪洞、六郎、兵營4個小公社組成。隸屬六郎公社趙家小公社; 1984年5月,實行農村體制改革,撤社並區建鄉,政社分開,恢復區、鄉名稱,改大隊為自然村,全縣設13個區,2個區級鎮,101個鄉,兩岔河公社和六郎公社又合併為六郎區,轄7個小鄉,(即兩岔河鄉、王家河鄉、羅坡埡鄉、洪洞鋪鄉、趙家河鄉、六郎關鄉、兵營鋪鄉);隸屬六郎區趙家河鄉。 1985年,鄧姓、楊姓遷入夾河定居,此窪現在荒廢著。
地名含義
“秧田”指培育水稻秧苗的田塊,“窪”指近似封閉的比周圍地面低洼的地形。指有一片秧田的窪地,即人們聚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