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陽信鼓子秧歌)

秧歌(陽信鼓子秧歌)

秧歌(陽信鼓子秧歌),山東省陽信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秧歌(陽信鼓子秧歌)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東省陽信縣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陽信“鼓子秧歌”是山東代表性民間舞蹈“鼓子秧歌”的一個重要流派,主要流傳在陽信縣洋湖鄉、溫店鄉鎮、流坡塢、勞店鄉以及附近周邊縣。
清乾隆年間,被當地民眾稱為“武秧歌”。在當地老藝人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先有靈霄閣,後有大秧歌。離靈霄閣向東不遠(20華里)便是武定府(今惠民縣城孫武故里),在城外駐有兵營,每年正月十五軍民同樂,將士們手拿兵器、旗羅傘蓋舞蹈,場面恢宏壯觀,舞姿粗獷豪放,動作健美大方,節奏強烈,舞到高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陽信鼓子秧歌。

文化特徵

秧歌隊的主要角色是傘、鼓、棒、花(女角)。
由於舞蹈主要是跑出各種戰陣隊形,因此組成一個秧歌隊不能少於32人,多則上百人到幾百人。舞蹈全過程基本上也是典型化了的古代軍事演練過程,即“閱兵、點將、布陣、開打、收兵”。據老藝人講,鼓子秧歌所表演的就是古代軍事家孫臏與龐涓打仗的故事;第一個武傘所扮演的就是孫臏。
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大鼓和大鑼、手鑼、鈸、大鑔、小鑔等。其中直徑一米的大鼓是整個舞蹈的伴奏核心樂器。鼓點主要有節奏較快的“三點子”、節奏緩慢的“五點子”和節奏中速的“七點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